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冢镇
一、简介
老冢镇位于豫东平原,属河南省太康县,现有耕地八万亩,人口人,国道和许郸铁路穿镇而过,地理位置优越。老冢地处南北通衢,自古商业发达,成为一方商品集散地。
二、名称由来
老冢镇历史悠久,相传隋朝末年一起义军将领战败牺牲,下葬于此,其冢如丘,故而得名。
三、行政区划
辖40个村委会:西村、东村、北村、李屯村、刘寨村、王立中村、李庄村、柳叶村、代庄村、胡庄村、李楼村、刘屯东村、刘屯西村、娄庄村、前岗村、后岗村、范港村、孙洼村、张楼村、蔡白村、港李村、樊庄村、程楼村、孟庄村、三王村、土楼村、干张村、新李村、王顶村、大沃张村、李凤村、张庄村、西许村、候庄村、大司村、拐张村、沙沃卢村、谢堂村、后石村、中岗村。区号,邮编。
四、经济状况
老冢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绿豆、芝麻等,品质好、产量高。在年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镇调整了农业结构,扩大了经济作物(如花菇、平菇、银耳、板兰根、薄荷、桔梗、芦笋等食用菌、中药材和切色保健食品)的种植面积,建立了专业化生产基地。
五、养殖业发展
养殖业也有了突破性发展饲养品种有鸡、猪、羊、狐狸、园鱼等12个,现代化的大型养殖场62座,畜禽饲养量达32万只(头)。农副产品加工也具有传统优势,松花蛋、液糖、酩醯酒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商品生产初具规模,以老冢北村回民为主的牛羊胴体肉及其系列产品加工、销售已形成网络,远销十多个省市。老冢镇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强化服务功能,使畜牧养殖整体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迈入快速发展轨道,大大加快了老冢镇的农业产业化进程。老冢镇大牲畜存栏1.2万头,生猪存栏3.2万头,羊存栏3.3万只。畜牧总产值达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40%。
老冢镇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的畜牧发展领导小组,积极帮助广大农户转变思想观念。他们积极扶持饲养专业户,开展畜牧小区建设,发展中介组织,使畜禽饲养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轨道,改变了传统经营方式。
六、新农村建设
老冢镇把沼气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工程,坚持“小沼气、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
首先,加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该镇采取领导讲课、版面巡回展览、农民互相交流谈经验等形式,营造出浓厚的沼气建设舆论氛围。其次,创新思路,拓宽投资渠道。发展农村沼气,资金是保证,难点在投入。他们采取“财政补一点、银行贷一点、部门帮一点、向上要一点、农户筹一点”的工作思路,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切实解决沼气建设资金问题。第三,统筹兼顾,促进生态村建设。该镇通过“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圈、改厨、改厕),沼气用户已达98户,“三改”率达到%,硬化道路米,种植绿化树木株,修下水道米。在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基础上,该镇新增养殖户23户,新增生猪存栏头,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养殖业的发展。
七、文化古迹
中华谢氏陵园位于太康县城西南老冢镇谢家堂村西20米处,东西宽米,南北长米。太康县古称阳夏,中华谢氏陵园是东晋名相谢安曾祖父魏典农中郎将谢缵的陵墓所在地,也是世界上现存谢氏陵墓中最早、名气最大的谢氏陵墓,是古今中外谢氏陵墓能列入国家旅游景点建设规划的唯一陵墓。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康县老冢清真寺位于太康县南20公里的老冢北街路西,周太(周口--太康国道)路上,创建于清雍正十二年。
老冢镇回族群众多口,其中以马、王、李吕窦等姓氏居多,大多分布在老冢镇北村。清真寺历史悠久,坊上的念经人、行教门的很多,清真寺的氛围很好,作为太康县的南大门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地理位置,给老冢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富起来的人们没有忘记真主的恩典,在清真寺建设上毫不吝啬,年集资开始修建清真寺以来,现在陆陆续续的把大殿、门面楼、南北讲堂陆续盖起来,把清真寺后面一个空地宅基给买回来,把坑填起来,并且充分的利用起来,已经形成一个巍峨壮观、宽敞明亮的花园式阿拉伯风格的清真寺,可以说在豫东从建筑风格上独具一格的清真寺。
商会精神:诚信、团结、奉献、合作;
商会理念:资源整合、抱团发展;
商会使命:壮大南粤银商实力、弘扬银商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