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忽悠 https://m-mip.39.net/czk/mipso_5153159.html又到了一年李子大量成熟上市的季节,这些天,家住旧州镇射滩村,家喻户晓的“李子大妈”王兴玉又开始忙碌起来了。驱车驶入舞阳湖畔王兴玉家庭农场,一片葱郁的李子果林映入眼帘,一颗颗晶莹硕大的李子果满挂枝头,格外惹人垂涎。 7月14日早上才7点过钟,当许多人还刚起床时,王兴玉就背着满满一背篓新鲜李子下山了。夏日的早晨,太阳虽不烈,但气温还是有些高,王兴玉一路走,一路歇,脸上的汗水始终未干过。当日,从贵阳过来的水果采购商吴洪宽一行3人,特地赶到王兴玉家的果林实地考察、洽谈采购。 “李子大妈”家的李子不但汁多味甜口感好,而且还很有卖相,我今天来准备采购一批,已经谈好价了。”吴洪宽满意地说。“我的果林里有蜂糖李、青脆李、凤凰李三个品种,一共多株果树,每株产量在50斤左右,一斤能卖到6-10块钱呢!”又一年喜获丰收,王兴玉自然难掩心中喜悦,兴奋地说。 农场果林能有今天的景象实属来之不易,王兴玉回忆起过去那段艰难创业的岁月,言语里流露出丝丝辛酸。年之前,王兴玉与丈夫戴黔波两人一直奔走于广东、浙江等地打工,为了能照顾家庭和即将入学的孩子,夫妻俩便决心回乡创业,用多年攒下的积蓄承包下旧州镇波洞村亩山地,并瞅准水果市场前景,结合两人曾有过水果批发、零售的经历,风风火火地搞起了果树种植产业。然而,王兴玉的创业之路曲曲折折,充满了艰辛和汗水。最早从湖南引种的株大叶冰糖柑,由于选种不慎、果苗不适应本地气候,加上技术管理不善,导致果树挂果又少又小,还迟迟不能成熟,而年一场冰灾,更让这批果树覆没殆尽,累计投入的32万元资金也打了水漂。 这期间,其丈夫戴黔波选上了旧州镇射滩村委会主任,管理果林的重担全落在了王兴玉一个人的肩上。那会,农场里建不起果林园管理房,山上不通水电,15公里的进山毛坯路,每逢雨天便满是泥泞,很难通行。年到年的十年间,王兴玉始终强撑着,透支着体力和精力,坚守着用血汗钱承包下来的山头土地,从种植大叶冰糖柑的败落,到后期改种太子参的昙花一现,她走了弯路、吃了大亏、却长了经验。 顶着债务和生活压力,面对一次次失败,王兴玉硬是不肯低头,越挫越勇。年,她开始着手改种李子树,这股倔强的劲头,这种对“李”情有独钟的势头,让乡亲们赞叹不已,久而久之,人们就给她取了个“李子大妈”的称号,而今,十里八乡的群众,提起“李子大妈”个个都熟悉,人人都知道。 年,其丈夫戴黔波在射滩村委会的任职期满后,为全力支持她的事业,主动学习李树相关种植知识、做起了果林的技术工,还四处联络水果收购商、成为了产品的推销员。 夫妻两人这般互爱互助的默契,正是成就事业的一大秘诀。在两人精心管护下,果林李树长势向好,所产优质的李子果逐渐远销到了全国各地,产业效益稳步提升,年初步实现产值30万元。“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李子果卖不出去,好在今年的产量大,预计收入至少也有多万元。”王兴玉信心满满地说。 历经十余载倾心竭力,王兴玉虽执着于创业却又不误孩子学业,在她吃苦耐劳精神的感染下,两个孩子均已成长成才,大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如今,王兴玉家庭事业双丰收、一家人美满。 过上了好日子的她,还不忘利用果园的务工需求,带领周边村寨的妇女们一起脱贫致富。目前,有8名妇女在她家果园长期务工,最多时可达30余名。 波洞村贫困户杨光碧正是务工妇女长工中的一员,因为丈夫早逝,她承担着抚养4个孩子上学和生活的重担,王兴玉的果林及时为她提供的工作岗位,解决了她家庭的燃眉之急。“真心感谢王老板,我在她这里做点割草、追肥、剪枝的活路,可以包吃包住,一个月还有-元收入,总算能够维持家庭生活开支,照顾到小孩读书了。”杨光碧心满意足、真挚地表达了自己对王兴玉的感激之情。 她敢想敢干,不畏艰苦,依靠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用尽十余载倾心竭力栽培亩李子果林,带领妇女姐妹们一起过上好日子,成为妇女创业的领头雁,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通讯员吴昌前杨忠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杨锦焘编辑赵飞羽编审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