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理工学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

目录

01

高校防疫24条

一、大专院校开学前

二、大专院校开学后

三、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应急处置

02

校园公共区域的防控

一、门厅和走廊

二、电梯和楼梯

三、办公室与会议室

四、实验室、实训场所及研究中心

五、教室与宿舍

六、食堂

七、公共卫生间

八、垃圾清运

九、注意事项

03

师生防疫的健康生活与饮食

一、树立科学防疫观,保持健康心态和锻炼习惯

二、认识即可入药又可食用的药食两用天然产物

三、历代本草文献所载具有治疗作用的食物

四、对学校食堂每周药膳配方建议

04

参考文献

高校防疫24条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nCoV,其中n代表novel(新的),CoV是冠状病毒coronavirus的缩写。目前所见的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新冠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可以人传人,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病毒潜伏期1~14天,多为3~7天。患者症状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重症患者多在感染1周后出现呼吸困难。

目前还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方法,有效药物正在研发中。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

2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发布了大专院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方案重点对大专院校开学前的准备、开学后的卫生防护以及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应急处置等提出要求。

01

大专院校开学前

1.学校每日掌握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情况,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2.学校对全体教职员工开展防控制度、个人防护与消毒等知识和技能培训。

3.开学前对学校进行彻底清洁,对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教室开窗通风。

4.所有外出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返回居住地后应当居家隔离14天,健康者方可返校。

5.做好洗手液、手消毒剂、口罩、手套、消毒剂等防控物资的储备。

6.设立(临时)隔离室,位置相对独立,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7.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制度明确,责任到人,并进行培训、演练,校长是本单位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

02

大专院校开学后

8.每日掌握教职员工及学生健康情况。加强对学生及教职员工的晨、午检工作,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并向主管部门报告。

9.加强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应当保持教室、宿舍、图书馆、学生实验室、体育活动场所、餐厅等场所环境卫生整洁,每日定期消毒并记录。对门把手、课桌椅、讲台、电脑键盘、鼠标、水龙头、楼梯扶手、宿舍床围栏、室内健身器材、电梯间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可用有效氯~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也可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擦拭。

10.加强重点场所地面清洁消毒。应当加强学校食堂、浴室及宿舍地面的清洁,定期消毒并记录。可使用有效氯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11.各类生活、学习、工作场所(如教室、宿舍、图书馆、学生实验室、体育活动场所、餐厅、教师办公室、洗手间等)加强通风换气。每日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课间尽量开窗通风,也可采用机械排风。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排风直接排到室外。

12.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餐(饮)具应当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建议学生自带餐具。餐(饮)具去残渣、清洗后,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15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消毒后应当将残留消毒剂冲净。

13.宿舍要定期清洁,做好个人卫生。被褥及个人衣物要定期晾晒、定期洗涤。如需消毒处理,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有效氯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常规清洗。

14.加强垃圾分类管理。及时对垃圾收集清运,并做好垃圾盛装容器的清洁,可用有效氯mg/L的含氯消毒剂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15.加强个人防护。校门值守人员、清洁人员及食堂工作人员等应当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食堂工作人员还应穿工作服,并保持工作服清洁,工作服应当定期洗涤、消毒。可煮沸消毒30分钟,或先用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常规清洗。清洁消毒人员在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还应做好个人防护。

16.严格落实教职员工及学生手卫生措施。餐前、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外出归来、使用体育器材、学校电脑等公用物品后、接触动物后、触摸眼睛等“易感”部位之前,接触污染物品之后,均要洗手。洗手时应当采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按照正确洗手法彻底洗净双手,也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17.加强因病缺勤管理。做好缺勤、早退、请假记录,对因病缺勤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及时追访和上报。

18.不应组织大型集体活动。

19.设立健康宣教课堂,由专人定期对学校内的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个人防护与消毒等防控知识宣传和指导。指导教职员工和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避免到人群聚集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场所,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如果外出,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去人口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厢式电梯等必须正确佩戴医用口罩。

03

出现疑似感染症状应急处置

20.教职员工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当立即上报学校负责人,并医院就医。尽量避免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医院内应当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

21.如学生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及时向学校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22.教职员工或学生中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应当立即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23.对共同生活、学习的一般接触者进行风险告知,如出现发热、干咳等呼吸道症状以及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24.专人负责与接受隔离的教职员工或学生的家长进行联系,掌握其健康状况。

