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我州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以环保督察整改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大美黔东南的天越来越蓝了,山越来越绿了,水越来越清了,“颜值”和“气质”不断提升,为巩固长江和珠江上游地区重要生态屏障作出积极贡献,全州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五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体制改革迈出大步伐
我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道路,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成立了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先后出台并实施了《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规则》《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和《黔东南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坏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明确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终身追责,坚持“督政”与“督企”并重。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媒体舆论监督作用,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环保”工作格局。
强化政治抓环保。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州委书记、州长任双组长的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年8月至“十三五”期末,先后召开州委常委会、州政府常务会及专题会议累计次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州委书记、州长先后88次批示指示明确整改重点方向和工作要求,推动全州上下坚决扛起抓环保问题整改的政治责任。
强化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探索设立“1+4”区域监测站点体系和建立“州级执法支队统筹、县市执法大队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监管机制,创建区域执法固定化、交叉执法常态化、联动执法制度化、专项执法常态化4套环境执法制度,构建生态环境垂直管理制度改革“黔东南模式”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实现行政效能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执法监管最严化、环保服务最强化,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制度,执行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责任追究制,生态文明成为全民共识,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保障。
强化人才稳保障。组建州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咨询专家库、环境应急专家库、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估专家库、生态文明律师法律服务团等,为全州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持。
五年来,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和监管执法发生重大变革
以最严密的法制保护生态环境。“十三五”期间,我州充分应用民族自治制度,以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的法制保护生态环境,颁布实施《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月亮山梯田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阳河流域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完善生态环保法制体系,建立了环保与司法联动机制,以“铁腕治污零容忍”的态势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为我州绿色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以最严厉的监管保护生态环境。“十三五”期间,我州以“六个一律”环保“利剑”行动为抓手,相继开展了环保大检查、环保执法“风暴”行动、百日攻坚行动,深入开展“守护多彩贵州严打环境违法”三年环境执法专项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人次,检查企业家次,下达执法文书份,立案处罚家,实施停产限产件,查封扣押70件,移送公安拘留81件,移送刑事案件7件,关闭取缔件,联合挂牌督办29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56件,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犯罪。以“大排查大整治大演练、双排、大起底大排查”等专项行动为抓手,全州累计出动检查人员人次,检查企业(场所)家次,完成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家,稳步推进问题整改,坚决防控生态环境风险隐患。
以最密切的机制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探索推进跨区域跨流域交叉联合执法检查,横向与铜仁市、黔南州、遵义市,纵向与广西柳州市建立了跨区域生态环境交叉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并与黔南州、铜仁市建立环境污染应急联动机制。州内相邻两个县市间以及施秉县与遵义市余庆县、黄平县与黔南州福泉市建立了生态环境交叉联合执法检查机制。创新性的增加了双方互派工作人员到对方单位长期或短期从事相应工作的机制,在线索发现、调查取证、专业鉴定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协作和信息共享。
五年来,环保督察整改及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跃上新台阶
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年)》及专项行动方案,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收官之年各项工作部署,综合施策、上下联动推动全州环保督察整改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跃上新台阶。
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紧扣中央、省委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为契机,深入开展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推动解决全州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年以来,中央和省委生态环保督察及其“回头看”反馈涉及我州的69个问题,已完成和按序时推进68个,占总数的98.6%。督察期间督察组向我州交办的件信访投诉件,已完成整改件,整改完成率为98.46%。
“双十”工程治理成效显著。完成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4个,十大行业治污减排企业62家,治理成效明显,工作得到上级积极肯定。例如,在综合治理省年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凯晟铝业有限公司遗留废渣工作中,积极探索健全工作机制,强化责任压实、强化人大监督、强化跟踪调度、强化牵头推动、强化纪律约束,完成治理废渣70万m3,完成绿化面积m2,建设截洪沟余米、排水沟余米、地下水监测井6口,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蓝天、碧水、净土、固废、乡村”5场战役稳步推进。
