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试卷结构
A型题第1—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第37—81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B型题第82—题,每小题1.5分,共36分
X型题第—题,每小题2分,共分
试卷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分钟。中药学约占13%,方剂学约占13%,共约78分。
本节笔记对照考纲内容:
6.下列临床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注意:备考笔记中有关中药及药性的相关内容,仅供学术探讨与备考复习,中药并非无毒副作用,合理运用中医处方要遵循“合理的中医学辨证”这个前提,请不要自行验药,一切要遵医嘱。
(一)人参
1、药性:
甘、微苦,平。
2、功效: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3、主治病证:
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4、常用配伍:
治营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吐逆:人参(去芦)、白术、茯苓(去皮)、甘草(炙)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常服温和脾胃,进益饮食,辟寒邪瘴雾气。(《局方》四君子汤)
治胃虚冷,中脘气满,不能传化,善饥不能食:人参末二钱,生附子末半钱,生姜一分(切碎)。上三味和匀,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鸡子一枚取清,打转,空心顿服。(《圣济总录》温胃煮散)
治肺虚久咳:人参末二两,鹿角胶(炙,研)一两。每服三钱,用薄荷、豉汤一盏,葱少许,入铫子煎一、二沸,倾入盏内,遇咳时,温呷三、五口。(《食疗本草》)
治三、二年间肺气上喘咳嗽,咯唾脓血,满面生疮,遍身黄肿:蛤蚧一对(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换水,洗去腥,酥炙黄色),杏仁(去皮尖、炒)、甘草(炙)各五两,知母、桑白皮、人参、茯苓(去皮)、贝母各二两。上八味为末,净磁合子内盛。每日用如茶点服。(《卫生宝鉴》人参蛤蚧散)
治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运: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济生方》)
治心气虚损,怔忡而自汗者:猪腰子一只,用水两碗,煮至一盏半,将腰子细切,入人参半两,当归(上去芦、下去细者,取中段)半两。并切,同煎至八分,吃腰子,以汁送下。有吃不尽腰子,同上二味药滓,焙干,为细末,山药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百一选方》)
治心气不定,五脏不足,恍惚振悸,差错谬忘,梦寐惊魇,恐怖不宁,喜怒无时,朝差暮剧,暮差朝剧,或发狂眩:远志(去苗及心),菖蒲各二两,人参、白茯苓(去皮)各三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七丸,加至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后临卧日三服。(《局方》定志丸)
治消渴引饮无度:人参、瓜蒌根各等分,生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麦冬汤送下。(《仁斋直指方》玉壶丸)
治消渴引饮:人参为末,鸡子清调服一钱,日三、四服。(《纲目》)
止血后此药补之:大人参(去芦)二两,枣五枚。每服水二盏,煎一盏。细呷之,服后熟睡一觉,诸病除根。(《十药神书》独参汤)
治吐血下血,因七情所感,酒色内伤,气血妄行,口鼻俱出,心肺脉散,血如涌泉:人参(焙)、侧柏叶(蒸焙)、荆芥穗(烧存性)各五钱。为末,用二钱,入飞罗面二钱,以新汲水调如稀糊服,少顷再啜。(《中藏经》)
治小儿惊后瞳人不正者: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再服,愈乃止。(《仁斋直指方》)
治下痢噤口:人参、莲肉各三钱。以井华水二盏,煎一盏,细细呷之,或加姜汁炒黄连三钱。(《经验良方》)
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人参汤)
治霍乱心烦躁:桂心二分(末),人参半两(去芦头)。上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分温二服。(《圣惠方》)
治虚疟发热:人参二钱二分,雄黄五钱。为末,用棕尖捣丸,梧子大。发日侵晨,井华水吞下七丸,发前再服。忌诸般热物。(《丹漠纂要》)
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饮食:人参(去芦)、干姜(炮)各等分。上为末,用生地黄汁,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下,食前服。(《局方》小地黄丸)
5、用法用量:
3~9g,另煎兑入汤剂服;野山参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6、使用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人参与黄芪的异同
共同点:补脾肺之气,同可用治脾气虚、肺气虚之证。
不同点:人参又可大补元气,生津,安神益智,扶正祛邪。常用治元气虚脱证及心气虚衰,心悸怔忡。