校园公共区域的防控

校园公共区域主要是指门厅、走廊、电梯、楼梯等人员来往频繁动态场所,以及办公室、会议室、教室、实验室、宿舍、食堂、公共卫生间等相对静态密闭的物理空间。

一、门厅和走廊

1.公共区域的出入口大门和走廊要保持敞开,增加通风和新风循环时间。

2.按黔府办发电[]48号文《关于印发不同人群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口罩选择以使用技术指引的通知》要求,教职员工及外来访客须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具有相同防护功能的口罩。

3.应在大厅门卫室设置体温监测点。加强教职工及外来访客的识别与登记工作。防疫期间教职员工尽量不邀请外来访客到校。外来访客在一楼电话联系接待人员下楼确认接待。门卫须了解访客近期有无相关疫区原发地旅行和接触史,以及发热、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并当无上述情况、且体温正常时,做好个人身份详细登记,方可进入办公楼。

4.防控期间指纹式考勤机建议停用。

5.门厅出入口宜设置疏导,设置进和出的单门,采用人流单行进出的方式。

6.采用浸满消毒液的旧棉织品,铺到门厅入口,行人踏过消毒池时达到消除鞋底的病原性微生物的目的。

1.每天上班前、下班后,应定时间对大厅和走廊采取喷雾消毒。消毒剂可采用有效含氯量mg/L(ppm)的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溶液、84消毒液(按比例稀释)。

2.对地面及墙壁采取喷雾消毒。消毒剂可采用有效含氯量ppm的消毒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

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可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喷药量为mL/㎡—mL/㎡,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1次。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3.对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可选用清洗、擦拭、喷雾和浸泡的方法。一般选择含氯消毒剂,浓度为ppm,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表1-1门厅和走廊消毒方式

二、电梯和楼梯

1.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电梯通风,并符合下列要求.

轿厢内安装有通风风扇的电梯,应当保持通风风扇长期开启。轿厢内没有安装通风风扇的电梯,同时打开轿厢门进行通风换气,每次通风换气时间不少于5分钟。

2.电梯按钮是高频率使用风险防控点,可采用以下形式减少风险发生。

1)电梯按钮用塑料薄膜贴住并至少每日更换一次。

2)电梯内可摆放卫生纸(手套),供乘人隔着卫生纸(手套)按电梯按钮。卫生纸(手套)使用完毕妥善处置。

3)采用其他非直接接触方式触碰按钮。

3.人员乘坐电梯后,应及时洗手、消毒。

4.疫情期间宜采用分时上下班制,错峰乘坐电梯。同时应尽量减少乘坐电梯次数,尽量采取走楼梯步行方式,轿厢内乘客不能超过限载人数的2/3。

5.楼梯启用大楼侧门消防安全楼梯,最好指定设置上楼和下楼的人流单行的方式。

6.乘坐电梯时尽量不讲话。

7.疫情期间,电梯维修保修后,应先对电梯轿厢内及相应的外呼部位进行消毒后再投入使用;维修现场有维修材料要处理的,应先消毒再收纳;应佩戴手套填写、交接纸质维修维保单。

1.每天上班前、下班后,应定时间对电梯和楼梯消毒,对于电梯按钮面板、楼梯把手等部位应进行重点消毒。对发现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乘坐过电梯,应当立即停止电梯运行,并按照卫生防疫部门要求进行处置。

2.对于电梯轿厢应定时用有效含氯量mg/L的消毒剂喷洒或擦拭不少于一天2次,且电梯在等候期间宜调整控制程序,保持电梯门常开状态通风。

3.建筑中公共易触摸部位宜设置酒精免洗洗手液、洗手液、消毒液等清洁消毒用品,并告示使用方法。洗手盆手动龙头附近设置清洁消毒液,龙头使用前对把手进行消毒后使用。对于公共的易触摸部位除每次使用时消毒外,尚应每4小时定时清洁消毒。

