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汗、盗汗是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自汗、盗汗的中医学病机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病变脏腑涉及肝、脾胃、肺、肾。病理性质属虚者为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因肝火、湿热等邪热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则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邪热郁蒸,病久伤阴,则见虚实兼夹之证等。
玉异风散
《世医得效方》
黄芪15克,白术10克,防风6克,党参10克,浮小麦20克,糯稻根15克,麻黄根10克,煅牡蛎30克(先煎),大枣5枚,甘草6克。
益气固表。
自汗为主,伴有盗汗,以头、颈、肩背尤为明显,动则益甚,神倦乏力,面色少华,肢端欠温,易患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方以黄芪、白术、人参、甘草益气固表,浮小麦、糯稻根、麻黄根、煅牡蛎收敛止汗,大枣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表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玉屏风散有很好的免疫调节和增效作用。
水煎服,日1剂。
黄芪汤
《儿科证治》
黄芪9克,党参9克,白术9克,白芍9克,五味子9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浮小麦30克,大枣3枚,炙甘草3克。
益气固表。
自汗,盗汗。
方以黄芪、党参、白术、大枣、甘草益气固表,芍药、五味子龙骨、牡蛎、浮小麦敛阴止汗,诸药合用,共收益气敛阴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黄芪汤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水煎服,日1剂。
桂枝汤加减
《伤寒论》
桂枝6克,白芍10克,生姜2片,大枣5枚,黄芪10克,浮小麦15克,糯稻根15克,煅龙骨20克(先煎),甘草6克。
调和营卫。
自汗为主,汗出遍身,微寒怕风,低热或不发热,神疲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缓。
方以桂、芍、姜、枣、草调和营卫,黄芪益气,浮小麦、糯稻根、龙骨收敛止汗,诸药合用,共奏调营卫,敛汗之功。
现代药理硏究发现,桂枝汤对体温、汗液分泌、肠道蠕动、免疫功能等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有抗炎、镇痛、镇静、抗病毒的作用。
水煎服,日1剂。
如减黄芪桂枝五物汤
《实用中医儿科学》
桂枝6克,白芍6克,黄芪9克,大枣3枚,浮小麦15克,煅牡蛎20克,炙甘草6克。
调和营卫,收敛止汗。
自汗。
方以桂、芍、枣、草调和营卫,黄芪益气,浮小麦、牡蛎收敛止汗,诸药合用,共奏调营卫,敛汗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加减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调节免疫功能、镇静、止汗的作用。
水煎服,日1剂。
加味生脉散
《内外伤辨惑论》
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乌梅6克,枸杞子10克,黄芪10克,碧桃干10克,糯稻根10克。
益气养阴,收敛止汗。
自汗盗汗属气阴两虚者。
方以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枸杞子、乌梅、碧桃干益气养阴,糯稻根收敛止汗,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收敛止汗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加味生脉散具有提高机体适应性、抑菌以及止汗的作用
水煎服,日1剂
推荐:更多民间中医健康资讯,长按手指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