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一个古方,退烧疏解热毒等,简单

《本草纲目》记载扁鹊三豆饮由赤小豆、绿豆、黑豆、甘草节组成。

三豆汤的药性

全方清中寓补,补中寓清,若能灵活加减,除疮毒、痘疹之外;还可用于因风、热、燥、火等阳邪为患,导致伤津耗液之燥热等证。

根据多年实践验证,本方药性平和,味甘而淡,不伤胃气,而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养肝润肺,滋燥生津诸作用。有滋养之功,但滋而无滞;虽清热解毒,但清而不伐。

经多年广泛运用于临床,灵活加减,疗效颇佳。

更适用于脏腑燥热伤阴、脏腑功能失调之证如内脏津亏。如肺胃郁热、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肝虚不眠、肺虚燥热等方面。

基础方及加减药味

1、基础方:绿豆、黑豆、赤小豆。

2、替换用药方:扁豆、淡豆豉。

3、加减法:

养肝润燥,加乌梅、冰糖;补益脾肺,加山药、莲子、薏苡仁;补脾养阴,加太子参、乌梅、山药;

宣透痘疹,加蝉蜕、芫荽、香菌脚;祛风止痒,加僵蚕、蝉蜕、刺蒺藜;清热消肿,加玄参、夏枯草;

破滞去癖,加枳实、焦山楂;清咽利膈,加牛蒡子、桔梗;宣肺止咳,加杏仁、贝母、枳壳;

疏风解表,加桑叶、薄荷;清热解毒,加金银花、连翘;泻火解毒,加黄芩、栀子、生石膏;

清心除烦,加竹茹、灯心草、栀子;养阴润燥,加麦冬、沙参、枸杞子、五味子。

上列各组药物,视病情需要可选择一二组加入。

各豆的功能

01赤小豆

又名赤豆、红饭豆。本品性味甘、酸、平,入心、小肠二经。功能利水除湿、止痒、和血排脓、消肿解毒,古人有“久食瘦人”之说。

02绿豆

性味甘、平、入心、胃二经,功能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药性三字经》谓本品“通行十二经”、“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消毒"。

03黑豆

性味甘、平,入肝、肾二经,功能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本品尚有润肾燥而止盗汗,补肾虚而止遗尿之功。

04扁豆

性味甘、微温,入肺、脾二经,健脾养胃、消暑除湿,补阴而不滋腻,化湿而不燥烈,为缓和滋养之品。

05淡豆豉

由黑豆经加工发酵而成,性味辛而微苦,入肺、胃二经,有解毒除烦之功。

但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性味各异。用麻黄、紫苏叶等同制者,则药性偏温;用青蒿、桑叶同制者,则药性偏寒。

用于其他方面

01酒渣鼻

酒渣鼻初起,多因肺胃郁热所致,可用枳实三豆银翘散治之。

02小儿高热惊风

症由高热伤津、肝失濡养、热极生风所致者,用黑豆、绿豆、淡豆豉加钩藤、僵蚕、蝉蜕、竹茹。

03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属肝旺脾虚者:用黑豆、绿豆、扁豆、怀山药、莲子、乌梅、冰糖。

04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妇女更年期综合征:虚烦,自汗,低热,血压波动,脉弦或沉弦,证属肝肾阴虚,津液不足者.

可用黑豆、绿豆、淡豆豉加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乌梅、橘络、竹茹、冰糖。

如属肝阴虚较重者,用三豆汤与生脉散合方服用(黑豆、绿豆、赤小豆、太子参、麦冬、山茱萸、乌梅、冰糖)。

如属胆热痰滞,烦躁,失眠者,可用栀豉温胆汤加黑豆、绿豆、橘络、石菖蒲、远志.编辑新经络。

05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后,脾弱肝旺,饮食不为肌肤、形体消瘦,性怪喜哭。

证属肝脾失调,治宜调和肝脾,用黑豆、绿豆、扁豆、桑叶、乌梅、冰糖、竹茹、灯心草治之。

06预防流感

可用黑豆、绿豆、淡豆豉、桑叶、乌梅、金银花、连翘、冰糖。

07多发性疖疮

多发性疖疮,属风火湿热者:治宜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用黑豆、绿豆、赤小豆、桑叶、荆芥、金银花、连翘、僵蚕、牛蒡子、蝉蜕、甘草.

08药物过敏

药物过敏,或药物中毒:用黑豆、绿豆、赤小豆、防风、甘草冶之。

09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周身发痒,奇痒难耐者,用枳实三豆银翘散治之。

10预防麻疹

可用黑豆、绿豆、赤小豆、紫草、金银花、甘草。

免责声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tp/52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