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常脾常不足,肺肾常虚,这应该说是我们中医儿科里一个最基础的理念。
什么叫脾常不足呢?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生长发育迅速,生长旺盛,对营养精微需求较成人相对较多,但小儿脾胃薄弱,且不知饮食自节,稍有不慎即易损伤脾胃引起运化功能失调出现呕吐,积滞、泄泻、厌食等病证。
这就要树立父母的脾胃观,要让他们清楚,要时刻保卫孩子的脾脏,跟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去爱护它。其实很简单,把握住使用脾脏的频率,严格控制在每日三餐里。
但这其中又有一个巨大的矛盾,现代社会这么发达,小孩子每天看到各种各样的好吃的东西,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吃,自己却吃不到,会觉得委屈,他会想是不是爸爸妈妈不爱我?家长也会为此焦虑。怎么办呢?
您看孩子委屈受不了,今天心疼自己家的小树,怕它渴了,就拼命给他灌水,将来这棵小树因为淹了根系,长不高,或者病病歪歪的,就要自己承受这个苦果。
这个就不光是中医的问题,医学的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是现在家庭教育的问题。
说得不好听,现在小孩子的食积和好多的幼儿病,都是家长用很不正常的饮食习惯,糟蹋自己小孩儿的具体表现和结果。
小孩子的成长发育,应该像路边无人照料的小树、小花一样,他有自己天然的生长节奏、恰当的发育需求,这是作为父母不能、也不应该去干涉的。不管对孩子的身体还是心理,我们所能做的,仅仅是发现他的节奏和需求,在适当的时候,扶他一下,让他不至于长“歪”,仅此而已。
病从脾胃生,秋冬保养是关键!
养脾的七个要点要牢记一.食物喜温燥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因此养脾要食些温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药。比如,我们厨房里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温性偏燥的,因此亦具养脾之功。如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干姜等等。
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气的食物,如地下长的地瓜、山药等;脾喜温恶凉,故需食温;脾色为黄,故需食黄色食物,小米色黄,最养脾土;脾德在缓,故需食甘味以缓脾之情。
二.香味入脾,可醒脾燥湿
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湿,亦可让脾舒畅。炒香的食物多具养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时即有香味,亦可养脾。
三.勿过食生冷
小孩子从小就要注意勿过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饮、凉水等,因为会伤损脾阳。脾虚之人又可坚持晨起喝生姜红糖水,有助于温脾,并能升阳。
四.艾灸有温阳之功,最合于养脾之需
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太白。脾经主时为上午9点至11点,因此若能在这个时间内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针灸胃经合穴足三里。脾应于季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
五.脾气通于口,脾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
脾有病则唇色改变,或发黄,或发暗,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诊断,脾应于鼻头。鼻头色黄,必属脾虚。按手掌诊断,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
六.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人愤怒、怨恨或焦虑时,胃和脸一样充血而发红;人悲伤、沮丧或忧郁时,胃就变得苍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动也减少。中医也认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调节功能,进而会影响脾胃。
七.养脾的中药及汤方
脾为中土,为阳气左升之枢机。
历代有不少养脾的中药及汤方:健脾燥湿有苍术,有平胃散;补脾化湿有茯苓,有四君子汤;醒脾助运有草果,有醒脾散;温脾祛寒有干姜,有理中汤;升脾益气有黄芪,有补中益气汤。养脾和胃中有人参,有桂枝人参汤。如此等等,皆是宣畅脾阳、调和中气之方药。
面对众多的养脾方子,家长们往往会不知所措,那么,今天小典典为宝爸宝妈们推荐一款专门为小儿体质而用心打造的中医推荐经典良方——参苓口服液
小儿专科用药国家20年专利保护!
参苓口服液是治疗小儿厌食、消化不良的专科药物。除此之外还能补充人体微量元素、提高小孩子免疫力、保障小孩睡眠等。组方中含有太子参、珍珠母、茯苓、鸡内金等道地药材,特别添加太子参益气生津,珍珠母安神定惊、茯苓与厚朴健脾化湿、山楂、麦芽与鸡内金消食化积,组方药性平和,专为小儿体质打造。
:理脾和胃,消食化滞。适用于小儿脾胃不和,食滞难消的厌食、消化不良。
:口服,1~3岁一次5毫升,一日两次;3~5岁一次10毫升,一日两次;5岁以上一次10毫升,一日三次;饭后服用。
:10毫升/支x6支/盒
:一、强化体质促进吸收
二、保障睡眠有利成长
三、益脾和胃帮助消化
:1、先天不足: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人工喂养或早期断母乳儿等
2、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经常生病吃药的小儿
3、病后失调、脾胃功能受损的小儿
4、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易呕吐腹泻的小儿
5、吸收障碍,微量元素缺乏的小儿
6、神经衰弱,心悸盗汗,睡眠不安的小儿
7、经常打针输液的小儿,参苓可以缓解抗生素的副作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