胸闷气短,脉虚,肾不纳气的短气虚喘,肾虚阳痿,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失眠,健忘,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邪实正虚等证;而黄芪又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退肿,常用治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浮肿尿少及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痹证,中风后遗症等。
人参、黄芪均为补气上品,人们往往不加选择地运用于气虚证。但它们的药证是有区别的,应辨别体质使用:
一亏一滥看水液。人参津亏,黄芪水泛。适合吃人参的人,一般干瘦、有皱纹、干瘪瘪的样子;而适合吃黄芪的人,一般水胖、软软的、像灌了水的皮囊。
一硬一软辨腹证。人参痞硬,黄芪大软。人参证的人腹部脂肪少,凹陷如舟,摸上去硬硬的,有抵抗感或按之疼痛;黄芪证的人,腹大膨隆,状如蛙腹,脐窝深陷,摸上去软软的。
一瘦一胖观体质。人参黄瘦,黄芪虚胖。人参证的人看上去面黄肌瘦,皮肤松薄而欠润泽;黄芪证的人看上去虚胖身重,面色萎黄,目无神采,动则气喘汗出。
人参的功效是补气、固脱、回阳、生津、益智、安神,临床上多用来治疗脾气虚弱所致的神疲食少,腹胀便溏;肺气虚弱引起的短气喘促;心气虚弱引起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及气虚欲脱、气短神疲、汗出肢冷、脉微欲绝所致的危重证候。
西洋参具有补气阴、生津液、养心益肺滋肾,清热除烦的作用,临床上多用来治疗气虚津亏伴有阴虚内热的各种证候,如肺脏虚热引起的久咳短气;肺肾虚热所致的咽干口噪、咳嗽气短、短气不足以息;心阴亏虚引起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脾胃津亏引起的口干口渴、大便微结、舌红苔少等。
两味中药的性味同中有异。以药味而言,西洋参味甘,苦味较弱,人参味甘,苦味稍浓;就药性而论,西洋参性凉,人参微温。两药味均甘,甘能益气生津。
不同之处在于,人参偏温,且味较苦,温能补阳散寒,苦能燥湿,而湿能伤阳,因此,燥湿也有助阳作用。西洋参性凉,凉能清热,甘凉相合,既能够清热养阴,又能生津止渴。人参补气,偏于助阳;西洋参补气,偏于养阴。人参补气之力胜于西洋参,而西洋参清热生津之力又高于人参。身体素质偏于虚寒的,患有气虚证时,应当选用人参,人参不仅能补气,而且还能温阳。阴虚体质的人,患有气虚证时,最好用西洋参,如果颠倒使用,则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血虚可以引起气虚,以气虚为主,或血脱引起气脱,均须补气以生血,或固气以阻止血脱,此时最好是用人参,不宜用西洋参,因为人参的补气作用强于西洋参。由气虚所致虚劳发热的患者,当用人参,取“劳则温之”之意,人参甘而微温,正合其意。
如果虚劳发热是由阴虚所引起的,则西洋参的作用胜于人参。夏季暑热伤及身体的元气,如果出现神志疲乏、短气汗出、心烦口渴、脉虚细数的症状,可以用西洋参大补元气,清热生津,非常合适。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人参,则必须配伍甘寒或酸敛生津的药物,如麦冬、五味子等,否则单用人参,一定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西洋参
1、药性:
性凉,味甘、微苦。
2、功效: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3、主治病证:
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喉干。用量3~6g。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治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
4、常用配伍:
热病伤阴,消渴,口燥喉干:配石斛、麦冬、沙参。
阴虚,血虚,体衰无力:配当归、熟地黄、白芍、赤芍。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另煎和服),0.8~2钱。
6、使用注意:
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三)党参
1、药性:
甘,平。
2、功效:
补中,益气,生津。
3、主治病证:
治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食少,口渴,久泻,脱肛。
4、常用配伍:
清肺金,补元气,开声音,助筋力:党参一斤(软甜者,切片),沙参半斤(切片),桂圆肉四两。水煎浓汁,滴水成珠,用磁器盛贮.每用一酒杯,空心滚水冲服,冲入煎药亦可。(《得配本草》上党参膏)
治泻痢与产育气虚脱肛:党参(去芦,米炒)二钱,炙耆、白术(净炒)、肉蔻霜、茯苓各一钱五分,怀山药(炒)二钱,升麻(蜜炙)六分,炙甘草七分。加生姜二片煎,或加制附子五分。(《不知医必要》参耆白术汤)
治服寒潦竣剂,以致损伤脾胃,口舌生疮;党参(焙)、黄芪(炙)各二钱,茯苓一钱,甘草(生)五分,白芍七分。白水煎,温服。(《喉科紫珍集》参耆安胃散)
治小儿口疮:党参一两,黄柏五钱。共为细末,吹撒患处。(《青海省中医验方汇编》)
抑制或杀灭麻风杆菌:党参、重楼(蚤休)、刺包头根皮(楤木根皮)各等量。将党参、重楼研成细粉;再将刺包头根皮加水适量煎煮三次,将三次煎液浓缩成一定量(能浸湿党参、重楼细粉)的药液,加蜂蜜适量.再将重楼、党参细粉倒入捣匀作丸,每丸三钱重;亦可作成膏剂。日服三次,每次一丸,开水送服。(北京中医学院《新医疗法资料汇编》)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大剂1~2两;熬膏或入丸、散。
6、使用注意:
有实邪者忌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人参与党参的异同
二者都有补气,益肺,生津的作用。人参还可以补脾气,为补脾的要药,还可以安神增智;党参还有养血的作用。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在补气上,人参和党参都可以补气,但人参可以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之危重证,而党参没有。医院的医生在开方子的时候用补气作用往往用党参而不用人参,因为二者都有补气的作用且党参价格比人参便宜。在气血均相对亏虚的时候选用党参。在气虚相对重时还是选用人参为好,补气的作用较强一些。
