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养生保健

(一)怎样食疗才能达到预防保健的效果?

首先,中药食疗不是药味越多越好。虽然作为食疗的中药大多药性平和,但其性味仍有一定的偏嗜,若不加选择,随意添加,则不仅起不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还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中药食疗应根据药性,科学配伍,合理搭配。中医讲究药物的相须和相使,即不同种药物共同作用时,其疗效相加,产生协同作用。比如,羊肉性味甘温,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钙、磷、铁等,若在其中加入一些干姜、肉桂,则能大大提高其温中补虚、温肾壮阳的作用。

其次,中药食疗要辨证施膳。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是指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阴阳偏盛各异,所以在运用中药食疗时要祛强平弱以达到阴阳平衡。比如,平时脾虚、肾虚的老年人,可选用黄芪、女贞子、鳖甲等以益气养阴、补脾固肾。黄芪益气固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中含有21种氨基酸,14种微量元素,且有明显提高白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还有很好的强心利尿作用。药膳配方可选用黄芪蒸鸡、黄芪鹌鹑等。再如,平时脾胃虚弱、倦怠懒言乏力者,可多服一些山药以补脾养胃,补肺益肾。山药是一种常用的滋补佳品,现代药理研究得知,山药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食用山药还能提供给人体大量的粘液蛋白,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山药的粘多糖与无机盐结合后可形成骨质,使软骨具有一定的弹性。山药还含有消化酶,能促进蛋白质和淀粉分解,是身体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患者的好食品。药膳配方可选用拔丝山药、山药扁豆粥、山药炒肉片等。

因地而异是说中药食疗还要根据地域的不同选择不同药物。比如,在西北严寒地区,寒气较重,阴盛阳衰。在应用补肾养阳类药物时用量宜重,而在东南温热地区,气候较热,则养阳类药物用量宜轻。

中药食疗还要做到因时而异,一年中,存在春温、夏热、暑湿、秋凉、冬寒的特点,所以,选择药物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特点,取长补短。如寒冷的冬季,阳气较弱,可选用一些性味辛热之品佐餐。如肉桂、小茴香、高良姜等。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有中枢性及末梢性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增强血液循环,肉桂挥发油对胃肠有缓和的刺激作用,能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胃肠痉挛。药膳配方可选用桂茴羊肉汤,肉桂鸡肝,良姜陈皮粥等。在炎热的夏季,阳盛阴衰,这时就应选用一些气味甘平、甘寒的药物,如百合、枸杞、绿豆等。百合性味甘,微苦寒,具有滋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枸杞性味甘平,具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的作用。《神农本草经》载其“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药膳配方可选用百合雪梨羹,枸杞莲子汤,绿豆粥等。

(二)中药养生保健的常见类型有哪些?

人人都知道,如果风寒感冒,熬点“生姜红糖汤”喝一喝,盖厚被子出一身汗,睡一觉后就神清气爽,感冒不治而愈。——其实,生姜、红糖、大蒜、葱白都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中药。我们在吃生姜的时候,感觉味道温辣,属于“温热”型的中药。而“薄荷”(比如我们吃的薄荷糖、用的薄荷牙膏等)则感觉有些凉丝丝,其实,薄荷也是常用的中药,属于““寒凉”型的中药。

中医为什么能治病呢?如果你发热属于热症,就用“寒凉”型中药(比如薄荷),让人体恢复正常值;如果你发冷属于寒症,就用”温热“型中药(比如生姜),让人体恢复正常值,从而恢复健康。

医的分类一般分成五类:风、热、湿、燥、寒。--这种分法实际上是”五行“的体现。春天(木月)容易起“风”;夏天(火月)就会炎“热”;长夏淫雨霏霏产生“湿”气;秋天(金月)容易干“燥”;冬天就会“寒”。

以下为日常生活中常见或者时常听说的中药:①祛风药:能让“风”型的疾病发散。生姜(偏热);薄荷(偏寒);菊花--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你可能没想到吧,吃个薄荷糖、喝碗菊花茶,都能够达到“发散”病邪的作用。②祛热药(寒凉药):能够驱除“热性疾病”。大家都会记得,在非典期间,为了防止发烧症状的非典,一时间,板兰根成为药店里最强手的药物,那只很长时间脱销,那时候,要送礼,一大袋板兰根是最为贵重而有情谊的礼品。--非典的症状是发烧,而板兰根的特点是“寒型药”,能有驱散热疾之效。③黄连,是大家最熟悉的中药,“良药苦口利于病”,说的就是黄连。④祛湿药:能够泻利祛湿、化瘀活血、理气化滞(注意:“湿”的概念很广,包括痰、瘀、滞等)。冬瓜皮,也是中药,如果小便不通,冬瓜皮煮汤就能很快通畅水道。而巴豆,是大家在电影中常看到的,古人捉弄人和喜欢让对方误食巴豆,这样就会让人大泻不止。月季花,也是中药;桃仁,也是中药。你可以想象:武侠小说中,桃花岛上的黄药师,能用月季花、桃仁制造化瘀活血的妙药,避免武打争斗中的淤血之疾。⑤祛燥药:能够驱除“燥性疾病”。杏仁能够润燥,秋天常喝杏仁茶,能够起到润燥通肺的作用(秋天属金、肺)。蜂蜜也是中药,如果老年人大便干燥不畅,蜂蜜具有润华、宣泄的功效,喝点蜂蜜,很开能够通泻肠道,畅通大便。⑥祛寒药(温热药):能够驱散“寒型疾病”。

