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服补药无异于自杀☆王金山 大家不会忘记吧,几年前在诸家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连续剧《杨乃武与小白菜》,说的是清朝末年浙江一带的一个民间奇案。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因为由“补药”不当而引起。葛小大身患重病,葛毕氏(外号“小白菜”)好心煎了参汤,给丈夫补补身子骨儿,谁知道参汤服下后,葛小大就一命呜呼了。于是,葛毕氏便被族人诬告,杨乃武也遭县官陷害,后双双又被昏官屈打成招…… 其实,葛毕氏是不懂医理,犯了“虚虚实实”、以补法治实证的戒律了。在今天,大不了是个“不懂装懂”、“不学无术”的批评,或“非法行医”的处罚,赔点钱,关个1—2年再放出来,不可能引起杀身之祸。 如今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于是乎,常利用进补的方法增强体质。然而,有些人却步入了“进补”的误区,不知道进补有缓补、平补、峻补等的不同补法。药物施补应遵守规定剂量。 一位感冒患者,自我购药,买了50克红参,一下煎服吃掉,半小时后全身抽搐,鼻腔流血,医院的途中死亡。 “是药三分毒”。滥补就会导致不良后果,甚至送掉性命。 人体之虚,有阳虚、阴虚、气虚、血虚、五脏虚等,如进补无的放矢,不知辨证施补,那等于“引狼入室”,自毁“玉体”。“健康不赏识补药”,“生命在于运动,只有运动才是身体健康的根本保障”。一个大男人,整天泡在女人堆里,指望喝几瓶补药或“伟哥”来“还我男子汉的威力”;整天用公款大吃大喝吃坏了肚子指望“神功元气袋”来健脾养胃;整天在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收受了巨额贿款,弄得夜夜失眠,指望“安神补脑液”、“脑白金”来“镇静”、“补脑”,试想一想,病因未除,进补的疗效又能如何呢? 河北省武安市有个小山村,不足百人,甭说服用,连听都没听过那些五花八门的保健品,可村里百岁以上的健康老人就有20人,全村男女老少很少生病。他们虽然生活在山野,劳作在田间,整天栉风沐雨,粗茶淡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但他们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春天不怕风,晴天不怕晒,雨天不怕淋,吃得香睡得甜,无忧无虑,心胸豁达,岂能不健康长寿? 当然,倡导运动并不是完全否认滋补,年老体弱、大病初愈或健康之人的“进补”,只要对症,也是未尝不可。但无论怎样进补,都要记住这点:生活要有规律,精神要愉快,心胸要宽广,淡泊名利,再加强体育锻炼,健康才会永远属于你! 最后要说的是,还得感谢后面那位仵作(古代验尸官),要不是他看出葛小大的尸骨外面为黑色内为白色(砒霜中毒骨头从里到外为黑色),且胃中有残留的人参遗物等,从而断定葛小大是死于疾病(滥补)而不是被人下毒谋杀,那么,杨乃武与小白菜可真是冤成大海了!(原载辽宁《饮食科学》杂志年7期)链接:偏寒气虚体质 梁小乐女士因医院就诊,中医师“望闻问切”后,问她平时怕冷还是怕热,梁小乐苦恼地说,她既怕冷又怕热,别人春天才犯“困”,而她是一年四季都“困”。中医师告诉她,这是一种不耐寒也不耐热的偏寒气虚体质。 这种体质的人特征是说话小声,甚至不想说话,每天都感觉疲惫、乏力,不仅怕热,容易出汗,还怕冷,吹不了空调,吹了空调就容易感冒,但一不吹又会觉得热躁等等。 中医认为,这类人群应多食竹叶、麦冬、太子参、淮山等,少吃胡椒、山楂、菠菜,尤其是西瓜、凉茶。日常生活中可用淮山药、黄豆、红枣、蜂蜜等煮水喝,如果觉得红枣太热,可用麦冬、竹叶,加点党参一起煮汤,既养阴又补气。 平时取西洋参1-2克,泡开水代茶喝,也能起到很好的扶正气、降火、生津液、除烦倦等作用;也可将党参、黄芪、当归、甘草、陈皮等中草药放在一些食物里炖汤服用,亦可达到很好的调治作用。
作者简介
王金山,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阅读行走》投稿须知投稿者,请发送电子邮件,并附百字简介及生活照一张。对于来稿,编者有修改权,如不同意修改请来稿时注明。一月内未见刊用或未收到采用通知,可另投他刊。投稿者,请加编者,以便联系或发放稿酬。读者赞赏作者的80%将由本刊付给作者(赞赏总数在9元及以下的,留作平台维护),结算时间为作品正式推出后一周之内。微刊所用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