4.建筑中公共易触摸部位清洗或消毒包括:公共区域的把手、扶手、电梯按钮、公共电脑键盘等。

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电梯轿厢内加装一支紫外消毒灯(功率不小于10W),在电梯相对空闲的时间实行两个电梯交替停运,停运期间开启紫外灯消毒,每次消毒时间大于30分钟,每天三次,具体的停运时间每天相对固定,并将停运时间在电梯门口进行张贴公告。

1.室内空气消毒

电梯轿厢内不使用空调,加强通风。

2.物体表面消毒

1)电梯按键、轿厢扶手等表面清洁消毒:电梯层站按钮、电梯轿厢内的楼层显示按钮及电梯门开关按钮等可贴膜保护,在保护膜上用75%乙醇消毒剂或者浓度为-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每4个小时一次。并做好消毒标识。贴膜每2天更换一次或发现破损及时更换。

2)电梯轿厢壁和厢底面清洁消毒:使用浓度为-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轿厢壁、厢门和厢底面,作用30分钟,再用清水擦净。每日消毒不少于3次,并做好消毒标识。

表1-2电梯和楼梯消毒方式

三、办公室与会议室

1.对于有自然通风换气条件的办公室、会议室,应在使用期间确保外窗一定的开启度,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安装紫外消毒灯进行消毒,紫外灯按照每10m2配置6W功率进行计算,以此累加。

2.对于没有通风换气条件的办公室、会议室,应暂停使用。如确需使用,小型会议室必须加装紫外消毒灯并能实现定期杀菌消毒后方可使用,紫外灯按照每10m2需配置10W功率进行计算,以此累加;大型会议室一律停用。办公室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消毒,采取集中安装紫外灯或者购置可移动式紫外灯,在经过严格的紫外灯消毒后方可使用。

3.对于人员密集的开敞式办公室、大开间会议室,应合理布置桌椅,避免人员面对面的布置方式。会议、交流等活动应至少确保人员间隔1米以上,并全程佩戴口罩。

4.应加强室内外空气流通,最大限度引入室外新鲜空气。对于独立式空调器(机)供冷供热的房间,应合理开启部分外窗,使空调房间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当空调关停时,应及时打开门窗,加强室内外空气流通;对于中央空调,应暂时关闭,停用中央空调设施。

5.避免开会,特别是人多长时间开会。工作模式宜多采用网络、电话等方式。

6.对校内其他人员聚集场所,如健身房、图书馆等建议暂停停用,资料查阅尽量采用电子网络方式。

7.会议宜自带水杯或使用一次性杯具。

1.防疫返工期间,会议室应在使用前,提前半小时使用。

2.含氯消毒剂消毒,使用后再行一次消毒,开启会议室的外窗或通风系统进行通风换气。

3.打印复印机、饮水机等人员频繁接触部位,应有消毒措施。

4.具备紫外消毒的场所,每次紫外消毒应达到1小时,或至少30分钟以上,严禁紫外光直接照射人员。

1.室内空气消毒;加强通风换气,每日上下午各1次,每次半小时,应将门窗同时打开,形成对流。

2.物体表面消毒;办公电话机、电脑键盘、鼠标等,可用75%酒精擦拭消毒。对于桌椅、门把手等普通办公设备可采用以含有效氯-mg/L消毒液擦拭的方式进行消毒。用以含有效氯-mg/L消毒液浸泡抹布后,对物体表面进行擦拭,保持30分钟以上,然后用清水进行擦洗。

3.地面消毒;用含有效氯-mg/L消毒液浸湿拖布后,对房间地面进行拖擦,并保持30分钟以上,然后用清水进行拖擦。

消毒方式表1-3办公室和会议室

四、实验室、实训场所及研究中心

1.加强室内外空气流通,最大限度引入室外新鲜空气。保持工作时的通风换气状态,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按照每10㎡需配置6W功率安装紫外消毒灯。对于没有通风换气条件的房间,应暂停使用,若确需使用,应借助于办公室紫外灯消毒的方式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后使用(按照每10㎡需配置10W功率配置)。

2.对于人员密集的实验工作区域,应合理安排实验进度,计算好实验人员的分组,降低人员密度,避免人员面对面的工作方式。活动应至少确保人员间隔1米以上,并全程佩戴口罩。

3.对于独立式空调器(机)供冷供热的房间,应合理开启部分外窗,使空调房间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当空调关停时,应及时打开门窗,加强室内外空气流通。对于中央空调,应暂时关闭,停用中央空调设施。

