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内热积食不长个,可以试试太子参

中秋节刚过,这过节就免不了“吃”,于是很多孩子就容易出现身体不适,尤其是脾胃问题。

有的孩子可能在中秋期间吃了太多月饼和大闸蟹,可以观察一下孩子的舌苔,比较厚腻,这可能就是脾胃功能减弱导致的食积内热。

其实这种情况在节后十分常见,这是因为脾主运化,主管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

如果平时就不注意保养,再加上暴饮暴食,脾胃功能就会减退,食物得不到及时消化,积滞体内,久而久之就会化热,出现肚子胀、口苦、便秘等一系列问题。

除了日常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外,中医还有一味好药,那就是太子参。《本草从新》记载,太子参其功效主要是益气生津,补脾润肺。

但是呢,太子参性味平和,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与其他药材搭配,发挥协同增效的作用。

太子参+乌梅+甘草

这太子参能够补充脾肺之气,乌梅则以其酸味帮助生津止渴、敛肺止咳,甘草则可以调和药性,缓和乌梅的酸性,使方剂更加温和,适合节后长期服用。

但要注意,乌梅性酸易伤脾,脾虚便溏的孩子不宜多服。

制作方法:太子参、乌梅、甘草、清水。将太子参、乌梅和甘草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入一个碗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随后加入剩余的清水放入锅中,中火加热,煮沸后转小火煮15-20分钟。待汤水稍微冷却后,可以分次饮用。

太子参+黄芪+麦冬

太子参、黄芪同为补气要药,合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适合体虚多病的孩子。麦冬清热生津,润肺养胃,三药同用,补中有清,既能扶正培本,又不助湿生痰。

制作方法:太子参、黄芪、麦冬、清水。清洗浸泡,加剩余水用中火加热,待水煮沸后,转小火煮25分钟左右。

太子参+山药+白术此方补脾健胃,适用于脾虚湿盛的孩子,山药、白术均为补脾之品,与太子参合用,健脾补气,燥湿利水。不过,此方偏于温补,寒凉性体质的孩子不宜常服。

制作方法:太子参、山药、白术,可选择加入瘦肉(增加汤鲜)、水适量。所有清洗干净浸泡,放入炖锅,水大概是材料的4倍;大火煮沸,小火慢炖1-2个小时。

《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见脾胃在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中的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所以,今后饮食起居要顺应人体状况,疲劳了要温养,损伤了要调补,不通畅要疏导,干燥了要滋润,胀满了要消导。这样一来,方能有一个健康的脾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gx/12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