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亦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DKD通常是指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硬化症,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区扩张。DKD起病隐匿,一般无自觉症状,或仅有糖尿病本身症状,早期尿中有微量白蛋白排出,一旦进入临床期,则可出现持续性蛋白尿、水肿、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肾功能进行性恶化。4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进展为糖尿病肾脏疾病。
其病变过程中由于临床表现不同,可分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消渴”、“水肿”、“眩晕”、“肾消”、“虚劳”、“关格”等病证范畴。
一、病因病机
1.1禀赋不足
“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柩.决气》篇亦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它藏之于肾,且又可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授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身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是人体生命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由于先天不足,个体禀赋之差异,以致“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导致五脏易生燥热而引发消渴,此即《灵柩.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然“病久入络”,“穷必及肾”。这与现代医学认为DKD有遗传易感性因素之说是何等相似。
1.2饮食不节
平素嗜食肥甘醇酒,肥则令人胖,甘则使其中满,饮食不节,脾运不及,“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湿聚痰生,积而生热化燥伤津,消谷耗液,而发为消渴。
1.3情志不调
五志过极,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灼肺津,中伤脾阴,下劫肾精,阴虚于内,阳亢于上,相火妄动,精血不能化生,致肾失封藏而发病。故《儒门事亲·三消论》曰:“消渴者,……耗乱精神,阴亏火旺,过违其度之所成也”。
1.4劳逸过度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外台秘要·消渴篇》说:“房事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极生燥,肾燥则渴”,指出过度安逸,缺少活动,纵情房事,肾精损耗,与本证发生有关。
1.5肾络瘀阻
久病阴伤气耗,阴虚则津亏液少,脉体不充,气虚则运血乏力,血流缓慢,粘稠度增高,肾络滞涩。随着病情的发展,肾络由滞成瘀,进而影响肾的气化,致水不化气,气不归精,阴损及阳,使肾的主水、藏精功能障碍,水瘀互结,酿生浊毒。“肾为胃之关”气化衰败,升降失常,变证峰起。
由此可见本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其演变规律是:
*本虚为燥热阴虚→气阴两虚→阴损及阳→阴阳(气血)俱虚。
*标实为肾络瘀阻→气血不利则为水→水瘀互结→酿生浊毒。
*湿瘀浊毒既是DN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且又是导致病情加重恶化的病理因素。
糖尿病肾脏疾病主要病位在脾肾(尤其在肾),日久可累及心、肝、肺、胃。病变过程中常瘀血相伴,水湿相随,虚实并见,寒热夹杂,临证时只要把握病机和演变规律,采用DKD的中医辨证和西医临床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治疗上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原则,扶正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温补脾肾为主:祛邪以甘寒清热,活血祛瘀,利水泄浊为要。
1、本虚证--气阴两虚
主症:神疲乏力,自汗气短,手足心热,口渴欲饮,大便干结或先干后溏软,舌红少津,边有齿痕,脉细无力。
分析:脾虚无力运化水谷精微,则神疲乏力,大便干结或不实;肺虚卫外不固,则自汗气短;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渴欲饮水,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边有齿痕,脉细无力,乃脾(肺)肾气阴两虚之征。
治法:益气养阴。
选方:参芪地黄汤《沈氏尊生书》加减。
用药:太子参、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丹参、泽兰。
2、本虚证--肝肾阴虚
主症:头晕耳鸣,双目干涩,腰膝酸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分析: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则双目干涩,口干咽燥;肾虚则腰酸耳鸣;水不涵木,肝阳上抗,则头晕头痛。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滋养肝肾。
选方:杞菊地黄汤《医级》加减。