4.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遵守实验室制度,废弃物按规定处理。

1.防疫返工期间,实验场所应在使用前,提前半小时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使用后再行一次消毒,开启外窗或通风系统进行通风换气。

2.人员频繁接触部位,应有消毒措施。

3.加强紫外灯的消毒,在人员离开后,按照紫外灯的消毒流程进行。

1.室内空气消毒

1)可开窗通风,自然换气,条件允许时采用排气扇机械通风。

2)用紫外线灯对室空气消毒时,按功率为1.5W/m3配备紫外灯,照射时间≥30分钟。

表1-4实验室和实训场所消毒方式

五、教室与宿舍

1.按学校暂行规定,学生分二批于3月底和4月底返校,学生返校后第一时间接受体温检测及核验信息,学生进入宿舍后,及时采用消毒洗手液洗手。

2.学生带驻地出具的健康证明和乘坐交通工具凭证,交学院存档。

3.教室与宿舍在使用期间,外窗保持一定的开启时间及通风状态;同时,宿舍应安装紫外消毒灯,在人员离开时,进行不限次数的紫外消毒(按照每10㎡需配置10W功率配置)。

4.学生应注意个人卫生习惯,自觉维护教室和宿舍卫生状况。

5.学生返校后出现发热、咳嗽、呼吸不畅等症状,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汇报,采用班-院-校三级联动防疫机制。

6.学生返校后,除按教学计划到教室参加现场教学外,尽量减少校内人员流动,避免与外界人员不必要的接触。

7.衣服和被褥应勤洗、勤晒,用除菌消毒洗衣粉和洗涤剂清洗衣物。

8.学校为学生宿舍配发垃圾袋,确保垃圾密封放置在指定地点。

1.教室及宿舍管理员按规定,每天定时采用含氯消毒。

2.对教室和宿舍(包括学生公共浴室)的公共区域和重要区域消毒。

3.注意学生饮用水供给的安全措施。

4.加强紫外灯的消毒,在人员离开后,按照紫外灯的消毒流程进行消毒。

1.空气消毒:

1)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教室门窗保持自然通风。每天上、下午应至少开窗通风1次,每次30分钟以上;学生宿舍在上课期间保持开窗通风。

2)化学消毒:采用喷洒消毒,教室利用有效氯mg/L消毒液,宿舍采用-mg/L的消毒液。喷消毒液的时候同学离开教室,把教室门窗都关上,包括气窗喷完关门离开,学生回教室的时候再把门窗都打开通风。

3)紫外消毒:夜间或无课时对教室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使用紫外线消毒时,室内尽量清洁干燥,打开紫外线灯(每间教室按1.5W/m3配备紫外灯)后消毒人员迅速离开教室,关闭门窗。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时间从灯亮5分钟后开始计时,每天进行1-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并记录消毒时间和操作人。

2.物体表面消毒:

对教室、宿舍的门窗、桌椅、洗漱台等物体表面每天应进行湿式清扫、清洁擦拭。可用有效氯mg/L-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抹布擦拭)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擦净;

3.地面消毒:

用以含有效氯-mg/L消毒液浸湿拖布后,对房间地面进行拖擦,并保持30分钟以上,然后用清水进行拖擦。

表1-5教室和宿舍消毒方式

六、食堂

1.对食堂工作人员应制定更为严格的防控措施。食堂严格按防控要求,工作人员隔离14天,每日测体温并做记录,无异常情况发生才能上岗,上岗时全程佩戴口罩。

2.食堂应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采取化学药剂消毒和紫外消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药剂消毒每日至少消毒2次,餐桌椅使用后进行消毒;紫外消毒安排在夜间进行,人员撤离后进行紫外消毒。餐具用品须高温消毒。操作间保持清洁干燥,严禁生食和熟食用品混用,避免肉类生食。对餐具可用流通蒸汽消毒20min(温度为℃);煮沸消毒15-30分钟;使用远红外线消毒碗柜,温度达到℃,维持15分钟,消毒后温度应降至40℃以下方可使用。对不具备热力消毒的单位或不能使用热力消毒的食饮具可采用化学消毒法。如消毒后清水冲洗、空干保存备用。

