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耳鸣医案一则

林某,女,35岁。年6月30日初诊。主诉:耳鸣半年。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耳耳鸣,逐渐加重,鸣如蝉声。医院予中西医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稍有缓解,但时有反复。特慕名来吾师处求诊。辰下:耳鸣如蝉,呈持续性,伴有口干口苦,入睡困难,眠后易醒,平素忧思多虑,身困,食欲不佳,偶有便秘,舌红,苔薄微黄,脉弦数。处方: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2g姜半夏12g太子参20g甘草5g葛根20g牡蛎30g(先煎)磁石30g(先煎)炒枣仁15g鸡内金20g石菖蒲12g7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四十分钟温服。二诊(年7月7日):患者诉耳鸣减轻,口苦稍缓,睡眠稍有改善,夜寐多梦,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稍数。于前方基础上加合欢皮20g,路路通20g,续服14剂,煎服法同前。三诊(年7月21日):耳鸣显著减轻,偶有发作,睡眠明显改善,食欲转佳,身困,稍有口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于上方基础上去姜半夏、磁石、石菖蒲,加黄芪20g,沙参20g,佛手12g,续服7剂以巩固疗效,煎服法同前。一月后患者携其家人前来求诊,云其耳鸣已止,未再复发,余无他症,嘱其调情志慎起居。按语:耳鸣与脏腑、经络、气血关系密切,在十二经脉中,尤以肝胆之经与耳窍循行之关系最为密切,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伤寒论》第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可知若肝胆经经气阻滞或空虚,则易导致耳脉不畅而出现耳鸣耳聋等。本案患者平素忧思多虑,肝失调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窍,故发为耳鸣;火扰心神,阳盛不入阴,阴阳不交,故见彻夜难眠;肝郁化火,热盛伤津,上则津亏火旺而见口干口苦,下则肠道失濡故而便秘;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故见纳差;脾不运化,气血生化乏源,机体失养,故见身困;舌红,苔薄微黄,脉弦数,均示肝郁化火之象。四诊合参,本案辨为肝郁化火,清窍郁闭之证。吾师治以疏肝清热,开郁通窍,方予《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处方中柴胡疏肝散邪,透达肝经郁热,并能疏泄郁滞之气机;黄芩清热泻火,清泄肝胆之热;二者共用,和解少阳、清肝泻火;姜半夏降逆,助二药攻邪;太子参养阴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并合太子参、鸡内金健脾和胃,益气生津,以滋化源,实里防邪入;葛根甘辛而上,升发清阳;此外,药理研究充分证明,葛根通过扩张血管,可以大大改善内耳微循环,从而达到抑制神经异常兴奋性等作用;石菖蒲气味芳香,有较强的宣壅开窍通闭的作用;葛根、石菖蒲相合,一开一升,并走于上,启闭开窍甚妙;牡蛎、磁石、专事潜镇,使全方升中有降,肝胆之性得以升发、冲和、条达,磁石更是治疗耳鸣之要药;炒枣仁补肝养心,宁心安神。诸药配合,共奏清肝泻火,开郁通窍之效。二诊时患者耳鸣减轻,口苦稍缓,睡眠稍有改善,但仍有多梦,故在前方基础上加合欢皮,合上方炒枣仁加强宁心解郁安神之效;再加路路通祛风通络,使肝气调达舒畅,以平内动之肝风。三诊时耳鸣显著减轻,睡眠改善,病情向愈,故去上方之姜半夏、磁石、石菖蒲;诉身困,稍有口干,故予黄芪补中益气,沙参养阴清热生津;并加佛手疏肝理气,调畅气机,续服7剂以收后效,耳鸣未再作,余症皆得除。

张喜奎,河南南阳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高校名师,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医,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优秀导师,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全国及省级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指导老师,国家中管局全国中医经典理论师资班授课教师,国家中管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治未病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及第7届名誉副主委,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副会长,福建省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等。主编、副主编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伤寒论》等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出版专著12部。完成了一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jj/85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