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药膳小儿脾胃及运化不良的调理

明代儿科名医万全著《育婴家秘》,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盖因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而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形体的充养依赖于脾胃功能的健运。

小儿发育迅速,生机旺盛,对营养精微的需求也较成人多。但小儿往往饮食不能自节,加之父母爱子心切,过度喂养,致使小儿养成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造成脾胃不和,痰食停滞,气机失调,变证随出。因而调理后天脾胃成为小儿保健的重中之重。

今日特推荐两款家常药膳,调理脾胃助运化,家长们不妨试着煮来食用!

太子参茯苓瘦肉汤

材料:

太子参15克,茯苓10克,白扁豆10克,麦芽15克,山楂6克,陈皮3克,瘦肉克。

制作:药材稍浸泡,猪瘦肉切成小块。一起与生姜下炖盅,加热开水ML,加盖隔水炖1小时左右。

功效:益气健脾,理气消滞。适用于脾胃虚弱、脾胃运化不良的小孩服用。

灵芝山药枸杞汤

材料:

灵芝50克,枸杞子10克,棍淮山克,鸡肉或猪骨头克,红枣5粒。

制作:

1.灵芝去根,注意将叶片上的粉刮下来后切成小块;淮山去皮切成大块;红枣去核;枸杞泡水;鸡肉或猪骨头砍成块。

2.将所有材料加入砂锅装上适量水,先大火煲开后转为小火,煲1.5-2小时后加入适量食盐即可。

功效:

灵芝:味甘,性平,扶正固本、滋补强壮、延年益寿,调节血糖,控制血压,辅助肿瘤放化疗,保肝护肝,促进睡眠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疗效。

淮山:健脾益胃、助消化。淮山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补脾胃的药食两用之品,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食用。

枸杞:是一味功效卓著的传统中药材。因枸杞有延衰抗老的功效,因而又名“却老子”。枸杞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E、C、钙、铁等营养素,故擅长明目,因此,俗称“明眼子”。其味甘,性平,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之功能。

这道汤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全家都适用,老少皆宜!

除了药膳调理外,捏脊也可以帮助调理宝宝消化不良的问题。《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记载:“粘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

捏脊的原理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疗法,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等作用。常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失眠及小儿疳积,感冒,发烧等症状。

怎样给宝宝捏脊

让宝宝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捏脊的人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

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时向上捻动。

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再重复第一遍的动作两遍,共6遍。

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

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续做两个疗程。

参考以下图示:

图一:从尾椎开始拇指往下压,食指、中指在上

图二:往肩颈部方向,拇指不可离开背部

图三:至肩颈部时,手顺着脊椎滑下来

捏脊的注意事项

时段: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捏脊前要露出整个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放松。

温度: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手法宜轻柔、敏捷,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时间: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手法:①开始做时手法宜轻巧,以后逐渐加重,使小儿慢慢适应。②要捏捻,不可拧转。③捻动推进时,要直线向前,不可歪斜。

年龄: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

禁忌:宝宝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的,不能捏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gx/82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