3.食堂应改为分时进餐,避免人员密集,有条件的应打包外送,关闭公共进餐区。

4.售餐窗口与热加工区域之间,应采取局部隔断措施(例如透明板等),将餐厅内人员与厨房加工人员和区域适当隔开,隔离高度1.5~2.0m(人的呼吸区)。

5.对于可能出现疫情严重情况,餐厅应与厨房完全隔断,并应防止餐厅的风流向厨房。此时厨房当排油烟风机运行时应采取其他手段进行补风,例如另设机械补风或通过开窗(或设置风道)引进室外的自然补风。

6.对于餐厅中没有设置机械通风措施、或没有可开启的外窗的小包间,若无法改造,则应停止使用。

7.检查厨房与隔油器连接的水封装置,对于水封不完整或漏水的情况应及时修理。

8.对设置集中热水系统的食堂,特别是采用热泵等作为热源的系统,应采用高温消毒等措施,杀灭管道系统的军团菌等。

9.高温消毒应保证最不利点水温不应低于60℃,持续时间不应小于1小时。

10.条件许可时,可在管道系统上增设银离子、光催化氧化消毒器

1.空气消毒

1)自然通风。应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通风条件不良,宜采用风扇加强通风换气。

2)空调环境保持新风量。使用空调设备的餐厅加大新风量和换气量或开启换气扇及空调新风装置,以增加空气流通。对空调过滤网应每周清洁消毒一次,可用有效氯浓度mg/L~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后使用。

3)空气质量差时,应加强通风换气,也可采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4)在无人时(晚上或其他无人时段)使用紫外灯消毒,开启30-60分钟。

2.高频接触公共部位

1)餐桌、座椅扶手、台面等。可用有效氯浓度为mg/L~mg/L的消毒液擦拭重点部位,每日2次。

2)餐厅的地面。用有效氯浓度为mg/L的消毒液拖地,每日1次。

3)餐具、茶杯等用品。首选物理消毒方法,餐饮具用后首先彻底清洗去污再消毒,用流通蒸汽℃作用10-30分钟或煮沸消毒作用10-30分钟,或使用臭氧餐具消毒紫外线-臭氧餐具消毒柜、紫外线消毒箱、自动冲洗消毒洗碗机等方法消毒。也可化学消毒,用有效氯浓度为mg/L~mg/L的消毒液浸泡10-30分钟,需要再彻底清洗干净。

4)厨具。在制作食物时,生熟操作用具分开清洗、消毒;刀和砧板等炊具使用后应清洗消毒。消毒首选热力消毒法,煮沸15~30分钟,或流通蒸汽℃作用10-30分钟或煮沸消毒作用10-30分钟;不耐热的可用化学消毒法,可用有效氯浓度为mg/L的消毒液进行浸泡30min,清洗后备用。

3.工作人员

1)餐厅、饭堂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戴口罩,并实行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症状,应及时隔离就医,不要带病上班。

2)比普通人更勤洗手:开始工作前,处理食物前,上厕所后,处理生食物后,处理污染的设备或饮食用具后,咳嗽、打喷嚏或擤鼻子后,处理动物或废物后,触摸耳朵、鼻子、头发、口腔或身体其他部位后,从事任何可能会污染双手活动后,都要用肥皂或抗菌洗手液在流动水洗手,需要消毒时可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3)工作服不可少,且强调厨师和餐厅服务员的工作服每天应清洗消毒。

4.食材

1)不购买、不煮、不卖野生动物等“野味”,不自行宰杀活畜禽,不烹饪、不售卖来源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不可制售过了保质期的食物。

2)不要囤积食材,易腐烂的果蔬应现吃现买,为减少外出,可适量储备耐存的冷冻肉类制品、根茎类蔬菜等。

5.垃圾:

1)食物加工操作间要保持清洁、干燥,不存放厨余垃圾。

2)垃圾要及时清运,未清运的垃圾应置于有盖的桶内,用有效氯含量为0mg/L的消毒液喷洒垃圾桶内外表面,作用至少30min。

表1-6食堂消毒方式

七、公共卫生间

1.公共卫生间应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方式进行通风换气,否则必须采用机械通风措施。

