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肺疫是什么鬼middot高血压肾

白癜风如何诊治 http://www.zgbdf.net/

本期目录:

1、庚子肺疫是什么鬼?

命名可见端倪

科学是一柄“双刃剑”

只有适合否,毋须分优劣

个体预防,不可偏废!

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中药制剂是“特效药”

2、本期病案:高血压肾病病案一则

陈潇颖整理李铁军主治

3、诊余缀金:赶尽杀绝还是与菌共舞

孙洁静文

链接:天年之路,大寒养生

01

庚子肺疫是什么鬼?

命名可见端倪

庚子瘟疫(虽然将入辛丑,仍当以庚子名之),称新冠肺炎,中医可称为:肺疫(金疫)、肺湿浊疫、寒湿疫。可见这病是中医的老对手,对付这种时疫伤寒(又称温病),是我们中医的看家本事。

西医对待这病是不认病而只认病毒的,称此病毒为“新型冠状病毒”,并有英文缩写:-nCoV.(NCP)。西医这个名称不好!它没有历史的连贯,其实,在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就有了非典型肺炎这个病名,年冬发生非典型肺炎的传播,当时不知冠状病毒,到了年春确定为冠状病毒,遂弃“非典”一词不用,而用“SARS(沙斯)”。

其实,把到今的瘟疫,用西医的病名“非典型肺炎(非典)”是非常切合的!这在西医也是有先例的:流行性感冒(流感)这个名称,即使每次病毒毒株都会公布,但没有人打算为它更名!

这是为什么?因为人类对流感这个病太了解,吓不了人。国际药企及其在世卫组织、各国政府的代理人没啥赚头!不挣钱的事,傻瓜才干。

科学是一柄“双刃剑”

如今这个死亡率低于流行性感冒的“非典”,却仍然叫我们如此折腾。

庚子肺疫,初来乍到,我们都很生疏。但最初,美国CDC(疾控中心)当时就有指导意见:轻症在家休息,重症住院治疗。我国CDC(疾控中心)一开始就明确,此次瘟疫属乙类传染病。

由于我们对本病缺乏了解,开始阶段反应迟钝,应对失当,导致防疫溃堤。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政府遂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响应”,倾全国之力,调集人力、物力、财力,第一波楚鄂瘟疫,被强力征服!充分彰显了政府的动员力,组织力,控制力,资源的调集力。这种以倾国之力而做的事,一次是伟大的壮举,再次则......按照正常防疫工作措施就可以了,只要不发生特别严重的挤兑医疗资源,就可以了。

动辄宣布战时状态,新闻谓:万名村民被整体集中隔离。今天是01月13日,腊月初一,三九第五天,燕赵大地,零下十几二十度,老人、小孩,农民家中的家禽、牲畜.....心中骤然一紧。各地官员,实在不易,乌纱帽别在腰眼里工作,一旦被认为工作不力,立刻被撤职、警告,所以层层加码,热火烹油,即使有问题也不是主观不努力。

以科学的名义,动辄行动加码,看似雷厉风行,其实是不顾后果。

凡事极则反,科学发展到极端,从服务人类,造福人类,到绑架人类。

人类被科学绑架了!科学也是把“双刃剑”。

只有适合否,毋须分优劣

钟南山院士,去年为政府平定疫情、安抚人心,权衡利弊发出的关键性意见,可谓功臣!这次,各路疾控专家们是如何向政府进言的?

今年,作为专业权威人士,明知我们的响应措施乃是甲级响应,并不是我国疾控中心的最初定位。这是什么原因呢?

由于我们的宣传部门总是把偶一为之的事件,进行政治性解释,把我们的措施与美国对立起来宣传,防疫问题是无分中美的。这种宣传反而把我们的政府推到难以转身的尴尬地步。

防疫措施,只有是否合适,没有优劣对错。去年合适,今年不一定合适。美国合适,我们不一定合适。我们去年合适,今年不一定合适。

当政者不是专业人士,专家院士们应提出的意见中肯真实,要想办法让政府从老虎背上下来。作为江湖中人,专家院士们当然懂。

现在寄希望于疫苗接种,这要作为一个转折点,这样,转为常态,乙类传染病,乙类响应,顺理成章!

顷据消息:多数核酸检测阳性者为无症状感染者,此类人传染性不大。

数百例中,重症者仅数例。无论轻症、重症,只要治疗处理得当,禁用西药激素、抗生素,一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死亡率接近“0”是可能的。据网上消息,最高龄者有接近90岁者,这要小心。但,去年杭州有一93岁患者也被治愈。

个体预防,不可偏废!

