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本品叶似榆叶初生布地,故名。
别名:黄瓜香、山地瓜、猪人参、血箭草。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地榆、长叶地榆的根。
采收和储藏:播种2、3年春、秋季均可采收,于春季发芽前,秋季枯萎前后挖出,除去地上茎叶,洗净晒干,或趁鲜切片干燥。
植物形态:为多年生草本,高可达1.5米,根茎粗壮,生有多数肥厚的纺锤形根。茎直立,有棱。单数近心形或截形,边缘具粗锯齿,无毛,柄基具托叶。花小,密集成顶生长圆形穗状花序,花序长1~4厘米,直径约1厘米,花序梗细长,萼片4,紫红色,宿存,无花瓣,雄蕊4,外伸,花紫红色。子房上位。瘦果褐色,被细毛。
产地:主产于华北、东北地区,其他各地亦有分布。
性状鉴别:根茎为不规则柱状,其下生根,根呈纺锤形或上粗下细的圆柱形,稍弯曲,通常已折断,长约5~15厘米,直径约0.5~2厘米。近芦头处较粗,顶端具有茎痕。外皮棕褐色或紫褐色,粗糙,显瘤朽,有纵皱纹及少数须根痕。质坚硬,折断面黄白色,红棕色或带紫棕色,形成层明显,木质部黄色,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苦涩。水浸液,加三氯化铁溶液,显蓝紫色(鞣质)。
以条粗,质坚,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鞣质(为儿茶类)、地榆皂甙和维生素A类物质。
药理作用:
1、收敛。在胃肠道能止血,止泻,用于烧伤能减轻渗出。
2、抗菌。主要对肠内致病菌(如宋内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菌、脑膜炎双球菌、大型结核杆菌也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
高压消毒后,抗菌能力下降。
炮制:地榆:拣去杂质,用水洗净,稍浸泡,润透,切成厚片,晒干。地榆炭:取地榆片置锅内炒至外衣变为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入肝、肾、大肠经。
功能:清热凉血、止血、有消肿止痛、收敛作用。
主治:便血、血痢、尿血、崩漏、疮疡肿毒。外用治水火烫伤。
临床应用:为治疗便血、烧伤常用药。
1、治久痢脓血、便血(如结肠炎、慢性菌痢等),用地榆炭,有收敛止血作用,再适当配伍清热药,效果不错,常用方为地榆煎。
2、治痔疮出血,常配槐花、黄芩、火麻仁等,凉血、清热、通便,方如槐榆煎。
3、用于烧伤创面用药,以地榆配漆大姑、黄柏等,制成糊剂或乳剂外用,敷药后可见局部分泌物减少。
此外,也有用于治溃疡病出血、咯血、崩漏、鼻衄等,有一定效果。局部外敷,可治皮炎。
使用注意:
1、地榆虽可用于身体各部分急慢性出血,但以治慢性便血为主,效果较好。
2、治烧伤生用,止血炒用。
3、证属虚寒者慎用。
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30-g;或入丸、散,亦可绞汁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或捣汁外涂;也可研末掺或捣烂外敷。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保健食谱:
地榆粥:
:地榆20克,大米克,白糖适量。
:将地榆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粥熟时下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连续3~5天。
:可清热凉血,适用于衄血、咯血、吐血、尿血、痔疮出血、崩漏、血痢不止及水火烫伤等。
地榆猪肠汤:
:防风、地榆、槐角各15克,猪肠1段,调味品适量。
:将诸药择净,猪肠洗净,纳诸药于猪肠中,放置于锅中煮熟后,去诸药,将猪肠切片,放回汤中,调味煮沸即成。
:可祛风止血,适用于痔疮下血。
地榆炒石耳:
:地榆克,干石耳30克,调味品适量。
:干石耳去杂洗净,用温水泡软,撕成大碎片待用;地榆洗净,沥干水。炒锅内放植物油烧至六成热,下花椒粒、石耳、食盐炒几下,速放葱花、地榆、酱油合炒至熟,放适量味精、香油,起锅即成。
:可清热解毒、疏肝降压,适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
沙锅地榆:
:地榆克,羊血块30克,泡青菜杆30克,泡大蒜瓣30克,调味品适量。
:泡青菜杆切成段;羊血块切成条,用沸水泡起待用;地榆洗净,沥干水。沙锅内放化猪油烧热,下泡青菜杆、泡大蒜瓣、生姜米炒香,加入高汤、羊血条、料酒、酱油,烧至入味时放味精、地榆等烧熟即成。
: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适用于各种出血。
地榆三七花汤
:地榆克,干三七花10克,调味品适量。
:地榆洗净,沥干水;干三七花洗净入汤锅,加入清汤、食盐烧沸2分钟后,放入地榆,烧沸至熟,起锅放味精即成。
:可平肝降压,适用于高血压。
复方:
①治血痢不止:地榆二两,甘草(炙、锉)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煎取七分,去渣,温服,日二夜一。(《圣济总录》地榆汤)
②治红白痢,禁口痢:白地榆二钱,炒乌梅五枚,山查一钱。水煎服。红痢红糖为引,白痢白糖为引。(《滇南本草》)
③治急性菌痢:水橄榄根研粉,成人每服三至六分,每天三次,儿童减半。(《全展选编·传染病》)
④治便血: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末五钱,水二盏,入砂仁末一钱,煎盏半,分二服。(《沈氏尊生书》地榆甘草汤)
⑤治久病肠风,痛痒不止;地榆五钱,苍术一两。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服,日一服。(《活法机要》)
⑥治妇人漏下赤色不止,令人黄瘦虚渴:地榆二两(细锉),以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渣,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呕血。(《圣惠方》)
⑦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生地榆、太子参各一两,或加怀牛膝一两,水煎服,连服二月。(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⑧治无名肿毒,疖肿,痈肿,深部脓肿:地榆克,田基黄克,研末,田七粉5~15克。调入克凡士林中成膏,外敷患处。(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⑨治湿疹:㈠地榆一两,加水两碗,煎成半碗,用纱布沾药液湿敷。㈡地榆面、煅石膏面各二十两,枯矾-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㈢地榆面十五两,密陀僧三十两。研匀,加凡士林三十至四十两,调膏外敷。(《全展选编·皮肤科》)
⑩治面疮赤肿焮痛:地榆八两(细锉),水一斗,煮至五升,去渣,适寒温洗之。(《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⑾治烧烫伤:地榆根炒炭存性,磨粉,用麻油调成50%软膏,涂于创面,每日数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⑿治猘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亦末敷疮上,生根捣敷佳。(《补缺肘后方》)
⒀治蛇毒:地榆根,捣绞取汁饮,兼以渍疮。(《补缺肘后方》)
处方举例:
1、地榆煎:炒地榆12g、鲜生地12g,白芍6g,丹皮6g,炒山栀9g,荆芥炭3g,川黄连3g,木香1.5g(后下),水煎服。
2、槐榆煎:见槐花项下。
3、地榆外敷剂:地榆、漆大姑、黄柏,等分研末,另加少许冰片,搅匀,再加花生油制成20%糊剂,加热煮沸后外用。
注:
1、商品中尚有一种棉地榆,为同属植物细叶地榆,与地榆的外形性味基本相似,惟质较韧,断面皮层有黄白色的毛状纤维。
2、云南尚产一种柴地榆为牻牛儿苗科植物紫地榆的根,当地亦作地榆用。
用药需谨慎,请遵医嘱!(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