2.公共卫生间卫生器具应尽量采用非手动开关。对于采用手动开关的卫生器具,条件许可时可进行改造。洗手盆可改造为肘动开关、蹲便器可改造为膝动或脚动(踏)开关。

3.应逐一排查确认卫生器具排水是否有水封,检查洗手盆(台面)下部排水管、挂式小便器下部排水管、上层卫生间蹲便器排水管(通常在吊顶内)、上层立式小便器排水管、拖布池排水管、空调凝结水排水管等水封状况,对于没有水封或水封不完整的、有漏水现象的应作登记,并更换上带有完整水封的排水管或将排水器具封闭,漏水的应及时修理。

4.应采取措施保证水封的有效性,并符合下列要求

1)应每天注水保持地漏水封完好。水封深度达到50毫米的地漏每日注水不少于2次,每次注水不少于毫升;水封深度未达到50毫米的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地漏注水次数视情况增加注水次数,保证地漏不干涸。

2)洗手盆应尽量不采用盆塞;必须采用盆塞时,拔开盆塞放水后应采用细水流把水封充满。

3)暂不使用的卫生间,应每天对各个器具的水封注水。

5.应检查卫生间污水系统伸顶通气立管是否畅通。

6.楼内卫生管理员,应每隔不超过2小时对卫生间及其卫生洁具的清洁情况(包括排泄物的残留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处理。

7.卫生间应配备足够的洗手液和擦手纸,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8.非密闭式的污水泵井周边应定期喷洒过氧乙酸或过氧化氢进行消毒,有条件的附加采用紫外线灯照射。

9.洗手点等潮湿空间应做好通风,定期消毒。

1.每天定时对卫生间及其卫生洁具的清洁情况(包括排泄物的残留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处理,检查频率不小于4次/天。

2.洗手间水龙头、台盆、尿斗、门拉手、地漏/下水管道每日采用含氯消毒液消毒2次。

3.污水泵井等周边应定期喷洒过氧乙酸或过氧化氢进行消毒,有条件的附加采用紫外线灯照射。

1.空气

1)保持通风、干爽,不能自然通风的可采用排气扇等机械通风。

2)无人情况下进行空气消毒。消毒前关闭排气扇和窗户,可用3-6%过氧化氢消毒液,含有效氯浓度mg/L的消毒液自上而下、从里到外进行喷雾消毒,喷雾完毕关门作用30分钟后开窗通风。消毒期间禁止人员进入卫生间。

2.物体表面

对卫生间内外门把手、洗手池台面、水龙头开关、洗手盆、坐便器、便池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可使用含有效氯浓度-mg/L的消毒液擦拭或喷洒至表面完全湿润,作用30分钟,再用清水擦净。不耐腐蚀的物品可用75%乙醇消毒液擦拭或喷洒表面。

3.地面

可使用有效氯浓度-mg/L的消毒液用拖布拖拭,作用3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

4.污染物(分泌物、呕吐物等)

1)污染物在便池/马桶内:应遮住便池口或盖上马桶盖,直接打开冲水开关冲入排粪管。冲水时不可打开马桶盖。清理污物后,及时用有效氯浓度为0-mg/L的消毒液喷洒便池及便池周围物表。

2)污染物在物表或者地面:少量污染物可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毛巾等)覆盖污物后喷洒有效氯浓度为0-00mg/L的消毒液至湿润。作用30分钟以上,污物连带遮盖物一并移除至防渗防水垃圾袋内,扎紧袋口丢弃至生活垃圾桶。

3)大量污染物使用含吸水成分的消毒粉或漂白粉(按污物/消毒粉=1/2比例)完全覆盖,或用一次性吸水材料覆盖污物后用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表面至湿润,作用30分钟以上移除污物。清除过程中避免接触污染物。清除污染物后,用有效氯浓度为0-mg/L的消毒液擦拭或拖拭台面、地面,消毒范围为呕吐物周围2米,建议擦拭两遍。

表1-7卫生间消毒方式

八、垃圾清运

1.垃圾收集时应密封。有条件时,宜开展实名制垃圾分类收集,实施可追溯且精准垃圾分类方案。

2.对于疑似病例曾使用后的垃圾应按当地相关规定,单独收集并标识后独立处理。

3.办公建筑中宜增设应急垃圾收集容器,用于收集废弃口罩等。收集容器应内设塑料袋,避免废弃口罩投放时与容器直接接触。

4.对于接触过疑似病例的人,应将废弃口罩等丢入垃圾袋,并用消毒液处理。如无消毒液可使用密封袋或保鲜袋,密封后丢入专用垃圾桶。口罩丢弃时,应破坏挂绳等,避免被回收。

