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种类:太子参
品种名称:柘参1号
品种来源:从农家种中筛选育成。
鉴定情况:通过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
鉴定编号:
特征特性:从出苗到枯苗,生育期为天左右,植株直立无分枝,茎基部近方形,上部圆,节部略膨大,节间有二行短柔毛,株高10—13cm,叶片卵形,全缘,无波状,叶宽4.0—5.2cm,叶长6.7—10.5cm,茎花冠,雄蕊10枚,雌蕊1枚;顶端花腋生,花大,白色,萼片5片,有花冠,含5片花瓣,雄蕊10枚,雌蕊1枚,蒴果卵形,含种子6—8粒,种子长椭圆形,褐色,千粒重5.4克;块根纺缍形,长6—10cm,宽0.4—0.7cm,淡黄色,品质经吉林农业大学测试中心测定,生晒参灰分1.24%,水分8.74%,皂苷含量1.08%,经柘荣县植保站自然诱发鉴定,该品种中感叶斑病,抗寒性强,抗旱性中,耐涝性弱,耐热性弱。
栽培技术要点:1、选地整地,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以丘陵坡地与地势较高的平地或新垦过两年的“二道荒”种植,不宜连作,作成宽cm,高20cm的畦面,略呈弓背形,开好排水沟;基肥以腐熟的厩肥、堆肥、草木灰为主;2、栽种,选择芽头完整,参体肥大,整体无伤,无病虫害的块根作种参,一般在11月进行栽种,在畦面上开设直行条沟,沟深13cm,开沟后放入基肥,用少量土覆盖后将种参斜摆于沟的侧边,种参芽头朝上,芽头位置一律平齐,种植深度7cm左右,株距5—7cm,然后按行距13—17cm再开第二沟,依次类推,亩用种40kg左右;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迟效肥为主),以满足植株生育需要,在植株生长良好时,一般不追肥,如缺肥,可追肥1—2次,追肥不超过5月初,太子参怕涝,一旦积水,易发生腐烂死亡,而后必须及时清沟排水;4、病虫害防治,太子参生产过程主要病虫害有叶斑病、花叶病,防治采取“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针,除草掌握见草就拔,5月植株封行后,除大草外,可停止除草;5、采收和加工,6月下旬(夏至)前后,植株倒苗,块根生长停止,此时参根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应及时收获,宜选择晴天收获,挖出块根,去掉茎叶,运回加工,鲜参用清水洗净摊晒至八成干时,搓去须根,再晒至足干为止,为生晒参。
产量表现:经柘荣县多年多点试验,平均亩产干品.4kg。
适宜区域:适宜福建省太子参产区海拔米以上的壤土种植。
选育单位:柘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
联系人:吴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