党参和人参有啥区别?党参、适用于气虚不足,主要是脾肺气虚所致的病证。党参与人参类似的补气作用,但效力较弱,尤其在补益元气、挽救虚脱方面远不及人参。对于补益脾肺、扶正祛邪的方剂可用党参代替。人参、常用于气虚欲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的重危证侯等等。从以上各方面来看党参系无法
完全代替人参。党参只系配角,人参系主角。
党参系桔梗科植物;人参系五加科植物。两种植物的科属不同。
性味与归经亦有差别:党参甘、平。归脾、肺经。人参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
在功效上亦有区别:党参、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人参:有大补元气的作用。
在应用上亦有差别:党参、适用于气虚不足,主要是脾肺气虚所致的病证。党参与人参类似的补气作用,但效力较弱,尤其在补益元气、挽救虚脱方面远不及人参。对于补益脾肺、扶正祛邪的方剂可用党参代替。对于虚脱证,还是使用人参为妥。人参、常用于气虚欲脱,气短神疲,脉微欲绝的重危证侯等等。
党参、主补中益气,和脾胃,除烦渴。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从以上各方面来看党参系无法完全代替人参。党参只系配角,人参系主角。浸酒亦系如此。(酒浸的作用强于水浸液。对于高血压患者慎用人参。以上只供参考)。
(四)太子参
1、药性:
味甘、微苦;性平。
2、功效:
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3、主治病证:
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4、常用配伍:
治自汗方:太子参三钱,浮小麦五钱,水煎服。
5、用法用量:
用量9~30克,水煎服。
6、使用注意:
表实邪盛者不宜用太子参。表实邪盛主要是说外感邪气,好比感冒,感受风寒邪气,邪气很重,又发高热,多指风寒表实。
高血压及肾炎、胃炎患者不宜多食。
不宜与藜芦同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人参补力较大,大补元气,滋阴生津,无刚燥之力,价钱较贵。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与人参不同科属,功效虽似人参,但药力较薄,须大剂量持续服用,才能见效。
人参、党参、太子参都可用于治疗脾肺气虚:人参补气力强,还兼有安神益智的功效;党参可气血双补;太子参兼可补脾肺之阴。西洋参主要用于肺气虚及肺阴虚证,兼有清热的功效。
两者都能补气、利水、止汗。所不同者:黄芪能脾、肺双补,白术仅补气健脾;黄芪长于补气升阳,适用于中气下陷,脱肛及脏气下垂者;白术长于健脾除湿,脾虚失运,兼见水湿内停者多用;黄芪甘温,补气之力较强,主治气虚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白术治水湿内停之证,虽亦以气虚证为主,但湿盛而正虚不明显者,亦可应用;黄芪益卫固表,止汗之力优于白术。
(五)黄芪
1、药性:
性温,味甘。
2、功效: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
3、主治病证:
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4、常用配伍:
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血淋。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5、用法用量:
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6、使用注意:
如果有气虚多汗的患者那可以用黄芪泡水饮用。但是对热性和实性体质的的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六)白术
1、药性:
味苦,甘,性温。
2、功效: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3、主治病证:
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4、常用配伍:
治虚弱枯瘦,食而不化:于术(酒浸,九蒸九晒)一斤,菟丝子(酒煮吐丝,晒干)一斤,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三钱。(《纲目拾遗》)
治脾虚胀满:白术二两,橘皮四两。为末,洒糊丸,梧子大。每食前木香汤送下三十丸。(《全生指迷方》宽中丸)
治痞,消食强胃:枳实(麸炒黄色)一两,白术二两。上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绿豆一倍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不拘时候,量所伤多少,加减服之。(《兰室秘藏》积术丸)
服食滋补,止久泄痢:上好白术十两,切片,入瓦锅内,水淹过二寸,文武火煎至一半,倾汁入器内,以渣再煎,如此三次,乃取前后汁同熬成膏,入器中一夜,倾去上面清水,收之。每服二、三匙,蜜汤调下。(《千金良方》白术膏)
治脾虚泄泻:白术一两,芍药半两(冬月不用芍药,加肉豆蔻,泄者炒)。上为末,粥丸。(《丹溪心法》白术丸)
治小儿久患泄泻,脾虚不进饮食,或食讫仍前泻下,米谷不化:白术一分(米泔浸一时,切,焙干),半夏一钱半(浸洗七次),丁香半钱(炒)。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糊丸,黍米大。每半岁儿三丸,三五岁儿五、七丸,淡生姜汤下,早晚各一。(《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温白丸)
治湿泻暑泻:白术、车前子等分,炒为末,白汤下二、三钱。(《简便单方》)
