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遇到父母问以下问题:
孩子六个月大,没有长牙,但时常流口水,怎么办?
孩子一岁半,有脾虚的症状,该怎么食疗呢?
三岁的孩子,肾气不足,该怎么办?
……
我们仔细观察孩子时,会发现孩子的健康确实有点偏差,比如头发稀黄、唇色淡、山根有青筋、眼袋有点明显、手脚微凉、睡觉容易醒、有时候胃口差、易受惊、爱哭闹……
我的小侄女,从小也是体质比较弱的孩子,如果你仔细去辨证,三岁前,她一定是存在脾肾肺三不足的问题,但是7岁以后,就是一个健康开朗的小姑娘,体育成绩也很棒。
之前,我的嫂子也很焦虑,就感觉这孩子都是问题呀,不知道怎么办?后来我仔细跟她说,这些都不算“真正的病,”只是不同体质孩子在发育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不同状态,随着年龄的长大,只要你不去破坏孩子的健康,他自然会茁壮成长的。
她问我,那脾虚、肺虚、肾虚、肝火旺,这些都不是病吗?明明都是中医里面的病名呀。
确实如此,这些看来都是病名,但是只要我们了解了孩子的“生理特征”,就会发现孩子六个月大有些脾虚是正常的;七八岁前,有些肾气不足是正常的;三四岁的孩子容易咳嗽发烧,也不要随意贴上“体弱多病”的标签;孩子偶尔出现“消化不良”,也不一定是脾虚导致的。
我们再来复习以下孩子的生理特征,
虽然有点枯燥,
但是真的非常重要。
努力阅读下吧:
脾常不足
孩子的脾是不足的,要随着年龄增长才逐渐强健起来,同时孩子生机旺盛,发育迅速,承担着比成年人更重消化吸收的负担,所以即便是健康的孩子,稍微吃多、吃杂、吃腻、吃冷,也容易出现脾胃问题。
孩子有些脾虚的症状,不需要太担心,但是一定守护孩子的脾胃不要被饮食所伤,有些十来岁孩子面黄肌瘦,不是营养不足,多数是从小被饮食受伤,导致“真正的脾虚”。
肝常有余
中医的肝,主人体的“生发之气”,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像春天的树木一样生机勃勃,这是新生命对生发的需要。
孩子肝常有余,日常表现在生病之后,转变很快,即便不是大病,只是感冒发烧,如果治疗失当,体温太高,就容易出现抽搐、惊厥的问题。
肾常虚
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靠肾气推动,这对肾气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所以孩子常常是肾虚的,这是自然状态,不是病。一般情况下,女孩7岁、男孩8岁肾气开始旺盛,有能力更换牙齿。
所以如果孩子三四岁孩有尿床的问题,不要随便贴上“肾虚”的标签,七八岁之前,偶尔一两次出现尿床,千万别惊慌失措。
恐则伤肾,此时孩子肾还虚,千万不要吓孩子,不要给孩子看恐怖的画面,这会大大伤肾。
肺常不足
孩子平常最容易感冒咳嗽,甚至是肺炎,这与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孩子的肺脏非常娇弱,容易受邪气侵犯。
肺常不足,所以孩子容易受凉感冒,冬季的时候,记得要给孩子穿有领子的衣服,不要把“大椎穴”露在外面;外出风大时,要用帽子遮住后脑勺的风池、风府穴位,挡住风寒之邪侵入。
“形寒饮冷则伤肺”,除了寒气会伤肺外,“生冷”食物也易伤肺,比如一根冰淇淋下去,就是“饮冷伤肺”,容易引发咳嗽。
心常有余
中医说的“心”,还包括精神系统、情感性情,孩子的心气旺盛,也是他们发育的需求,可助推孩子的智力发育,但是这个特点,在平时不生病时,表现为孩子的性情容易喜怒无常,一旦生病,容易出现心火旺的问题。
