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柘荣发挥资源优势
走好产业协同发展新路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养生福地
从昔日的“小小柘荣县,两间豆腐店”,到如今的“柘”边风景独好,山城柘荣迈大步,宜居宜业更宜游。
除了叠加放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刀剪之乡”等“国字号”品牌效应外,柘荣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形成“一区三园”发展格局,走好新兴产业、主导产业、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向“三个百亿”产值目标迈进。
中国传统村落上黄柏村彭丽华摄
日子好起来
每逢周末,位于县城中心位置的仙屿公园总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随着体育中心、天福公园、东狮山现代农业园等项目陆续建成,城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逐渐变多。
城郊乡靴岭尾村文创田园王志凌摄
发力看不见的民生工程,柘荣多措并举补短板,电线入地、道路拓宽、立面改造……
城区变化有多大?百姓心里有本明白账。陈博文是土生土长的柘荣人,现在福州大学读大三,每年假期回到家乡,都感觉有新变化。
“贯穿城区的龙溪架起一座座民心桥,水也愈发清澈,又见水鸟戏碧波。”陈博文对县里高标准新建的游泳池和排球场更是充满期待。
环境加快改善,居民住得更舒心。让当地人无比欣慰的是,“病有所医”紧锣密鼓地排上日程。
楮坪乡西竹岔战役遗址王志凌摄
这几天,医院异地新建项目工地,工人们挥汗如雨,加紧内部装修施工。据了解,该项目投资3.7亿元,将按“二甲”医院张床位设置,力争明年底投用。今年82岁的陈阿养此前一直往返于柘荣与福州就医,“以后在家门口就能就医看病,再也不用跑来跑去折腾了”。
柘荣医疗的掣肘还在于医疗资源稀缺。眼下,柘荣积极深化县域综合医改,医院为载体的县域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形成“上联三甲、下联乡村、全县一整体,上下一家人”的县域分级诊疗模式,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柘荣因地制宜在43个重点村(社区)打造87个“党建小院”,名“驻院”党员共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多名,打通了宣传、教育、服务党员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城郊乡岭边亭网红村王志凌摄
“柘荣县将不打折扣地做好民生工作这篇暖心的大文章。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多措并举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强区域内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柘荣县委书记张晓容说。
产业强起来
端午过后,柘荣田间的太子参陆续发黄。“太子参是最冷的季节种下,最热的季节收获。再过十几天,这些太子参就能采收了。”望着自家的太子参田,农户徐丽一脸幸福。
种好一根参,崛起一座城。作为全国最大、最活跃的太子参产销区,柘荣培育壮大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做强以中药材、茶叶为主导的“2+N”现代农业体系。
在柘荣县力捷迅药业生产车间,全国独家品种——复方太子参颗粒生产线正有条不紊高效作业。
“我们的机械化生产线每分钟能生产复方太子参颗粒袋,这里每天能产出14.4万袋销往全国。”力捷迅药业厂长游奶寿说。
成立于年的力捷迅药业,是柘荣乃至全省生物医药产业的佼佼者。
目前,柘荣县还拥有广生堂、天人药业等20家生物医药及关联企业,其中规上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上市企业一家,预备上市企业一家,主要制药企业的药品生产线达32条,实现年产值6亿元。
为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柘荣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太子参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每年设立万元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扶持发展太子参产业,鼓励县内20多家重点企业和近百家关联合作社投资中药材(太子参)种植、研发、销售,成功开发出以太子参为原料的系列产品。
“我们将大力培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全力打造‘闽东药城’,加快迈向‘福建药都’。”柘荣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宋振说。
与此同时,柘荣加快传统的刀剪产业退城入园,将转型升级的重点放在营销模式、品牌运营、研发设计、仓储物流和金融服务上,提升行业价值链,下大力气将砚山洋刀剪产业园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剪刀生产基地和全国知名的“剪刀特色小镇”。
柘荣鸳鸯草场魏发松摄
此外,柘荣积极对接宁德不锈钢千亿产业集群的链条延伸,成功引进兆宸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合作,采取以商招商方式,将乍洋不锈钢产业园全力打造成零排放示范型生态产业园和智慧化先进制造园区,目前项目在稳步推进中。
·END·
来源:福建日报
文字:单志强、朱子微、陈丽彬
图片:彭丽华、王志凌、魏发松
编辑:马筱璐
审核:曾恒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