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气
立
秋
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尽管炽热的阳光依旧
时断时续的蝉鸣宣告着暑热的难耐
但是当傍晚的微风渐凉
第一片微黄的梧桐叶缓缓飘落时
我们就要开始与这个盛夏慢慢告别了
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
明天(8月7日)9时6分
我们将迎来节气
今年“立秋”时节
仍处在中伏和末伏时段
暑热一时难消
但天气渐凉已是大势所趋
送夏迎秋
你的身体准备好了吗?
本期官微特邀
医院
中医内科侯茜主治医师
和大家讲讲“立秋”养生那些事
侯茜
■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
■硕士研究生
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临床、教研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为脾胃病、妇科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及体质的辨识及调理,擅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道肿瘤、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不同体质的健康指导和中医调理。
立秋养生
补肺防燥
“立秋”以后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多吃养阴润肺防燥的食物,如莲子、百合、银耳、南瓜、枇杷等。
如有脾胃功能虚弱、容易消化不良的朋友,可以多吃茯苓、芡实、山药、小米、白扁豆等。如出现口干舌燥等情况,可以多加用麦冬、石斛、太子参等。
防暑化湿
今年“三伏天”长达40天,即使立秋,天气依然非常炎热。
“秋老虎”仍有余威,所以仍需防暑养心、健脾化湿。平时可多吃丝瓜、莲藕、冬瓜、荷叶等,还可选用三豆饮(薏苡仁30克、绿豆30克、赤小豆30克)常服。
少辛多酸
“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
——《素问·脏气法时论》
”酸能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建议立秋后尽量少吃生姜、辣椒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以助养肺,如番茄、乌梅、葡萄、菠萝等。
立秋起居
适度运动
秋高气爽之时,适宜各种运动锻炼。如登山,可以提高肺活量,体验爬山时山中温度的变化,增强机体的耐力和抵抗力。但是如有骨关节炎的患者,则不适宜登山。有心脑血管慢性病的患者,需量力而行。
一般来说,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早卧早起
进入秋季,在养生起居上,应做到早睡早起。因为立秋之后,夜间气温逐渐凉爽,不再是夏天那种闷热、潮湿的感觉,人体会相对容易入睡,睡前梳头、听舒缓音乐等,可提早入睡,睡眠质量也可相应提高。
建议晚上十点以前入睡,早晨六点之前起床,年轻人很难做到的话,也建议尽量早点休息。
立秋药膳
立秋到
侯茜医生为大家
推荐三款中医药膳
香薷饮
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厚朴5克一起煎水代茶饮,三物合用,可以解表散寒、健脾化湿,用于治疗“空调病”型胃肠炎、感冒等。
增液汤
玄参15克、麦冬12克、生地12克一起煎水代茶饮,能润一身之燥,适合阴虚体质患者,如糖尿病出现口干口渴、复发性口腔溃疡、习惯性便秘、慢性咽炎等情况服用,在秋季可常饮用。
银耳百合羹
银耳、百合性味平和,二者一起煮羹饮用,可以补气养阴、润肺止咳、宁心安神,适合容易上火、虚不受补的朋友,可以在秋季经常服用。
从中医角度来说
“秋”在五脏对应于“肺”
肺在志为悲
侯茜主治医师提醒
秋季要尽量内心平静、神志安宁
情绪舒畅
切忌悲忧伤感
即使遇到不开心的事情
也应主动自我调节
防止损伤肺气
风吹一片叶
万物已惊秋
四季流转不息
火热的夏季渐渐远去
温婉的秋天已然来到我们身边
愿所有的辛苦耕耘
都能在这个秋日里换来累累硕果!
小编团队
策划审核/程守勤
编辑/蔡逸秋
校对/崔玉艳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医院新媒体工作室出品
推荐阅读
超燃!这场重症医生“三基”训练争霸赛,全国罕见!(含视频)
黎巴嫩首都大爆炸真吓人,意外烧伤如何急救看这里……
再出征!吴国球率江苏检验医疗队抵达喀什援疆抗疫
黄英姿:国有难召必应战必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