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先生精通中医经典,善撷百家之长,重视整体恒动观,强调辨证论治,提倡综合疗法,不仅内科疗效卓著,对各科疾病都有独到见解和很好疗效。本文以三例有代表性的医案为中心,学习总结先生对胎漏病的辨治思路与方药运用。
胎漏是最常见的产前疾病之一。妊娠期间,前阴少量下血,时断时续者为胎漏。胎儿于母腹经常躁动不宁,腰酸腹痛或下坠,称为胎动不安。二者常相兼而见,难以截然分开,是堕胎、小产的先兆,属现代临床先兆流产范围。若无故于妊娠三、五月间而数次坠胎,则为滑胎,属现代临床习惯性流产。胎漏及胎动不安应与“激经”、尿血相签别,胎漏是阴道不时下血,淋沥不断,激经是按月经周期阴道少量下血;尿血系尿中带血,随小便而下。
妊娠是妇女特殊的生理阶段,《内经》谓“妇人重身”。胎儿存在,母体出现生理反应,属正常情况。若反应太过,不仅母体受损,势必伤及子气,而出现子痫、子嗽、子狂、子悬、子眩等。在中医妇科医籍中,对妊娠后所患的疾病都冠以“子”字,充分说明前人对母亲和子代的高度重视。在防治上,也应时时顾及胎儿,若出现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病情时,必考虑母子双方整体而调治,既治母疾,又保护胎儿。
1.气壅痰热胎漏案
黄某某,女,27岁,北京某医学院主治医。初诊日期:年1月26日。
主诉:妊娠6月余,胎动不安2个月。妊娠5个月时,始有不规则宫缩,每次约持续10秒,间隔十几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常夜半惊醒,伴有盗汗、心烦、胃中嘈杂,纳差、口粘无味、头昏乏力。给予鲁米那、舒喘灵治疗后,症状暂缓,但停药后复作,故来诊。
现除有上述症状外,面色浮红,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滑数。为血虚有热,不能养胎,肝郁化火,心君被扰,胆失宁谧所致。治以清心除烦,养血安胎。
方用:竹茹,苏梗,黄芩,炒白术,黄连,砂仁,丹参,白芍,炒枳壳,炒枣仁,茵陈,玉蝴蝶,甘草。4剂。
年2月1日二诊:药后宫缩次数减少,心烦得解,夜眠改善,面色浮红见退,舌质淡红,苔薄腻,脉仍滑数。
已见小效,宗前方进退:
苏叶,黄连,竹茹,佛手,炒白术,山药,丹参,炒枳壳,炒枣仁,白芍,砂仁,黄芩,甘草。6剂。
年2月7日三诊:药后胎动不安及子宫收缩等症明显减少。
嘱暂停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提高机体防预能力。
年2月23日四诊:孕7个月后,胎动不安及宫缩又逐渐增多,且宫缩时伴有腹痛,心烦易怒,夜寐不安,鼻塞咽痒,嗳气泛酸,脘胀纳呆,小腹有下坠感。产科检查诊为胎儿臀位,已入盆腔,有早产之徵,建议住院保胎,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对中医疗效增强了信心,并愿意意学习中医,而不欲住院,再次求诊。查: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
为气阴不足,血失所养,治以益气养阴,补血和营,健脾畅中,清热安胎。
方用:太子参,沙参,麦冬,丹参,白芍,炒白术,黄芩,砂仁,苏梗,竹茹,炒枳壳,甘草。5剂。
年3月15日五诊:药后烦躁易怒、小腹下坠等证明显减轻,胎动柔和,偶有宫缩,鼻息通畅,心静眠安。即见效机,守方不变。
按上方又进10剂后,做产科检查,胎位已转为正常。
为巩固疗效,再以益气养血,清热安胎,调理冲任,健脾和中。
太子参,麦冬,丹参,炒白术,炒白芍,当归,黄芩,砂仁,紫苏叶,炒枳实,炒枣仁。甘草。6剂。
后足月产一男婴,出生体重3公斤,啼声洪亮,食欲旺盛,满月时体重4.2公斤,半岁时达9.5公斤,反应灵敏,体力充沛,很少生病。
分析:
患者年近“四七”,肾气盛而怀子。胎动不安多为气壅血热,阳气搏之,致经脉妄行,胎漏下血;阳气内盛,热扰心神则心烦,夜不能眠,夜半惊醒;阴液被灼,虚热内生则虚烦盗汗;气壅血热,经脉不利,水津不行,聚热生痰,升降失司,故纳差、胃中嘈杂、口粘无味、头昏乏力;苔腻、脉滑数为中焦气壅痰热之徵。遂立清热化痰,养血安胎法调治之。以枳壳汤、竹茹温胆汤、芩术汤化裁。方中竹茹、茵陈、黄连、黄芩清热化痰,温胆宁心为主,苏梗、砂仁、枳壳行气通滞为辅,白术益脾,丹参、白芍、枣仁、玉蝴蝶养血滋阴,安神除烦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本方遵河间、丹溪产前宜清热之训而立,但不拘芩、术之属,而以化痰清热为主,调气养血为辅,收调气不伤阴,滋养而不壅之效。又妙用缩砂少量,辛温为反佐,以行气除壅,安胎止痛。丹溪云:“人之怀孕,如钟悬在梁,梁软则钟坠”。前人以白术、黄芩、砂仁为安胎“圣药”,用白术以培万物之母,条芩固中气以泻火,使相火不妄动,与其利而除其害,其胎自安,缩砂安胎,以其止痛行气故耳。
二诊时诸症得缓,为胆热见轻,故去茵陈;阴气得复,而去玉蝴蝶;气机得畅,故易苏梗为苏叶黄连汤,以专事止呕除烦;白术健脾阳以固冲,山药滋脾阴以和营益肾;白芍与甘草相合,为芍药甘草汤,有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安胎之功;佛手理气通滞而防壅。
四诊、五诊之时,妊已7月有余,胎儿渐大,倍食母气,儿有余,母不足,故胎动不安,胎位不正,大有早产之势。故选明·武之望《济阴纲目》中所载麦门冬汤,以治“妊娠六月,卒有所动不安,……惊怖,忽有所下,腹痛如欲产”之证。本案取其中太子参、沙参、麦冬、丹参益气养阴以清虚热,竹茹、黄芩以清胆热,又辅以白术、砂仁以固冲,苏叶、枳实以理气畅中,芍药汤以敛阴和营,缓急止痛,是以血止而胎儿得养,母子平安。
(中医治疗疾病讲究望闻问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辨证施治,所以读者在阅读病案中的方药时,不要擅自配药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