花椒、胡椒,都能让人吃得满头大汗(陈佩斯在春节晚会小品中就演过一个喜欢猛撒胡椒粉、吃面条大汗淋漓的人)。花椒、胡椒就是典型的热型中药。

上所述均为驱邪药,事实上中药包括两大类,一大类是用于“祛邪”,即对病邪(“风、热、湿、燥、寒”六邪)进行驱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邪实”。其实,“邪实”只是外因,是因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还有一类情况是:并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于自身的虚弱而造成,中医上对这类疾病称为“正虚”。“邪实”分为风、热、瘀、寒、水五小类,“正虚”也分为五小类:阴、阳、气、血、津液。对于“正虚”,中医采取的办法是进行“补虚/扶正”。

①“补阴”:鳖甲算是最常见的补阴中药,吃个王八补一补。龟鳖在深水里,属于“阴”所以用来补阴,而不是补阳。②“补阳”:鹿茸是用来补阳的。读过小说的人一定记得喝鹿血能够激发男人欲望的故事,所以,鹿茸补阳就变得特别好理解了。③“补气”:我们常听说过,人参是大补。电影上,碰到快断气的病人,中医大夫会用人参汤进行补气。--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日常中我们吃的红枣,也具有和人参一样的补气的作用。④“补血”:鲜红的枸杞子,似乎在人们的印象里,是滋阴壮阳的补品,其实,在中医里,是用来补血的良药。同样,送礼的阿胶,也是用来补血的中药。⑤“补津液”:我国著名播音员宋世雄的嗓音之所以那么好,据说是因为他听从老中医的遵嘱,每日饮用石斛茶,石斛能生津润嗓,让宋世雄的播音更加洪亮淳厚。中药有几百种之多,以上不过是凤毛菱角但是,但都离不开上述的清晰分类。

(三)常用养生中药与使用方法要注意什么?

1、三七粉:常用于预防和治疗美容、祛斑、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心绞痛、冠心病、胆固醇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三七粉虽然属于名贵中药材,但是没有具体的使用期限,并且它本身没有毒性,非常适合日常保健。三七粉确实功效显著,好的三七粉,吃4个月左右,身体机能会有一定的变化。

  服用方法:可以直接泡水喝下去,也可以合着牛奶一起喝。每天早晨吃早餐后服用一次,中午吃一次,晚上睡觉前吃一次。早晚吃的两次尤为重要,是人体吸收最好的两个时段。保健用量:三七粉每次服用2~3克,每天服用2~3次。保健用量,一次不能超过3克。

2、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但决明子可引起腹泻。女性长期服用,轻则引发月经不规律;重则可使子宫内膜不正常;有腹泻、低血压者及怀孕女性也应慎用。另外,决明子是一种泻药,长期服用对身体不好,会损伤身体的正气。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10~15克。

  3、枸杞子味甘,性平,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抗衰老。

外邪实热,脾虚有湿及泄泻者忌服;枸杞子温热身体的效果相当强,患有高血压、性情太过急躁的人,或平时大量摄取肉类食物面泛红光的人,不宜服用;正在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腹泻的人最好别吃。

  服用方法:最适合吃枸杞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长期坚持,每天吃一点,才能见效,泡水喝茶、手抓干嚼最好。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5~20克。

  4、甘草味甘,性平,有补益心脾、润肺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但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还易引起低钾血症,导致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湿盛胀满者,不宜服用。服用方法:含化之后干嚼吞下、泡水。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3~10克。

  5、人参大补元气、生津安神、补脾益肺,能兴奋神经系统,提高免疫力、抗衰老。身强体壮者长期服用,或过量服用人参,易口干舌燥,甚至流鼻血。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还是生晒参,在服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

  另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在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忌饮茶。人参忌与葡萄同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5~10克。

  6、胖大海味甘,性寒,有小毒。有清肺利咽、润肠通便之功效,适用于风热邪毒侵犯咽喉所致的喑哑。其他原因引起的喑哑,用胖大海无效。特别是老年人突然失音及脾虚者,应该慎用。安全用量:代茶饮每次不得超过3粒,以防中毒。

  7、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有疏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的作用。但阳虚体质者不适合服用;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应慎服;阴阳两虚型、痰湿型、血淤型高血压病患者,也不宜服用菊花。

  服用方法:以苏杭一带所长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6~10克。

  8、金银花味甘、性寒,既能清里热,又能散表热。因金银花药性偏寒,不适宜长期饮用,尤其是脾胃虚寒、阴证疮疡或气虚体弱的人,以及月经期女性不能服用。

服用方法:一茶匙干燥的金银花茶,用一杯滚烫开水冲泡,焖约10分钟后即可饮用,可酌加冰糖或蜂蜜。安全用量:每日用量为9~30克。

三、四季养生保健要注意什么?