由此可见,这个病并不可怕。作为乙类传染病,实至名归。需要小心的是:有基础病的:如,肥胖超重、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都是现代城市病、富贵病、文明病。这种人湿浊聚集,这次瘟疫,也是湿浊,内湿外湿相合,容易出问题。再就是老年人,抵抗力(免疫力)差。网传张文宏先生提倡多吃蛋白质食物云云。笔者以为,正常过日子,均衡营养,谷肉果菜,杂合而食。再说蛋白质,动物性食物,在今天餐桌上,过剩的多,超量的多。适当摄取最好!

到现在(1月14日上午)已知信息,死亡一人,详情尚未披露。据有限信息透露,死者一人数份兼职,疲于奔命。过劳而致免疫力低下,染病后仍然坚持奔走工作,以致病情恶化死亡!

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中药制剂是“特效药”

顷见总院《新冠肺炎防治指南》仍然谓:本病无特效药,只有对症处理。我理解该文的“特效药”即西医的抗“新冠病毒”。卫健委、中医药局数月前即明确指出:中药、尤其是“清肺排毒药”为代表的制剂,就是新冠肺炎的“特效药”!我理解这里的特效药,是指:重危症90%以上的治愈,多地0死亡,轻症、无症状感染、隔离疑似病人%全愈。

在此提醒一下《新冠肺炎防治指南》编者:未病之时,疫苗是特效。既病之后,是医生、病人、病邪三者的搏奕,这里的病邪,已不完全是原来的“新冠病毒”。

02

本期病案:高血压肾病病案一则

陈潇颖整理李铁军主治

概述: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的血压升高更易导致心、脑、肾等器官的进一步损害。其中,肾脏是调节血压以及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器官,60%~90%患者在持续性血压升高5-10年内可出现肾小球纤维化、肾小动脉硬化等改变,即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病,临床表现为轻至中度的持续性蛋白尿以及水肿。高血压患者长期就诊于心血管科、内分泌科,对于初期肾功能下降的发现与诊治并不很及时,而一旦出现严重的肾损伤往往不可逆。临床西医治疗多以降血压为主,一般选用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ACEI、ARB类降压药物,例如贝那普利、缬沙坦、厄贝沙坦等。同时,在血压达标的基础上,联合使用降脂药、降糖药等综合治疗。

中医认为,高血压肾病可归属于“眩晕”、“水肿”、“尿浊”等范畴。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乃先天之根本,五脏久病必先扰肾。因此,虽然引起高血压肾病形成的病因很多,但肾气不固、肾阴阳两虚是贯穿病程始末的重要因素。治法上应以温肾通阳,益气滋阴为主。清代叶天士曾提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高血压肾病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久病必瘀”,高血压肾病发展日久,致脾肾亏虚从而导致水液运化失常,体内痰湿内生、瘀阻肾络,致脉道失利、血行不畅,终使瘀血生成。因此,在补虚的基础上应佐以通利水湿、活血化瘀之品。

病案:

患者沈某,男,50岁

高血压病史20多年,家族高血压史,本人年轻时即查有高血压。患者因尿隐血、尿蛋白持续阳性,于7年前查谓:慢性肾炎(年省中肾穿刺: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年医院就诊,病情仍有进一步发展。

年初:化验检查示:尿隐血1+,尿蛋白2+;Ccr88.7ml/min。

脉诊:脉稍数,起伏不定。舌淡红两边微晦,中有裂痕。予以金匮肾气丸温阳益精补肾气,同时佐以大小蓟、丹参、当归等活血化瘀,黄精、西洋参等补虚养阴。

.07.18

近两年时间,患者再次就诊,询之:医院奔走,无果,情况大致如前。此次化验结果:尿蛋白:2+,谷丙:88u/l,血尿酸:.9umol/L,甘油三酯2.73mmol/L,肌酐也稍有升高。脉细沉取弦滑,久按脉微,左脉寸微。舌淡,腻苔。目前服用科素亚,金水宝、百令胶囊

患者此次就诊,尿隐血呈阴性,尿蛋白仍见中度异常,尿酸、肌酐均较正常值升高。尿蛋白从中医角度可理解为人体精微物质的一种,肾失固摄,下输膀胱故而形成蛋白尿。肾脏是尿酸代谢的关键场所,而尿酸、肌酐的升高可被认为是肾功能下降导致机体病理产物过度蓄积,不能及时从肾脏排除。因此,中医治法上予以补肾、化湿浊。李老师参照脉诊认为:患者此次脉微细沉取弦滑,久按微,左寸微,主肾阳亏虚,湿浊困阻;慢性肾病以“肾虚”为本,故脉沉,久按微;病程日久湿浊内生,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则脉象微细,湿重粘滞则郁遏阳气,故脉沉取方得。拟方予桂附地黄丸温补肾阳,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猪茯苓、泽泻、丹参、玉米须、六月雪等活血、利水渗湿。