孩子一直处于迅速生长阶段,多数时候是处于“不完美”的状态,如果没有发展到疾病阶段,三岁之前的孩子,建议不要去干涉孩子的身体。
体质偏颇比较厉害的孩子,可以做简单的家庭护理,但不要过度,关键是要把日常养育的功课做足,静观其变,孩子会逐渐强壮起来。
如果发展到疾病阶段,也不用太担心,好好遵医嘱治病就好,不要被各种病名吓到,要相信孩子还处于发育阶段,一切都会往好的发展。
孩子们除了有“共同的生理特征”外,每个孩子的体质也略微不同。日常饮食、运动需要根据体质进行微调。
孩子的饮食原则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并以食用当地食物为主。越小的宝宝,五谷的占比就越大,7岁之前的孩子,被称为“佛口”,意思是他们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消化能力弱,日常饮食应以素为主,以养脾胃。
孩子脏腑娇嫩,饮食大原则,需要注意避开少食大寒大热的食物,特别是目前流行的各种生冷寒凉的食物和油炸食物,过食会伤害脾胃,改变孩子平和体质,甚至经常生病,影响孩子正常生长发育。
当孩子体质出现偏颇时,日常饮食,我们要特别注意,可以通过饮食来慢慢调整孩子的体质,下面介绍六种常见孩子体质的判断和饮食原则,供大家参考。
平和质
精力充沛,肤色富有光泽!
即是阴阳无明显偏衰偏盛的均衡质。这类孩子体格壮实,精力充沛,胖瘦适中,体形匀称,皮肤不干燥也不油腻,肤色有光泽,头发色黑有光泽,肤色可能偏白或黑,但面色红润,双目有神,耐寒温,食欲好,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均匀有力。
这类体质的孩子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也恰当,平时不易生病,日常的调养无需特别注意,其原则为平补阴阳,维持阴阳平衡。
饮食调养,以开篇喂养大原则即可。
阳盛质
好动,怕热,大便易干燥
孩子形体多壮实,面色偏红,口唇色红,易口渴喜冷凉饮食,平时恶热喜凉,穿农盖被比一般人少,易出汗,好动,性情较急躁,大便易干结成便秘,小便少而黄,舌红苔黄或腻,脉搏动有力而偏数。
因孩子素体阳偏有余,若平素摄入偏辛辣或阳热的食物较多,则容易导致阳盛,甚至内火。这类体质的孩子患病后易化热生火,易出现高烧。平时的调养原则为滋阴清热,以通为补。
饮食调养注意清热疏通,可适当多吃蔬菜和水果,尽最少食辛热之品,如辣椒、羊肉等。烹饪食物时尽量不选择炸、炙烤的烹任方式。常用于清热的中药有金银花、芦根、菊花等。
美食推荐
(1)绿豆藕
组成:绿豆50g,粗壮肥藕1节,食盐适量。
分析:绿豆性味甘、凉,能清热解毒,清暑利水。藕性味甘、寒,是清暑生津之佳品,能清热除烦。本品有清热明目的功效。
制作与烹饪方法:藕去皮,洗净备用。绿豆用清水浸泡后取出,装入藕孔内,放入锅中,加清水炖至熟烂,切成片,调以食盐进食。可分数次进食。
(2)雪羹汤
组成:海蜇50g,荸荠4枚,食盐适量。
分析:海蜇性味咸、平,有化痰消食而不伤正、滋阴养血而不留邪的功效:荸荠性味甘、寒,有清热、化痰、消积的作用。雪羹汤能清热化痰、润肠通便,适合阳热质大便燥结的孩子。
制作与烹饪方法:海蜇用温水洗净,切块备用;荸荠去皮洗净,切块备用。
海蜇和荸荠放入锅中,加清水、食盐,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者15分钟即可。分三次食用。
痰湿腻滞质
易肥胖,大便黏,不爱运动