治肠风痔漏、脱肛泻血、面色萎黄,积年久不瘥:白术一斤(糯米泔浸三日,细研锉,炒焦为末),干地黄半斤(净洗,用碗盛于甑上蒸烂细研)。上相和,如硬,滴酒少许,众手丸梧桐子大,焙干。每服十五丸,空心粥饮下,加至二十丸。(《普济方》香术丸)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七枚,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耍即当散也。(《金匮要赂)枳术汤)
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半(切),大枣六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5g;或熬膏;或入丸、散。
6、使用注意:
阴虚燥渴,气滞胀闷者忌服。
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鱼。
《药品化义》:凡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吼喘壅塞,胃痛由火,痈疽多脓,黑瘦人气实作胀,皆宜忌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详见节笔记:/|化湿药:苍术、厚朴、广藿香
(七)山药
1、药性:
甘,平。
2、功效:
健脾,补肺,固肾,益精。
3、主治病证:
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4、常用配伍:
治脾胃虚弱,不思进饮食:山芋、白术各一两,人参三分。上三味,捣罗为细末,煮白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米饮下。(《圣济总录》山芋丸)
治湿热虚泄:山药、苍术等分,饭丸,米饮服。(《濒湖经验方》)
治噤口痢:干山药一半炒黄色,半生用,研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治心腹虚膨,手足厥冷,或饮过苦涩凉剂,晨朝未食先呕,或闻食即吐,不思饮食,此乃脾胃虚弱:山药一味,锉如小豆大,一半炒热,一半生用,为末,米饮调下。(《普济方))
补下焦虚冷,小便频敷,瘦损无力:薯蓣于沙盆内研细,入铫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盏,搅令匀,空心饮之,每旦一服。(《圣惠方》)
治诸风眩运,益精髓,壮脾胃:薯蓣粉,同曲米酿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参诸药浸酒煮饮。(《纲目》山药酒)
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用之)。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儒门事亲》)
治痰气喘急:山药捣烂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匀,顿热饮之。(《简便单方》)
治肿毒:山药,蓖麻子,糯米为一处,水浸研为泥,敷肿处。(《普济方》)
治项后结核,或赤肿硬痛:生山药一挺(去皮),蓖麻子二个。同研贴之。(《救急易方》)
治乳癖结块及诸痛日久,坚硬不溃:鲜山药和芎、白糖霜共捣烂涂患处。涂上后奇痒不可忍,忍之良久渐止。(《本经逢原》)
治冻疮:山药少许,于新瓦上磨为泥,涂疮口上。(《儒门事亲》)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6、使用注意:
有实邪者忌服。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铁棍山药是山药中的极品,为药食同源之物,自古以来就受到医学家的推崇,曾经是皇室的御用贡品。如今,铁棍山药进入寻常百姓家,依然备受养生学者的喜爱。
正宗的铁棍山药分为两种,沙土铁棍山药和垆土铁棍山药,沙土铁棍相较于垆土铁棍更为笔直,从食用价值价值来看,垆土铁棍山药要高于沙土铁棍山药。一般作为食疗食用,怀山药的最好,其中,垆土铁棍山药为最好。作为食疗食用,一定要选择正宗的铁棍山药,才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八)甘草
1、药性:
味甘,性平。
2、功效: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3、主治病证: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4、常用配伍:
治脏躁,癔症:甘草15g,大枣30g,浮小麦12g,水煎服。(《金匮要略》甘麦大枣汤)
5、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用量2~6克,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为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左右;用于中毒抢救,可用30~60g。凡入补益药中宜炙用,入清泻药中宜生用。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
6、使用注意:
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7、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生甘草与炙甘草虽来源相同,但由于加工方法有异,性味功效也有较大区别。生甘草味甘偏凉,长于泻火解毒;炙甘草味甘偏温,以益气补中、缓急止痛为胜。
炙甘草是用蜜炙,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而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等。炙甘草功效偏于补益,甘草功效偏于清热解毒。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