生地黄10克山茱萸10克猪苓10克

茯苓、泽泻各10克黑顺片10克先煎

丹皮10克山药20克生黄芪15克

生晒参10克肉桂5克后下丹参20克

玉米须20克六月雪20克炒白术10克

.9.12三诊

复查:谷丙:63u/l,尿酸:umol/L,尿素氮:8.7umol/L;尿常规:尿蛋白2+,隐血1+(-9-10)。患者诉下肢疼痛,嗜睡,矢气多。

脉:右寸关细弦,尺微,左寸微,关尺沉取弦,尺部盛。舌:腻苔,质较晦。

患者此次复查,尿酸较高,且自诉下肢疼痛,为防痛风发作。原方加土茯苓、粉萆薢、生薏苡仁利水祛风湿。患者此次脉诊右寸关细弦,右关主脾胃,痰湿困脾,脾失运化则脉弦细。予以枳实、陈皮、砂仁健脾化湿,同时予以太子参、生黄芪补脾胃之虚。

.12.5

生化提示:谷丙:84u/l,尿酸:umol/L,尿素氮:9.4umol/L,肌酐无异常;尿常规:尿蛋白3+,隐血3+。(.12.04)当日BP:/92mmHg。

舌上腻苔,舌质淡红,脉右手沉细,寸尺微,左手沉细,寸尺微。患者此次尿检提示出现尿隐血,且尿酸、尿素氮、肌酐指标均有上升。因此以祛毒化湿浊为主,减少滋补肝肾。

.1.09

患者自诉脚底痒,晨起手、面部肿胀感,双下肢轻度午后水肿,形体肥胖,超重。生化:谷丙:59u/l,甘油三酯:2.0mmol/L,低密度脂蛋白3.72mmol/L,肌酐:umol/L,尿酸:umol/L。尿常规:隐血:3+,尿蛋白:3+,红细胞+,体重:85kg,BP:/mmHg

舌上黄腻苔,脉细关稍滑,寸尺俱微。

虽然化验情况各项异常指标有上升,若仅将化验指标视作毒、血、水(即:湿浊毒瘀),这是标本不明,当:先其所因,而伏其所主。回归到补肾温阳益气为主。

脾肾阳虚,或有水肿、或无水肿,肾失温煦,气化失常,常表现为双下肢不同程度水肿,本病例下肢仅轻度浮肿。治法应以温肾阳,填肾精,通阳利水为主。甘油三酯、尿酸等升高,同时予以化湿解毒。患者此次尿检提示尿隐血、尿红细胞指标明显升高,故加大小蓟、仙鹤草活血止血。

生地黄15g山萸肉20g泽泻20g

茯苓10g桂枝15g山药20g

黑顺片10g先煎丹皮10g寄生10g

续断10g杜仲10g仙鹤草15g

玉米须30g生薏苡仁30g粉萆薢15g

六月雪30g黄芪30g丹参30g

川、怀牛膝各10g大、小蓟各10g

李老师按语:

一、本病缠绵难治,若仅凭化验报告,很难看出成绩。医患双方还须相互信赖,使患者明白,中药是针对并发症为主,保护心脑肾肝血管,使其免受损害或减少损害的。

二、高血压病的并发症期,病理特点为脏腑损伤,此时为内脏病变期,表现为心、脑、肾、眼等器官损害,治疗以活血化瘀、调和气血阴阳,以黄芪、人参、水蛭、地龙等。补脾肾加淫羊藿、枸杞子之类。

三、肥胖超重(体质量指数与腰臀比均高于正常值高限)。腹部脂肪堆积是血压升高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70%的高血压病患者与肥胖有关。

血和(或)水运行不畅是其基本病机,利水、活血利水是其主要治法,同时兼顾理气,气行则水(血)行,而血压可降。茺蔚子、益母草、车前子、葶苈子,五苓散(猪苓、茯苓、桂枝、白术泽泻等)。莪术、三七、浙贝母、海藻、天麻、盐杜仲、怀牛膝、黄芪、水蛭、土鳖虫也是常用药物。

四、补肾阳,补脾肾之阳。是传统中医的主要方法。代表方是:金匮肾气丸。该方阴中求阳,于通阳利尿中补肾阳,药性平和,影响深远。千古名方,至今被人乐于应用。有成药,也可以煎服用之。

五、冬虫夏草以及虫草菌制剂百令胶囊、金水宝等,对慢性肾病有一定疗效。冬虫夏草的市场由于过度开发,致使药价高企不下,无法临床正常使用。

六、高血压肾病,属于慢性病,虽属常见,却鲜治效。病情反复,时重时轻。这一患者几年来的就诊过程充分说明这一问题。本病血压管理,患者及一般医者,都是在采用降压药,选择适合的降压药。中医药则主要在于保护脏器,减缓进程,甚至逆转。

03

诊余缀金:赶尽杀绝还是与菌共舞

孙洁静文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人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或胃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

对Hp赶尽杀绝,还是与菌共舞?