这种体质的孩子一般形体肥胖,或曾经肥胖,面色正常或淡黄,没有光泽,动作迟缓成不爱活动,易出汗,易疲倦,喜欢吃肉及甜食,大便稀,小便少,舌淡红。苔腻或舌面附有一层黏液,脉滑或濡,常常喉间有痰声。这类体质或因先天阳气素虚或因后天饮食,致脾弱运化不足而生痰。平时需要注意健运脾胃,促进脾胃的运化以化痰,所以调养原则为健脾化痰。
饮食调养注意健脾化湿。可食用健脾、利湿类的食物,如白萝卜、海蜇、扁豆、薏苡仁、红小豆、冬瓜仁、海带、丝瓜、冬瓜等。尽量少食酸涩、生冷寒凉的食物,特别是水果、海鲜不宜过量。
美食推荐
(1)薏苡仁粥
组成:薏苡仁10g,粳米50g。
分析:薏苡仁性味甘、淡、凉,具有利水消肿、健脾渗湿的功效,和粳米配伍,对腻滞质孩子脾虚肢体沉重的症状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制作与烹饪方法:薏苡仁用温水浸泡2小时后,放入锅中,清水煮开后,用小火炖半小时后,再把洗净的粳米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烧开后,小火煮至粥熟稠厚即可。
(2)萝卜甜汤
组成:白萝卜g,茯苓10g,陈皮、炒白术各6g,白糖少量。
分析:白萝卜性味辛、甘,凉,能消食化痰,下气宽中。茯苓甘、淡、平,有利水消肿、健脾渗湿的作用,是治疗痰湿的要药;陈皮性味辛、苦、温,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炒白术性味甘、苦、温,能健脾益气,燥湿利尿。全方健脾化湿的功效,白糖少量起到调味的作用。
制作与烹饪方法:将萝卜洗净,刮细丝备用。茯苓、陈皮、炒白术同入锅中,加水煎煮半小时,滤出汤汁。把白萝卜放入汤计中,煮至熟软即可,分2次食用。
阴虚燥红质
睡后易烦躁不安,皮肤干燥
即阴相对偏衰、内有虚火的体质。这种体质的孩子,一般形体偏瘦小,皮肤干燥,口鼻易干燥,头发发黄,没有光泽,常有颧红,喜欢冷凉饮食,睡眠少,睡后易出现烦躁不安或多汗(盗汗),或手心足心发热,唇色樱红,大便干或正常,小便少而色黄,舌质红,舌苔少或有剥脱,脉细而数。
这类体质多因先天禀赋较弱。或久病耗伤阴液所致。平时需要注意滋补阴液,祛除虚火,所以调养原则以养阴清热。
燥红质的孩子,饮食调养的原则是养阴清热。日常膳食可选择性平、甘凉的食物,如黑芝麻、百合、绿豆、冬瓜、豆腐、银耳、甘蔗、海蜇皮、鸭肉等。少吃辛热、温燥的食物,如羊肉、辣椒、胡椒等。烹饪方式尽量不要选择煎炸或炙烤。常用的养阴药物有山药、百合、桑椹、麦冬、沙参、石斛、玉竹等。
美食推荐
(1)黑芝麻粥
组成:黑芝麻10g,粳米50g。
分析:
黑芝麻性味甘、平,具有补肝肾、润肠燥的作用;粳米性味甘、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的作用。黑芝麻和粳米配伍共奏养阴益气的功效。
制作与烹饪方法:
黑芝麻炒后研成细末备用,粳米淘洗干净备用。黑芝麻与粳米放入锅中,加清水,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慢炖至粥熟。
(2)蛋清银耳百合汤
组成:蛋清3个,银耳10g,鲜百合6g,少量植物油和白糖。
分析:
蛋清性味甘凉,具有清肺利明,清热解毒的作用:银耳性味甘淡平,有良好的滋阴润肺的作用:百合性味甘微寒,能养阴润肺,清心安神。此药膳具有养阴清热的功效。
制作与烹饪方法:将鲜百合洗净,银耳用温水泡开,去根蒂,洗净。两种食物放入清水中煮至熟软,倒入蛋清,并放入少量植物油和糖,煮开后即可食用。
阳虚迟冷质
怕冷、大便稀软、容易疲倦
即阳相对偏衰,阴寒在体内占优势的体质。这种体质的孩子面色可能偏白而没有光泽,恶寒怕冷,喜热饮食,常常四肢冰凉,穿衣比般人多,不爱活动,容易疲倦乏力,大便稀软,小便量多而清,舌色淡,舌边常常有齿印,苔湿润色白,脉沉迟。
