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他们陪伴着这座年轻的城市长大
他们见证了这座的变迁
在这时代巨轮的变迁下
他们逐渐的退出了这座城市的角落
今天,我们就说说那些被时代湮没的老行当
修鞋匠
记忆中,在商场西门附近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嘴里噙着小鞋钉,敲敲打打,再瞅瞅哪里还有需要补,时不时跟身边的人开个小玩笑,这是大部分修鞋匠的工作状态。只是现在,人们追求新潮,修鞋已然变成一个日渐陌生的词了
剃头匠
只是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半个小时后头发由长变短,这就算是理好了。
磨剪子
“磨剪刀嘞,戗菜刀……”这样铿锵抑扬的吆喝声,在这座城不知吆喝了多少年。那拖着长音的调调却印在每个太康人的脑海里。在实际生活中,扛着长凳四处奔走的磨刀人始终是一个边缘化的形象,他们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坚守着怎样的手艺?
修自行车
非常怀念父亲骑着五把大杠自行车,带我上街的情景似乎就发生在昨天。那是的街边总会有许多修自行车的大爷,补个胎,修个刹车,打个气。随着人们的出行交通工具更新换代,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电瓶车和家庭小轿车,修自行车的行当渐渐的被冷落甚至遗忘……
锔锅锔碗
过去的岁月,生活非常的困苦,锅碗瓢盆碎了、裂了,舍不得丢。每当听到锔锅匠的吆喝声,妈妈总会翻腾出破盆、破碗及裂纹的铁锅,让锔锅匠给锔。一手紧握锅身,一手拿着铁剪,麻利地围着锅的四周修剪起来。轻轻地用铁锤,在剪好的锅身与锅底修补处反反复复地敲打……
编苇席
席有芦苇席和高粱秆席,因本地少产芦苇,故多用高粱秆打席,光滑柔软,经济耐用。打席的工序不少于十几道,秫秸收获后,经过去根、剔梢、捆坯子、破篾子、刮篾子、编隔子、挑席子等多遍工序和繁重劳动后,一领成品席才能诞生。若按工艺过程和时间顺序来分,可将这些繁杂的工序分为秫秸秆处理、篾子整形准备和席子编制三个主要环节,如编一领七尺长、五尺宽的席子,从早忙到晚需要五天才能完成。另外,还有将席卷成席囤储藏粮食的。
扎条秫
以前农村家家种有高粱,而高粱的各部位也被充分利用,秸秆被做成了“bo”,高粱头杆则被纳成了锅摆,高粱头则被扎成了条秫,炊秫!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东西被手艺人加工后出售,也算是养家糊口的一项副业。如今工业体系发达,卫生用具多被轻巧的塑料制品取代,即使在农村会扎条秫的人也渐渐减少,炊秫更是无人来用了。偶尔参加庙会,还会发现有些佝偻的老人穿着厚厚的灰棉袄在路边售卖,不禁让人唏嘘!
手工制秤
“不识秤花,难以当家。”挑选、刨木、制胚、打磨、包铜管、定刀口、定星位、再打磨……经过十余道工序,以及反复的校准,一杆秤方能制作完成。从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算起,木杆秤一直是古代商品流通的主要度量工具。如今,随着电子秤的普及,杆秤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百工之首”的制秤手艺,或许将成绝唱。
琉璃咯嘣
玻璃圪嘣是一种薄玻璃制造的响器,是我国北方地区春节前后应时的一种儿童玩具,头大,呈扁圆形,中接细长管,用嘴吹,极薄的玻璃在气流鼓动下发了“圪嘣、圪嘣”的声音,清脆悦耳,深受儿童欢迎。每到春节,行销一时,每逢春节,孩童们手持这种晶莹剔透的玻璃制品,大街小巷都传出清脆悦耳的“咯嘣”声,成为人们甜蜜温馨的童年记忆。琉璃咯嘣以其独特的制造工艺、稚拙朴素的造型和珍贵的民俗文化价值。小编是90后,孩提时期偶有见到,如今已是踪迹难寻了,制作琉璃圪嘣的手艺恐怕也快要失传了!
这些老行当,不知属于三百六十行的哪一行,他们从不是为状元。跑路烂了鞋,汗水湿了背心,粗活伤了臂膊,不是为被影像留存、被后人记住,只是为家中妻儿老小的碗中吃食、身上衣布。
如此便有了老一辈常说的那句话:
活着,不易。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