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黔南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以打造多彩森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引领,以“调结构、添景观、创品牌、增效益”为路径,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多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以林鸡、林蜂、林羊、林药、林茶、林旅为主打的产业接续发展格局,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目前,全州林下种养业面积64.89万亩,年产值在19.6亿元左右,联结农民近4.7万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口2.1万人。从分布上看,总体实现了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林则林。其中,林鸡模式主要分布在长顺、荔波、福泉等县(市),以长顺林下养殖绿壳蛋鸡、荔波林下养殖瑶山鸡为代表,面积5万亩,养鸡85.5万羽,年产值2.1亿元。林蜂模式主要分布在惠水、独山、荔波、都匀、瓮安等县(市),面积10.5万亩,规模6.2万箱,年产值1.2亿元。林羊模式主要分布在独山、平塘、罗甸、长顺等县,品种以黑山羊居多,面积9.5万亩,养羊7.3万头,年产值1.5亿元。林药模式主要分布在荔波、独山、长顺、三都、罗甸、瓮安等县,初步形成规模的有荔波和独山的林下种植铁皮石斛,长顺的林下种植金银花、玄参、何首乌,三都的林下种植灵芝、人参,罗甸的林下种植艾纳香,瓮安的林下种植天麻、太子参,面积共2万亩,年产值共8亿元。林茶模式主要分布在都匀、独山、三都、平塘、贵定等市县,面积4万亩,年产值3.2亿元。林旅模式以荔波、独山、龙里等县为代表,面积12.3万亩,景点个,以生态休闲游、森林休闲山庄游、景区景点游等为主。从效益上看,林下种养业具有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收效大的特点,平均亩产值在元以上,是稳定林区农民收入的有效“法宝”。此外,在对林下农作物施肥、浇水、除草的过程中,能间接地管护林木,林下养殖畜禽的粪便能给林地增肥,促进林木生长,在实现林下种养农产品无公害、纯生态的同时,改善自然环境,从而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定政策、强引导,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产业化
把立体复合、精准发展作为基本要求,坚持以林为主、多业并举,推广“森林+”模式,形成近期得利、长期得林的产业化效应。一是规划引领。将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实施美丽黔南林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抓手,编制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思路、目标、原则和品种,实行北部环贵阳城市圈、南部特色功能圈、都匀城市圈3个林下经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结合森林资源分布、自然地理气候和种养业基础,合理安排林禽、林畜、林药、林茶等产业布局,明确种养品种分别达10种、24种,巩固扶持原有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二是政策撬动。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产品,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以市场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通过财政奖、向上争、企业投、招商引和银行贷的办法,解决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构建财政投入长效机制,明确州级财政每年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资金纳入预算,县级财政比照州级做法纳入部门预算,对规模经营主体进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用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大投入”。抢抓国家战略储备林政策机遇,精准编制项目争取资金支持,整合发改、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科技、移民等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年争取国家储备林项目林下经济发展资金万元,争取中央、省级林下经济项目资金万元。与农发行、农商行、贵阳银行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信贷支持,仅长顺农商行年就投放信贷资金万元。
二、育龙头、建基地,推动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化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基地建设为平台,采取先试验再示范后推广的办法,稳步扩大林下经济产业规模。一是引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将林下经济特色林产品作为州级9个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列入产业大招商重点内容,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由州政府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组建州县两级项目库和招商专班,建立招商推进机制,绘制招商地图,编制招商项目,提出招商工作专案,采取“一把手”带头招商、乡情招商和市场招商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上门大招商、招大商。近三年,全州共招引林下经济龙头企业(项目)14个。如荔波县通过引进勐海金沙公司,建成铁皮石斛基地6个,带动发展企业5家、合作社12个,带动农民种植林下仿野生铁皮石斛亩,受益农户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荔波县被评为“服务精准扶贫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二是扶持本土企业壮大规模。把“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厌旧”“求远不舍近”作为抓发展的硬性工作要求,将做大做强本土企业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制定实施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服务覆盖惠及本土林下经济企业,支持鼓励有发展潜力的合作社、本土企业向公司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壮大。如长顺县麻响村是该县2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年与鼓扬镇联富绿壳蛋鸡养殖合作社结成协同发展联盟,建成存栏母鸡近千只、日产蛋八九百枚的玉石关林下蛋鸡养殖农场,实现了农民挣钱致富、贫困村脱贫出列、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三重效益”叠加。三是建设特色基地示范推动。坚持州级统筹、县市主导,实行集中资源、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用好用足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政策红利,在全州重点培育打造40个集中连片生产示范基地,在每个县重点建设1个特色林下循环经济样板产业、打造2个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发展林下经济。目前,全州共有省级以上林业龙头企业24家,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个。
三、重技术、优服务,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标准化
狠抓林下经济技术标准,注重因业施培、因需施培、因人施培,全方位、多层面开展技术培训和服务,努力实现产量高效、产品安全、产业兴旺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一是实施技术创新驱动。构建“产、学、研、用”联合协作机制,搭建企业、合作社、大户与贵州大学、贵州林业科学院、黔南林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平台,围绕林下经济重点产业、重点环节开展技术攻关,推动问题就地解决、技术就地集成、成果就地转化,先后完成仿野生铁皮石斛、刺梨、水蕨菜、金花茶等10余个品种的规范化标准化栽培、养殖技术指导规范。如罗甸县与省林科院、省茶叶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培育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金花茶新苗5万余株,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双赢”。二是优化技术培训方式。把“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感兴趣”作为技术培训和服务的“新课标”,突出内容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结合企业、农民需求及时优化更新,通过科技特派员、科技下乡等方式,同步组织企业技术员、“土专家”“田秀才”参与,利用“农民夜校”“田间课堂”和远程视频,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与服务,培训服务人数每年在1.5万人次以上,把抽象理论变成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落得实的“致富经”。三是加大技术集成推广。建立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技术推广体系,统筹用好农村产业革命“一县一服务团队”“一村一名技术员”和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力量,开展林下种养配套技术、疫病防控指导服务,实行技术推广在企业和基地中进行,通过“代养代种”“学养学种”,积极推广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为主的绿色增产增效适用技术,着力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主、大户等为主的林下经济生产经营主体。如瓮安县新庄社区大户文老九在桐木下种植60多亩的时令蔬菜和反季节精品水果,年收入18万余元,创造就业岗位20个,成为一人带多人致富的典型。
四、重特色、强营销,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品牌化
把品牌建设作为增强林下经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注重挖掘和培育地方特色,坚持巩固和拓展市场并举,促进内涵式发展。一是抓质量出特色。把生态、绿色、有机作为林下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狠抓从原料到成品、从产品到包装、从产前到产中、产后的全程质量控制与监测,严把产品产地准出关,提高特色林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二是树品牌扩影响。以实施公用品牌创建行动和“一县一品一牌”培育计划为推动,加大原产地申报、商标注册和品牌认定力度,统一注册“黔山贵品”“黔山绿品”两个母品牌,统一包装标准,创新县域元素,形成“长顺绿壳鸡蛋”“荔波铁皮石斛”“苗斛”“斛仙谷”等10多个品牌,“三品一标”农产品达79个,知名度和认可度大幅提升。三是拓市场畅销路。坚持“以产找销”和“以销定产”,坚持“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发挥“农校”“农超”“农企”稳定双龙、贵阳等就近市场作用,利用广州对口帮扶优势打开广深沪三大消费市场,支持鼓励企业、合作社在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开设商城、店铺,入驻“贵州电商云”“美乘网”“黔邮乡情”等电商平台,推动黔南特色林产品“泉涌”出山,年销售额约15亿元。
本文来源
中国林下经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