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投稿信箱:
qq. 分析:本证由时邪外感,郁而化热,炼液为痰,瘀阻心肺所致。热盛于内,故见发热。肺气失宣,故见咳嗽痰多。痰湿内阻,血脉不畅,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气短。痰阻气道,肺失清肃,故见气促,甚至喘逆不得卧。治法:清热化痰,泻肺行水。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減.生石膏20g,葶苈子、全瓜蒌、鱼腥草、车前子各10g,杏仁、天竺黄、麻黄各6g.身热重加连翘、黄芩;咳逆胸闷加桑白皮、丹参。
2.心肺气虚主证:自汗乏力,心悸气短,动则加剧,咳嗽喘促,面色青灰,舌淡暗,苔薄白,脉沉弱无力。
分析:本证由大病久病,正气渐亏,心肺两伤所致。心气不足,血脉不畅,故见心悸,面色青灰。肺气虚衰,失于清肃,故见气短,喘促。
治法:益肺养心,补气扶正。
方药:养心汤加減.太子参、黄芪、生地各12g,茯神、远志、柏子仁各10g,麦冬、五味子、炙甘草各6g.咳嗽喘促加桑白皮、车前子;唇舌紫暗加丹参、赤芍、益母草。
3气阴两虚主证:胸闷气短,心悸不安,头晕目眩,口咽干燥,眠差盗汗,或有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分析:本证由久病体弱,气阴俱伤所致。气虚则见心悸气短。阴亏则见口咽干燥。气阴不足,无以上荣,故见头晕目眩。虚热内生,故见心烦不安,低热。
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方药: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太子参、麦冬、白芍各12g,炙甘草、生地、阿胶各10g,桂枝、五味子各6g.低热不退加龟版、地骨皮;眠差梦多加夜交藤、远志、酸枣仁。
4阳虚水泛主证: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咳喘气促,不得平卧,尿少浮肿,畏寒肢冷,唇舌紫暗,苔白滑,脉沉滑或结代。
分析:本证由心肾不足,水气上逆,凌心射肺所致。肾阳亏虚,水湿不化,故见尿少浮肿。水气上凌心肺,故见心悸怔忡,喘咳气促。阳气不足,阴寒内生,故见畏寒肢冷。
治法:温肾补心,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生龙骨、生牡蛎各20g,茯苓、白芍、白术各10g,附子、桂枝、甘草各3g.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汗出肢冷、喘不得卧加黑锡丹。
5阳气虚脱主证:心悸怔忡,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气微或气短喘促,不能平卧,肢厥不温,昏厥谵妄,舌淡暗,苔薄白,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益气复脉。
方药:参附汤加味。人参、附子各3g,干姜、生龙骨、生牡蛎各10g,五味子、山萸肉、茯神各12g.昏厥谵妄加胆南星、菖蒲;烦躁不安加远志、夜交藤。
中药成药1、活心丸:功能活血化瘀,益气强心。用于本病属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者。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2/3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1~3次。
2、东北双参补膏:功能益气生津。适用于本病属气虚津伤者。1~3岁每服5g,3~6岁每服10g,6~9岁每服15g,每日3次。
3、桂附地黄丸:功能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本病属肾阳衰微,命火不足者。1~3岁每服1/3丸,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2/3丸,9岁以上每服1丸,每日2次。
4、复方丹参注射液: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适用于本病属气滞血瘀,胸阳不宣者。6岁以下每次2ml,6岁以上每次4ml,加入10%葡糖糖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5、止嗽扫痰丸:功能降气定喘,止咳祛痰。适于本病属痰饮内蕴,心肺脉络痹阻者。1~3岁每服1g,3~6岁每服2g,6~9岁每服3g,9岁以上每服4g,每日3次。
专方验方1、治心衰方:人参、附子、白术、橘皮、当归各9g,黄芪12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本病心气不足者。
2、抗心衰方:赤芍、川芎、丹参、鸡血藤、泽兰各15g,党参、益母草、麦冬各25g,附皮各10~15g.水煎服,每日1/2~1剂。适用于右心衰竭。
3、心衰合剂:葶苈子、桑白皮、生黄芪、车前子、太子参、丹参各30g,泽泻、麦冬各15g,五味子、全当归各10g.水煎服,重症每日服1~2剂,分4次服。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日1/2~1剂。
4、心宝:由洋金花、人参、附子、肉桂、麝香、鹿茸、田三七、蟾蜍等组成。随证加减,调整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具有一定强心作用。
针灸01
体针:主穴取内关、神门、间使、巨阙等。痰热上扰加尺泽、丰隆、膻中;心血不足
加脾俞、足三里;水饮内停加三焦俞、气海等穴位。每次取4~5穴,平补平泻,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休息3~5天,可开始下1疗程。
2耳针:取穴心、皮质下、交感、神门、肺、肾等。每次取2~3穴,毫针浅刺,每日或隔日1次,5~7次为1疗程。
推拿、按摩:
推攒竹,揉百会,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推揉膻中,揉五指节。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
(未完待续)
小儿清热宣肺贴膏
用于治疗上呼吸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引起的咳嗽、咯痰、鼻噻流涕、咽喉肿痛、发热等症状,纯中药穴位透皮吸收贴剂,给孩子一个绿色健康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