这类体质多由于先天阳气不足,或后天阳气受损,或患病时寒邪伤阳。平时需要注意补益阳气,祛除内寒,所以调养原则为温补助阳。
饮食调养注意温补肾阳。应适当食用性温、辛甘的食物,如核桃、羊肉、黄鱔、虾、龙眼、樱桃等。忌食寒凉的食品,如冷饮、西瓜、绿豆、蟹肉等。
美食推荐
(1)核桃肉粥
组成:核桃肉10g,粳米50g。
分析:核桃肉性味甘温,有温补肺肾、滋补肝肾、强健筋骨的功效;粳米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核桃与粳米同用,共奏温补肾阳、益气补虚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迟冷质孩子四肢怕冷、倦怠之力的症状。平时可经常食用。
制作与烹饪方法:核桃肉切成细米粒大小备用,淘洗过的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煮至粥将熟,加入胡桃仁,再加热3分钟即可。
(2)红烧黄鳝
组成:黄鳝g,黄酒、葱白、生姜、植物油、食盐各适量。
分析:黄鳝性味甘温,有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的作用。可每周1~2次,对迟冷质孩子倦怠乏力的症状有明显改善。
制作与烹饪方法:鳝鱼去骨及内脏,冲洗干净,切成寸段备用,植物油倒入妙锅,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黄鳝、葱、姜,略炒后加清水、黄酒、食盐,小火烧至熟透即可。
气血两虚倦怠质
饭量小,安静,多偏瘦
这类体质的孩子多偏瘦,面色偏黄或苍白,没有光泽,头发也干枯色黄,唇色淡而无光泽,饭量小,容易疲乏,不爱活动,动则汗出,舌色淡,一般喜欢安静,大便正常或便少而不干。
这类体质多有先天不足,或后天长期调养不当,或因久病气血生化乏源所致,易受病邪侵袭。平时需要注意健运脾胃、益气养血,促进脾胃的运化吸收,使气血生化有源,所以调养原则为健脾和胃,补益气血。
饮食调养注意补肾健脾,这类孩子往往消化能力比较弱,所以每次食用肉类的量要按照其消化能力来。尽量不食用苦寒、辛辣、燥热的食物。常用于补气补血药的中药有山药、黄芪、太子参、白术、莲子、大枣、蜂蜜、龙眼肉等。
美食推荐
(1)山药茯苓包子
组成:山药(千品)g茯苓g,小麦面粉g,白糖20g。
分析:山药性味甘、平,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茯苓健脾化湿,以助山药补气之力:小麦性味甘、凉,可以补虛、健脾胃、增气力。全方能补益脾肾,补而不滞,易于消化。
制作与烹饪方法:将山药、茯苓起捣碎研磨成细末,放入大碗内,加水适量,搅成糊状,放在锅内隔水蒸半小时,取出。加入面粉、白糖,充分搅拌均匀,即成包子馅。用发酵好的面团,包入馅,上笼蒸熟即成。
(2)参归炖母鸡
组成:太子参、当归6B,母鸡1只,葱白、生姜、黄酒、食盐各适量。
分析:太子参性味甘、微苦、平,能补气健脾,生津润肺:当归甘、辛、温,为补血之圣药:母鸡甘、温,能温中益气。此方为补气血的常用方,适合气血不足的孩子食用。(健康孩子或其他体质的孩子不要食用)
制作与烹饪方法:将太子参、当归加入适量清水,煮开后,小火炖半小时,取汁去渣备用。母鸡去毛及内脏,洗净后放入砂锅中,加入药汁、黄酒、葱白、生姜,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炖至母鸡熟烂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