(一)春

春季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此时人体生理功能为了适应这一季节气候的变化,表现在皮肤腠理由冬令的致密而转疏松,在五脏中肝的功能活动也较为旺盛。因此,春季的药膳食疗就应适当地注意到这一生理特点。即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甜食,以防肝旺克脾,也就是后世养生家提出的“春宜甘平”的养生法。其性味甘平或有清肝作用的药物和食物有:茯苓、山药、薏苡仁、莲子、胡萝卜、菠菜、鱼鳔、银耳、木耳、牛乳、枸杞、荠菜、马兰头、芹菜、小白菜、荸荠、菊花脑等。对于肝气不旺、气血两虚者,亦可选择黄芪、当归、人参、桂圆、乌骨鸡等进补,以助肝气顺应自然而正常升发。

(二)夏

夏季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季节,也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令。夏季对五脏中心的功能活动有一定帮助。夏季的药膳食疗就应当注意到这一特点。孙思邈提出“夏宜增辛减郁苦”。夏季心火当令,而苦味人心,苦多则助心火,而伐克肺金,为了防止肺气受伤,故多吃辛味,以补肺气。

现实生活中,夏季膳食还是以甘寒清凉为宜,再适当地加些清心火的食物,以防中暑。另外,夏天多数人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故此时的药膳在总体要求不以“清淡甘平”为原则,有助于开胃消食,若此时运用冬令药膳,过进肥甘腻补之物,则致呆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所以,夏令宜选择甘寒清补之品,如西瓜、黄瓜、绿豆、冬瓜、丝瓜、西红柿、杨梅、鳝鱼、玉竹、百合、薏米、黄精、石斛、麦冬、沙参、太子参、西洋参、枸杞等。

(三)秋

秋季三月,炎暑渐消,金风送爽,万物由生长渐趋凋谢,处于收获的季节,人体也同样处于收获时期。机体已由活跃、外向、支付阶段,转变过渡到沉静、内向、积蓄的阶段,生理功能趋于平静,气候逐渐转凉,宜注意补益甘味以益气。根据“燥者濡之”的原则,秋天药膳应选择甘润养肺类补品,甘润温养,既不可过热,又不能太凉,总体上以不伤阳、不耗阳为度。

在味型的选择上,应少吃辛味,以免肺气过旺而克肝,多吃酸味,以助肝气。酸味与甘味相合,则可化生阴津以濡润秋燥。所以,秋季制作药膳常选的药物和食物有百合、沙参、麦冬、阿胶、石斛、银耳、甘蔗、柿子、梨、荸荠、菠萝、香蕉等。

(四)冬

冬季三月,自然界万物处于闭藏状态,阴寒盛,阳气衰。故冬季药膳应很好地保护阳气,祛除阴寒,宜遵循温补的原则。冬季药膳尤要注意温补肾阳,以助肾藏精气,从而化生气血津液,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但要注意制作药膳选择药物和食物时应温而不散、热而不燥,如牛肉、羊肉、狗肉、桂圆、红枣、核桃肉、鹿茸、胎盘、冬虫夏草、人参、肉苁蓉、桑椹等。

四“治未病”相关知识

(一)中医治未病的五个基本内容是哪些?

1、心理保健: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是养心,即调节情志,保持良好心态。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物欲化倾向、冷漠化倾向、粗俗化倾向、躁动化倾向。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所以,中医治未病心理保健工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潜力。

2、饮食保健: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保健的关键。中国保健食品的特点和优势是传统的中医药学、养生学与现代食品科学、营养学密切结合,既有几千年的丰富经验、系统理论,又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及研制方法的优势互补,使保健食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安全有效,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3、运动保健:运动保健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适当的运动能使周身的血液畅流不息,不致瘀滞;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保证脏器细胞正常活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保持旺盛的活力,是预防疾病,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获得健康长寿的要素。运动保健的原则是协调统一、形神兼练、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比较适宜于健身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气功、散步、慢跑等。

4、药物保健:历代医家对药物养生保健有很多记载。《本草纲目》中记载有养生作用的药物共约种。后世医家分别制成膏、丹、丸、散等剂型,遵循中医理论进配伍,适宜于长期进行养生保健。传统保健药物如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肾气丸、逍遥丸、归脾丸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保健佳品,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欢迎。

5、住宅保健:中华文化典籍中有“鸡初鸣、洒扫堂庭”等教导。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居住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居住者和社会舆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jj/8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