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冬日进补因人而异不知道这四点,

“立冬”节气到了,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中医讲究立冬补冬、立冬养藏、滋阴补阳,立冬养生应该温补养阳,少吃生冷也不宜过燥。随着立冬节气的到来,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Tips立冬节气养生要点冬天,大家都对进补有着无限的欲望和热情,懂得利用自然来调整自己的身体,自然是好的,但要会补、补得对,不然上火、腹泻……一大堆麻烦事就要找上门了。01盲目大补,易致上火冬天是进补的好时节,似乎气温骤一下降,羊肉驴肉等滋补食物已经频频出现在餐桌之上。刚一入冬,岭南的气候比起北方要温暖很多,不宜马上食用温热大补的食物,如羊肉、驴肉、人参、鹿茸等,否则容易导致“上火”,待到三九寒冬时才可适当食用温热之品。建议初冬多吃平补甘润的食物,如鸡肉、猪肉、鱼肉等。进补也要因人而异,男女老幼的体质虚实寒热各有不同,如果盲目进补,反为不利。专家强调,冬季进补应根据个人体质强弱、胃肠功能好坏等个体差异而定,根据实际情况和气候变化循序渐进地清补、平补、温补、大补,切忌胡乱进补、长期大补、偏食偏补。02初冬进补,先健脾胃立冬后如何进补呢?中医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子夏解释,尽管已经立冬,但初冬仍受深秋“尾巴”的影响,仍然会有“干”的症状,如口干、咽干、唇干、鼻干、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等。因此,“燥则润之”,黄子夏表示润燥应以生津、润燥、养肺为主。建议食用太子参、玉竹、枸杞、百合、无花果、雪梨、银耳、木瓜等滋润养阴的食物。另一方面,立冬后进补,调养脾胃也很重要,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就是说,冬季进补能不能达到高效,关键在于脾胃受不受补。因此,冬季进补养生要从养脾胃开始,建议多用党参、淮山、芡实、五指毛桃、栗子等补益脾胃之品。03养生重点,补肾防寒中医认为,冬季进补讲究养补肾。向来有冬季养生重点是“养肾防寒”的说法。尽管目前气温不算低,但立冬过后气温必定是日渐降低,表现为阴盛阳衰,这些日渐增加的寒气容易损伤人体阳气。黄子夏表示,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气充盈,则精力充沛、筋骨强健,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因此,此时可以适当进食补肾食品,如芝麻、淮山、核桃、栗子、黑豆、海参等,以帮助机体抵御寒冷。04早卧晚起,保证睡眠中医讲究养生要顺应自然,入冬后,自然界的阳气渐趋潜藏,阴气渐盛,这个时候的起居作息应注意保养内在之阴气,首先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成年人来说,一天最好能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果晚上的睡眠时间不足,可在中午补睡半小时到一小时。充足的睡眠能有效恢复精力、养阴培元,有益于在冬季阳气潜藏,养精蓄锐。另外,应该早卧晚起,建议每晚最迟不超过11点入睡。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气温不算低,加衣加被不要太过,让身体有时间去慢慢适应天气的变化,可增加人体耐寒的能力。因此,睡眠时的被子应该以暖和、轻柔为宜。气虚气虚多见少气乏力,头晕目眩,疲倦懒言,盗汗等症状。在进补时要注意“封藏”原则,可选用黄芪、白术、党参,或用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血虚血虚多见面部苍白或萎黄,唇裂,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女性月经量少,甚至闭经。进补时可选熟地、当归、阿胶等,中药可用当归丸、人参归睥丸等。阴虚阴虚者除有血虚症状外,还可见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烦热盗汗,男子遗精等。进补时可选天冬、麦冬、沙参、生地、枸杞等,中成药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阳虚阳虚者除有气虚表现外,还会有畏寒肢冷,便溏,白带清稀,阳痿早泄等症状。进补时可选用巴戟天、肉桂、小茴香等,中成药可选用金匮肾气丸。Tips食疗方01银耳枸杞红枣汤材料:银耳50克、红枣30克、枸杞子15克、瘦肉克。功效:润肺补肾、止咳生津,适合体质偏寒的人群食用。02淮山百合大枣粥 材料:淮山克,百合50克,薏米50克、大枣10枚,大米适量。 功效:淮山补脾和胃,百合清热润燥,大枣健脾和胃。此粥滋阴养胃、清热润燥,适合大多数人食用。03木瓜鲫鱼汤材料:鲫鱼克,木瓜克。功效:养阴润肺、健脾益胃。04生熟地大枣龙骨汤材料:生地30克、熟地30克、猪骨克、大枣10颗。功效:补血生津、滋肾养阴、健脾。05乌鸡栗子滋补汤材料:乌鸡1只、板栗克、红枣15颗、枸杞适量、姜1小块。功效:适合体虚血亏、肝肾不足、脾胃不健的人食用。医院针灸科章海凤医学博士,主治中医师擅长热敏灸、铺灸、火疗、力敏化腧穴推拿等特色疗法治疗痹症(颈肩腰腿痛、类风湿性格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面瘫、中风等疾病及灸药结合治疗内科杂症。坐诊时间:周一、周二全天,周三、四、五、六上午。医院普及中医药知识解读前沿医疗技术提供便民利民信息服务广大百姓健康

ZHONGYIYUAN(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tp/6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