用药:枸杞、菊花、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钩藤、石决明、赤芍、丹参。
3、本虚证--脾肾阳虚
主症: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口淡不渴,腰膝酸软,尿少浮肿,或夜尿频多,大便秘结或溏软,舌淡胖,脉沉细。
分析:肾阳虚衰,则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脾阳不足,面色苍白,少气懒言;水不化气,湿聚于内,水走肠道,则大便溏软,尿少浮肿;阴寒内结,则口淡不渴、大便秘结;肾气不固,则夜尿频多。舌淡胖,脉沉细,皆为脾肾阳虚,浊瘀内停所致。
治法:温阳利水,化瘀泄浊。
选方: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合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
药用:炮附片、干姜、党参、白术、茯苓、山茱萸、熟地、当归、桃仁、泽泻、制大黄。
4、标实证--夹瘀血
“久病入络”。淤血是DKD病变过程中最常见的病理现象。故活血化瘀应贯穿于始终。然活血化瘀的药物功效有:养血活血的当归、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的丹参、桃仁、红花、泽兰(兼有利水);破血逐瘀的三棱、莪术、水蛭;活血通络的地龙、全蝎等之分。故应视其淤血的轻重,分别选用于扶正方中,使其恰到好处,达到祛邪勿伤其正的目的。
5、标实证--夹水湿
临床期DKD患者,伴有水肿症状的,在扶正方中酌情选用茯苓、猪苓、泽泻、苡仁、车前子等利水渗湿,如参芪地黄汤《沈氏尊生书》、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若遍身悉肿,按之没指,出现肾病综合征者,应采用温阳利水法。如济生肾气丸《济生方》,实脾饮《重订严氏济生方》、真武汤《伤寒论》。
6、标实证--夹湿浊
DKD患者发展到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时,常出现湿浊内阻,胃失和降,症见恶心、呕吐等,此时医者辨别其寒热和标本缓急甚为关键,如湿热浊毒、苔黄腻者,可在扶正方中加苏叶,黄连;如寒湿浊毒,苔白垢腻者,可加草豆蔻、藿香。呕吐甚者暂予温胆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必要时再加代赭石,旋复花(包煎),先控制呕吐,再予扶正之剂。
经过辩证,合理的治疗,以延缓或减少糖尿病(DM)并发肾病的发病率。若糖尿病进一步发展,出现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者,则表示已进入早期DKD。当24h尿蛋白定量0.5g者,即可诊断为临床期DKD。此期患者肾功能开始呈进行性下降,并可出现高血压。若再出现氮质血症,水肿,血压增高,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持续性蛋白尿,水、电介质,酸碱平衡紊乱等直至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综观DKD的病理演变过程,中医认为:当糖尿病进展到临床期DKD是一个“因病致虚”的过程,而临床期DKD进展到晚期DKD是一个“因虚致实”的过程。其中脾肾亏虚是基本的病理基础,气阴两虚是基本的临床证型,湿瘀是导致病情加重的病理因素。
因而DKD证治要抓住四个中心环节,
即早期以甘寒清热泻火为主,
临床期以补益气阴为要,
晚期温阳泄浊为重点,
活血化瘀要贯穿于始终。
中医药治疗DKD,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比较明显,可以较长时间地维持肾功能稳定。辨证施治,加减灵活,不似西医治疗方法单一,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但西医在DKD患者膳食管理,西药在调控血糖、血压、血脂等方面具有针对性强,起效快的优点。将中医的辩证结合西医分期的治疗方法,则可优势互补,切实有效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吴震宇,男,副主任医师,年11月毕业于安徽芜湖中医学校,医院,一直工作到年12月。退休后,在该院专家门诊上班,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载。年10月至年4月在安徽中医学院理论进修班脱产学习,年晋升为副主任中医师,擅长中医肾脏疾病的诊疗。医院业务副院长,安庆市中医学会副会长,安徽省跨世纪人才培养指导老师,现为安徽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年6月被省中医管理局批准为第二批“安徽省名老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
科室治疗特色:
医院内一科(内分泌风湿肾病科)中医治疗团队采用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与中国传统医学相结合,内服中药与特色治疗相互配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风湿性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等常见疾病。
我科同时也是省级重点中医糖尿病专科,专科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防治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方法,治疗措施丰富多样,除常规降糖方法之外,采用多种特色治疗手段,在降低血糖的同时,有效地遏制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展,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