生态系统保护和治理修复稳步推进。“两江一河”流域综合治理稳步推进,特别是,“十三五”期间,积极加大三板溪库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累计拆除网箱养殖.2亩,还清水江畔一泓碧水。生态工程成效明显,完成营造林万亩,治理石漠化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平方公里。全面实行河湖长制,实施河道综合治理.96公里。
生态示范创建硕果累累。凯里市向国家申报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黄平、施秉、雷山、剑河等9县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雷山县获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成功申报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全州划定获批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5个,省级生态乡镇14个、生态村19个,州级生态乡镇44个、生态村个。获得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试点,开发.95万株树木挂牌销售,占全省70.44%,每年可售碳汇金额.8万元,已售出碳汇资金.32万元,惠及7县村户贫困户,户均增收元,帮助贫困群众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五年来,生态领域8项约束性指标已全部提前完成
这五年,是迄今为止全州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最好的五年,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等省下达我州的8项指标均全面完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水环境质量同比大幅提高31.25个百分点,排名全国前列。5年来,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完成长江流域水系退捕禁捕,提前3年完成消除劣Ⅴ类水质监测断面目标任务,“两江一河”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在%。年全州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排名全省首位,排名全国个地级以上城市第8位,较去年上升2位。
大气环境质量同比提高了4.3个百分点,名列全省前茅。“十三五”以来,我州县城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以上,并实现逐年提高。其中,年达99.7%,较“十二五”期末提高了5.12个百分点,较“十三五”目标提高了4.62个百分点。尤其是年全省88个县(市、区)空气质量前十位排名中,我州就占有7县,较上年新增1个县。
5项污染减排提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年,全州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4项指标较年分别下降16.16%、19.17%、18.28%、5.43%,较“十三五”目标分别超额削减了4.54、3.86、18.28、5.43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全州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已累计削减26.29%,优于“十三五”目标8.39个百分点。5项指标全部提前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州的目标任务。
生态环境质量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州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8%,土壤、噪声和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生态环境安全总体稳定可控,全州未发生较大以上环境污染事件。根据最新公布,年,全省88个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为“优”的7个县中,我州占有锦屏、黎平、榕江、雷山、台江、剑河6个县,剩余10个县市全部为“良”,没有“一般”“较差”“差”,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居全省第一。
五年来,生态环境优势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
我州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执政观、政绩观和发展观,形成内生动力,积极发挥我州优良生态环境优势,力争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黔东南绿水青山“幸福不动产”持续增值,好生态激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
优化环评审批服务源头防控保经济高质量发展。严格执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要求和“五个一律不批”,编制《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评价黔东南州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三线一单”》,加强从源头防控环境污染,实行最严格的环评审批制度,依法依规审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一律不予批准未开展规划环评或不符合规划环评审查意见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清水江流域涉磷和都柳江涉锑建设项目,积极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源头管控和倒逼转型升级作用。年至“十三五”期末,全州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个,共备案建设项目个,完成项目评估个,核发排污许可证个,排污登记个。聚焦脱贫攻坚及省、州重大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开设绿色通道,主动靠前服务。“大生态”底色已成为黔东南的一大长板,黔东南绿色发展新画卷已经绘制。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助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州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菌、林下养鸡、林下养蜂等新一批林下种养殖经济,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带动群众脱贫攻坚精彩出列。通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大中药材、蔬菜等种植规模,中药材“太子参”产品初步取得市场价格话语权,精品水果“蓝莓”实现全国种植面积最大,获得国家级农业园区建设项目支持。通过森林资源合理转化,林业产业成效显著,比如,麻江县的蓝莓、锦屏县的铁皮石斛、榕江县的草珊瑚是黔东南州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样本,截至年底,建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62个,林下经济种养面积突破万亩,建成林下经济“百千万”工程基地8个,全州林下经济产值突破20亿元。通过充分发挥全州的生态环境优势,引导绿色生产方式,挖掘绿色发展潜力,推动形成绿色资本快速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带出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展望“十四五”,我州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的殷切嘱托,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挖掘绿水青山的经济效益,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红利,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全力以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打造践行“两山”理念黔东南实践。
END
﹏﹏信息来源:黔东南微报编辑:吴兴荣总监制:吴会武监制:高涛
编审:付杨淦责编:胡敏
路况、新闻-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友谊
黔东南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