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主治医师考试考试知识点

  

  一、诊断要点

  1.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肚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值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形体干枯羸瘦,体重可低于正常值40%以上。

  3.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及长期消瘦病史。

  5.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都减少。出现肢体水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量大多在45s/L以下,血清白蛋白常在20s/L以下。

  二、鉴别诊断

  1.厌食以长时期的食欲不振,厌恶进食为特征,无明显消瘦,精神状态尚好,病在脾胃,不涉及它脏,一般预后良好。

  2.食积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酸臭或便秘为特征,虽可见形体消瘦,但没有疳证明显,一般病在脾胃,不影响它脏。二者有密切的联系,食积日久可致疳证,正如《证治准绳.幼科》所言:“积是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乃成疳候”。但疳证并非皆由食积转化而成。疳夹有积滞者,称为疳积。

  

  病因

  小儿乳食不知自节,或喂养不当,乳食无度,或过食肥腻生冷不消化食物,皆可损伤脾胃。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乳食停滞,积而不消,乃成积滞。病后体虚,脾胃虚弱,也可导致乳食不化,夹滞成疾。

  积滞与伤食、疳证关系密切。伤于乳食,日久不消,可变成积,积久不化,郁而生热,耗伤津液可转化成疳,故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

  病机

  乳食停积中焦,胃失和降,则呕吐酸不消化之物;脾失运化,升降失常,气机不利,出现脘腹胀痛,大便不利,臭如败卵;或积滞壅塞,腑气不通,而见腹胀腹痛,大便秘结之症。此属乳食内积之实证。

  食积日久,损伤脾胃,脾胃虚弱,运纳失常,复又生积,此乃因积致虚;亦有先天不足,病后失调,脾胃虚弱,胃不腐熟,脾失运化,而致乳食停滞为积,此乃因虚致积。二者均为脾虚夹积、虚中夹实之候。

  

  ①积滞不化(不思纳食,或食物无味,拒进饮食,形体偏瘦,而精神状态尚可,二便基本正常;治疗用消积健脾法);

  ②胃阴不足(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少润泽,大便多干结,舌苔少,舌质偏红等;治疗用养胃滋阴法);

  ③脾胃气虚(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厌食、拒食,若稍进饮食,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苔薄白等;治疗用健脾益气法)。

  常用于厌食的非处方药

  药名:健胃消食片

  功能与主治:健胃消食。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组成与规格:太子参,陈皮,山药,麦芽(炒),山楂。每片0.5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片,每日3次;7岁以上儿童1/2量;3——7岁/3量。

  用药观察:吞服困难的小儿可用水化服。

  药名:小儿消食片

  功能与主治:消食化滞,健脾和胃。用于脾胃不和,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食滞,疳积。

  组成与规格:鸡内金(炒),山楂,六神曲(炒),麦芽(炒),槟榔,陈皮。每片0.3克。

  用法用量:口服。1——3岁每次——4片,3——7岁每次——6片,成年人每次——8片,每日3次。

  用药观察:吞服困难的小儿可用水化服。

  药名:小儿参术健脾丸

  功能与主治:开胃,健脾,止泻。用于小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面黄肌瘦,精神不振。

  组成与规格:党参、芡实(麸炒)、莲子肉(土炒)、六神曲(麸炒)、薏苡仁(土炒)、白术(土炒)、白扁豆(土炒)、陈皮、麦芽(清炒)、甘草(蜜炙)、山药(麸炒)、山楂(清炒)、茯苓。每丸重3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丸,一日2次,三岁以下小儿酌减。

  药名:小儿健胃糖浆

  功能与主治:健脾消食,清热养阴。用于脾胃阴虚,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体瘦,口干,食少饮多。

  禁忌证:因饮食不节而致积滞内停者不宜。

  药物相互作用:忌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组成与规格:沙参,稻芽,白芍,玉竹,麦芽(炒),山楂,麦冬,陈皮,荷叶,牡丹皮,山药。

  用法用量:口服。儿童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周岁以内婴儿4毫升。药名:小儿喜食糖浆

  功能与主治;健脾,消食,化积。用于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及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

  组成与规格:六神曲(炒),枳壳(炒),白术(炒),山楂、稻芽(炒),麦芽(炒)。每瓶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1——5岁每次——5毫升,5岁以上每次——15毫升,周岁以内1——3毫升,每日3次。其他剂型:小儿喜食片,口服,1——3岁每次——3片,3——5岁每次——5片,5岁以上酌量增加,每日3次。

  药名:启脾丸

  功能与主治:健脾和胃。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便稀。慢性胃肠炎、贫血等见上述症状者可服用。

  药物相互作用: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

  组成与规格:人参,白术(炒),茯苓,甘草,陈皮,山药,莲子(炒),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炒),泽泻。每丸3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丸,每日——3次;3岁以内儿童酌减。

  药名:小儿胃宝丸

  功能与主治:消食化积,健脾养胃。用于伤食伤乳,呕吐泄泻,脾虚胃弱,消化不良。

  组成与规格:山楂(炒),山药(炒),麦芽(炒),六神曲(炒),鸡蛋壳(焙)。每丸0.5克。

  用法用量:口服。1——2岁每次——3粒,3岁以上每次——6粒,每日3次。其他剂型:小儿胃宝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3岁以上酌增。

  用药观察:吞服困难的小儿可用水化服。

  药名:婴儿素

  功能与主治:健脾,消食,止泻。用于消化不良,乳食不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

  药物相互作用: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组成与规格:白扁豆(炒),山药,鸡内金(炒),川贝母,木香(炒),碳酸氢钠,牛黄。每瓶(袋)0.5克。

  用法用量:温开水送服。1——3岁每次——1克,周岁以内每次0.25克,每日2次。药名:龙牡壮骨颗粒

  功能与主治:强筋壮骨,和胃健脾。用于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对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等症也有治疗作用。

  组成与规格:党参、黄芪、麦冬、龟板(醋制)、白术(炒)、山药、五味子(醋制)、龙骨、牡蛎(煅)、茯苓、大枣、甘草、乳酸钙、鸡内金(炒)、维生素D2、葡萄糖酸钙。

  性状:颗粒,每袋装5粒。黄色或黄棕色的颗粒;味甜。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二岁以下一次5克,二岁至七岁一次7克,七岁以上一次10克,一日3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zy/70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