5.垃圾应及时清运、日产日清,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6.制定并执行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文件、垃圾管理制度、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制度,并由专业人员管理。疫情期间运管应格外予以重视,及时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记录。厨余垃圾和办公楼固体废弃物、医务室垃圾等应按垃圾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暂存。

7.收纳容器设置数量、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分类容器具有便于识别的标识。

8.临时存放垃圾及时清运、不散发臭味。运输时垃圾不散落、不污染环境。

1、办公建筑垃圾收集间(站)等暂存场所应设有冲洗和排水设施,并指定专人定期进行冲洗、消毒杀菌。完善垃圾收集间(站)定期清洗、消杀记录和垃圾清运记录。

2、垃圾收集箱旁,应配置消毒液消毒等设施。

3.用有效氯浓度为0-mg/L的消毒液对垃圾站及其周围进行喷洒消毒,消毒原则上每日消杀不少于两次。

九、注意事项

1.物管工作人员个人防护

1)疫情期间加强个人清洁,正确洗手,清洗与消毒时工作人员应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具体方法请查阅权威医学机构普及内容。

2)物管员工(包括外包清洁工、保安员)每日上班前测量体温。

3)物业管理应当确实提醒维修工程等外包服务的人员测量体温。维修人员进行操作时同样需要佩戴手套和口罩。各类设施设备服务、维保供应商人员登记管理,做好该类人员7天、14天、30天内是否途径、来自疫区的记录。

4)有疑似或确认个案时要及时到医疗部门寻诊(判断症状的方法可查询国家权威医疗部门公开信息),管理单位亦需有应变方案,防止播疫。

2.应每天检查取风口附近是否存在杂物及污物积存的情况并及时处理。

3.应每天对生活水泵房进行巡检,及时处理维护结构漏水、室内积水、污物积存、建筑或构件生霉等非正常情况。生活水泵房及直饮水处理间应加强通风。清洗生活水箱、空调系统开式膨胀水箱等。

4.应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严格执行垃圾管理制度、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制度,及时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记录。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使用过的废物均按医疗废物处理、双层包装。

5.所有设备或空间消毒后应及时冲洗或通风,通风时间视通风效果,但至少应保持通风半小时以上以消除消毒溶液残留物对人体与设备的有害影响。

6.对出现疑似病例停留的空间,应封闭房间后采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或0.2%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必要时应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方式,但紫外线灯不应直接照射人体。

师生防疫的健康生活与饮食

本部分推荐具有抗病毒、抗炎症、补益、提高免疫力的药膳配方,供学校食堂和师生选择。

1

树立科学防疫观

保持健康心态和锻炼习惯

新冠肺炎是一类新型冠状病毒(-nCoV,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引起的高传染性疾病,临床治疗方案正在探索中,目前没有特效药或预防性用药。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推荐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中成药目录供全省人民参考。

对新冠肺炎的预防,除了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行为习惯,学习防控新冠肺炎的方式方法,如了解钟南山等专家对疫情防控的新动态、阅读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等书籍之外,更主要是通过保持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和正常饮食习惯,多喝水、补充VC、VE等元素,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切勿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私自购买药物服用,引起人体不良反应。

2

认识即可入药又可食用的

药食两用天然产物

所谓“药食两用”,是指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可发布,既可以当作食品原料用于各种食品,又可以当作药物治疗疾病的物质。本质上讲,它是食品,满足食品的安全性;另外,它有药效,又有满足调节人体的机能的效果。

人类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入药,一些药物也可以食用,它们之间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总结经验,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两用资源即具有营养作用,同时兼有不同的保健功能,如《黄帝内经太素》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在中国传统养生学中,药食同源为合理营养和均衡饮食打下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使中国饮食提升为科学、健康、个性化,从而达到保健饮食的效果。

