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出处《本草从新》,为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味甘性温而无毒。以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而见长。太子参,性于平和,目前已被卫生部确定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名单”。
太子参与人参相比,人参补力胜于太子参,强心救脱,或体虚而偏于寒者用人参较好;太子参性较柔润,用于阴虚血热则较适宜,但在一般补益剂内,也可用太子参代替人参,如血压偏高不宜用人参时,可用太子参代。与西洋参相比,两者都能生津,但太子参稍带补气作用,在热病或病后伤津、口舌干燥症状时,或热邪未尽而正气已伤者,可用太子参代西洋参。论滋水制火,太子参不及沙参、玄参;论补益元气,太子参不如党参。但在一定情况下, 太子参量大代替人参、党参使用,仍有其良好之功效。
民间药膳为中华养生之食药2源特色法。民间有太子参石斛粥太子参30g,石斛15g,大米g。将太子参、石斛水煎取汁,纳入大米煮为稀粥服食,每日2次。可益气养阴,适用于气阴两虚之咳嗽、气短、肺燥咳嗽及病后体虚等。茭白太子参炒鳝丝。茭白、鳝鱼丝各克,土豆克,太子参、生地各10克,生姜5克,调味品适量。将太子参、生地水煎半小时去渣取汁;茭白、土豆洗净,切丝,放入豆油锅内煸炒,倒入药汁,煮熟起出待用;生姜切丝与鳝丝共炒,放入黄酒、土豆、茭白同炒至熟,调入食盐、味精服食。此膳可补虚损、利肝肾。适用于一切慢性病患者的保健食疗,尤其对肾病、肝硬化、尿毒症等疑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参果炖瘦肉以猪瘦肉克,太子参60克,无花果克,调味品适量。将猪肉洗净,切块;无花果、太子参择净择净。三者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沸后,加调味品等,煮至猪肉熟后,饮汤食参、肉、果等,每周2~3剂。可益气养血,健胃理肠。适用于脾胃虚弱,或消化不良,时有泄泻,体虚乏力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