现在的研究也发现,有些人群Hp的感染率是高的,但是胃癌的发生率并没有水涨船高。

有些人群,根除了Hp,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高了,有些人甚至更容易过敏了。

可见,Hp只是一种被研究得较多的生活在胃内的细菌而已。且胃内的生态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Hp是不是唯一的胃病致病菌,有不少尚不明确。

但是,对那些发病机理研究得较透彻的,众口一辞认为患有Hp相关性疾病的患者,如消化性溃疡、胃癌、胃恶性淋巴瘤(MALT),目前消化界医生还是认为有条件的话应该根除。对于一些不明原因的荨麻疹、不明原因的贫血,有时也要根除Hp的。

但是,杀菌需慎重!目前,结合专家共识,我们建议:

1、明确的消化性溃疡、某种胃淋巴瘤(MALT淋巴瘤),强力推荐积极根除Hp!

2、胃癌、部分胃炎、胃癌后、胃大部切除术后、长期服用镇痛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部分不明原因的血液病,推荐根除Hp!

3、其他发现同时存在Hp的疾病,是否需要根除Hp,并无明确推荐。

我们建议:

1.无任何不适痛苦,仅体检得出HP阳性者,注意细嚼慢咽,勿饥饱失常。

2.杀灭HP,我们建议使用中药:按照中医痞证用药,主要是诸泻心汤,或用后世在泻心汤基础上的黄连温胆汤。

西医根除Hp目前推荐四联疗法,其内多种抗生素使用,疗程一般为2周,不谈抗生素耐药、肝肾损伤、服药后胃部不适,就说1次性费用都要近千元。其实即使一时消灭了HP,过一段又会复发,以为是杀菌不彻底,死灰复燃,其实是跟个体人有关,也就是土壤与虫子的关系。中医致力于改良土壤,虫子,只要没有发生虫灾,就适度宽容,说是与“菌”共舞,未尝不可。

临床上对于上述第2,3种情况,建议口服中药治疗。张仲景五大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各有侧重。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夹湿之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误下邪陷,内热壅盛之痞;附子泻心汤治邪热有余而卫阳不足之痞。

李老师临床常用泻心汤来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平脉辨证,根据不同证型选择不同处方。结合现在病人多脾胃过用,痰湿内蕴。诸君若认为五泻心汤分别开来使用有难度,则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Hp感染之胃病。临床上胃胀、胃痛、反酸等症状消除,就可以停止服用中药,不用在意Hp是否还存在,与之共存也未尝不可。

中医不传之秘在药量,黄连、大黄临床使用药量存在明显的药效关系。建议黄连用量,一般在10克左右,少量也得用到5克以上(汉代一两折合今之15.4克)。大黄用量也在10克左右,如果患者舌上粘腻而黄、灰,舌质绛晦,按照大黄黄连泻心汤用“麻沸(滚水)汤”泡、闷(渍)15分钟左右(须臾)的要求,一定要用生大黄,且在煎药时注意后下。

对于胃病,李老师总不忘叮嘱细嚼慢咽,医养结合是亘古不变的中医治病之法。

举两个例子:

一退休妇科主任,84岁矣,心脏病住院,缓解出院要求再次体检,以求完美!结果HP阳性,乃主动要求根除之,管床小医生不敢决定,请示上级医生,大医生乃来床前与其沟通,该坚求除恶务尽,乃予四联服之。未及一周,脘腹不适,痞胀皆见,食后返流。诸医束手,乃转请中医帮忙,嘱停:抗菌药及阿斯匹林等妨胃药,并开给附子理中汤,首煎,呼胃中辣和发热,嘱二煎加红枣3枚。服之遂安。共服附子理中汤14付。停药。两三年了,前日电话联系,谓:仍安好!

一男,年30余,胃炎,HP阳性。遵嘱用药,未几复查,又现阳性。如此反复数次。乃求中医,询何以又去复查胃镜等,告知曰:遵医嘱,三个月复查一次。

乃予黄连温胆汤两周。并嘱:

无病痛,勿叩医门!

(本文李铁军老师作了一些修润)

主笔

李铁军

编辑

沈露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zy/70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