3

历代本草文献所载

具有治疗作用的食物

散风寒类食物:生姜、葱、芥菜、芫荽。

散风热类食物:茶叶、豆豉、杨桃。

清热泻火类食物:茭白、蕨菜、苦菜、苦瓜、松花蛋、百合、西瓜。

清热生津类食物:甘蔗、番茄、柑、柠檬、苹果、甜瓜、甜橙、荸荠。

清热燥湿类食物:香椿、荞麦。

清热凉血类食物:藕、茄子、黑木耳、蕹菜、向日葵子、食盐、芹菜、丝瓜。

清热解毒类(用于热毒病症)食物:绿豆、赤小豆、豌豆、苦瓜、马齿苋、荠菜、南瓜、菜。

清热利咽类食物:橄榄、罗汉果、荸荠、鸡蛋白。

清热解暑类食物:西瓜、绿豆、赤小豆、绿茶、椰汁。

清化热痰类食物:白萝卜、冬瓜子、荸荠、紫菜、海蜇、海藻、海带、鹿角菜。

温化寒痰类食物:洋葱、杏子、芥子、生姜、佛手、香橼、桂花、橘皮。

止咳平喘类食物:百合、梨、枇杷、落花生、杏仁、白果、乌梅、小白菜。

健脾和胃类食物:南瓜、包心菜、芋头、猪肚、牛奶、芒果、柚、木瓜、栗子、大枣、粳米、糯米、扁豆、玉米、无花果、胡萝卜、山药、白鸭肉、醋、芫荽。

健脾化湿类食物:薏苡仁、蚕豆、香椿、大头菜。

驱虫类食物:榧子、大蒜、南瓜子、椰子肉、石榴、醋、乌梅。

消导类食物:萝卜、山楂、茶叶、神曲、麦芽、鸡内金、薄荷叶。

温里类食物:辣椒、胡椒、花椒、八角茴香、小茴香、丁香、干姜、蒜、葱、韭菜、刀豆、桂花、羊肉、鸡肉。

祛风湿类食物:樱桃、木瓜、五加皮、薏苡仁、鹌鹑、黄鳝、鸡血。

利尿类食物:玉米、赤小豆、黑豆、西瓜、冬瓜、葫芦、白菜、白鸭肉、鲤鱼、鲫鱼。

通便类食物:菠菜、竹笋、番茄、香蕉、蜂蜜。

安神类食物:莲子、百合、龙眼肉、酸枣仁、小麦、秫米、蘑菇、猪心、石首鱼。

行气类食物:香橼、橙子、柑皮、佛手、柑、荞麦、高粱米、刀豆、菠菜、白萝卜、韭菜、茴香菜、大蒜。

活血类食物:桃仁、油菜、慈姑、茄子、山楂、酒、醋、蚯蚓、蚶肉。

止血类食物:黄花菜、栗子、茄子、黑木耳、刺菜、乌梅、香蕉、莴苣、枇杷、藕节、槐花、猪肠。

收涩类食物:石榴、乌梅、芡实、高粱、林檎、莲子、黄鱼、鲇鱼。

平肝类食物:芹菜、番茄、绿茶。

补气类食物:粳米、糯米、小米、黄米、大麦、山药、莜麦、籼米、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鹌鹑、牛肉、青鱼、鲢鱼。

补血类食物: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草鱼。

助阳类食物:枸杞菜、枸杞子、核桃仁、豇豆、韭菜、丁香、刀豆、羊乳、羊肉、鸽蛋、鳝鱼、海虾、淡菜。

滋阴类食物:银耳、黑木耳、大白菜、梨、葡萄、桑葚、牛奶、鸡蛋黄、乌贼鱼、猪皮。

4

对学校食堂每周

药膳配方建议

黔地无闲草,处处皆灵药。贵州是全国重要的动植物种源地和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截至年12月底,贵州省中药材(不含石斛、刺梨)种植面积.96万亩、产量.11万吨、产值.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02%、51.44%、47.84%。其中,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1.27万亩,建设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26万亩,天麻、太子参、半夏、白及等47个品种种植规模上万亩。

以地理标志保护为抓手,突出优势品种、优势区域、道地药材宣传,安龙白及、大方天麻、德江天麻、施秉太子参、赫章半夏、大方圆珠半夏、剑河钩藤、黎平茯苓、兴仁薏仁等区域品牌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黔产中药材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消费者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zz/48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