太子参又称为孩儿参、童参,是人参的一种。药性平和、味甘,有补气生津的作用。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干咳少痰、阴虚火旺、肝火旺盛、夜睡不宁、病后体虚、夜间盗汗、半夜惊哭、躁动不安等症。
与具有同样补气生津作用的人参、党参、西洋参相比,太子参滋补的药力相对要差一些,但它的长处正在于此,因药性十分平和,适合长期大量服用,故此深受人们的欢迎,太子参堪称难得的清补佳品,特别适宜婴、幼、孩及虚不受补型的人群食用。
实验研究证实,太子参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有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常服用太子参可以增强小孩子体质,而且长期服用未见有副作用的出现。
60s版本
太子参最大的特点是性平和味甘润,能生津润肺、养胃健脾。春节期间我们容易暴饮暴食、肺燥上火,因此吃点太子参润润身子,去去火气很有必要。太子参药性十分平稳,用太子参给孩子进补最合适。
百科解析: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是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参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怕高温。主产于福建、贵州、江苏、山东、安徽等地,已被卫生部确定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名单”。
太子参药力平和,适用于婴幼儿脾胃虚弱、食欲减退者引发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太子参含皂甙、果糖及17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锌、硒等。能明显提高动物的耐缺氧,耐饥渴和抗疲劳能力,提高小肠的吸收功能,刺激骨髓,提高造血功能。
体润性和、补气生津。
性味归经
性味:太子参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1.《本草再新》:“味甘,性温,无毒。”
2.《饮片新参》:“甘润,微苦平。”
3.《中药志》:“甘苦,微寒。”
归经:入肺、脾经
《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功效主治
补益脾肺;益气生津。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倦怠无力;气阴两伤;干咳痰少;自汗气短;以及温病后期气虚津伤;内热口渴;或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头昏健忘。
太子参味甘、微苦而性平,偏微寒,既能益气,又可养阴生津,且药力平和,为一味清补之品,适宜脾肺亏虚、气阴不足、气津不足等诸证的日常保健。
30s版本
太子参名字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郑国国王有个五岁的儿子,天资聪慧,能辨忠识奸,深得国王宠爱。但这位王子体质娇弱,经常生病,宫中太医想尽办法,屡治不效。无奈之下,国王张榜遍求补益之药,并悬以重赏。一时间,各地献宝荐医者络绎不绝,但所用皆为参类补药,并未奏效。一天,一位白发老者揭榜献药,声称非为悬赏,而实为王子贵体、国家大计着想。国王对老者说:“尔诚心可鉴,然若药不灵验,亦有欺上之罪。”老者呵呵笑道:“王子贵体稚嫩,难受峻补之药,需渐进徐图之。吾有一药,服百日必能见效。”于是,王子如法服用老者所献的这种细长条状、黄白色的草根。三个月后,果见形体健康,病恙不染。此时,国王始信老者所言,大喜之余,晋封王子为太子,又急寻老者以封赏,但老者已仙踪难觅。国王问臣子老者所献之药何名,众皆摇头不知。近臣谏日:药有参类之性,却无参之燥热,药效平和温稳,适于婴幼长服。令太子食欲增进,体态健康,就叫太子参吧。于是,“太子参”的美名就由此传开了。
15s版本
传说无论是否可信,但我们可以通过传说得知,太子参药性温和,适合小儿服用,太子食用太子参后“食欲增进,体态康健“、“病恙不染”,用现在的话说,太子食欲不佳造成营养不良,羸弱多病,食用太子参后,胃口好了,身体才好转起来。这个故事也说明太子参开胃的功效,在民间早有流传。
太子参食疗养生
功效:补肺健脾,益气生津,清心安神。
功效:养阴生精,润肺健脾,补中益气。
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归脾经、肺经。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太子参作为一种平补药材,老少皆宜,清肺润燥,益气生津。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