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渡镇新凤村新产业新光景

3月19日,正是春耕备耕的好时节,趁着天气好,开阳县楠木渡镇新凤村大堰组村民刘书伦正忙着耕地。“家里四亩地快耕完了,今年还是准备全都种上‘牛腿南瓜’,好打理、成本低,还不愁销路。”刘书伦边耕地边说。

刘书伦是位“老烟农”,种过十多年烤烟。据他回忆,几年前,最鼎盛时,新凤村种了两万多亩烤烟,产烟八百万斤,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是个名副其实的“烤烟村”。

资料图楠木渡镇烤烟

然而,近年来,随着烤烟收购计划的大幅下调和越来越严格的评级标准,刘书伦觉得种烤烟赚不到钱了,就逐步放弃了这个“活路”,开始种苞谷。跟刘书伦有一样想法的村民并不在少数,于是,到现在,整个大院组只剩下一户烟农。

从烤烟改种苞谷,最大的变化是收入明显减少。刘书伦仔细算过账:种一亩烤烟能净赚两千多块,种一亩苞谷只能赚几百块。在烤烟种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刘书伦改种苞谷也是无奈之举。

为让群众增收致富,从去年开始,楠木渡镇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进“牛腿南瓜”,并提供技术支持。当年,全镇种植“牛腿南瓜”七八千亩,仅新凤村就有一千七百多亩,刘书伦就是在那时种上了“牛腿南瓜”。

资料图当地产出的“牛腿南瓜”

“去年一共种了四亩,收了三万多斤,每斤能卖三四毛钱,除去每亩地两百多的种子肥料钱,一亩能赚个两千多块。”刘书伦说,家里还用南瓜喂了两头牛和四头猪,也卖了好几万块钱,今年打算再种四亩南瓜,养一头牛和三头猪。

与刘书伦一路之隔的农田里,种的是中草药太子参,已经长到巴掌高,开出了白色的小花。这是湾子组村民白远华年前种下的,一共种了五十多亩,这几天他正忙着在地里打药施肥。

“前几年都是在外地跟别人学着种,前年带了几百斤种子回家试种了五亩,长势不错,去年扩种了30亩,卖了20多万元,净赚十多万元,今年又扩大了规模,种了五十亩。”白远华说,今年是他种太子参的第五个年头,太子参生长期为8个月,平均每亩产至斤,每三斤可晒出一斤干货,干货的市场价格每斤为30至40元,每亩纯利润在元以上,是种传统作物的好几倍。

从“要我调”到“我要调”,在经历烤烟不景气后,新凤村村民转变发展观念,开始自主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寻找新的发展机会,逐渐尝到了甜头。这些勇于探索的群众,并不在少数,据村干部估算,今年新凤村“牛腿南瓜”的种植面积至少有一千七八百亩,猕猴桃已达亩,成为特色产业,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

村民在猕猴桃基地搭设藤架

新凤村最开始种猕猴桃的是大堰组村民吴万国,返乡后花了两年时间在修文学习猕猴桃种植和管理技术,最终在年投入20多万元试种了30多亩猕猴桃,年第一年挂果就卖了9万元。吴万国趁热打铁,当年又扩种了多亩,还成立开阳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种植猕猴桃。

产业发展,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助力。去年,新凤村七户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和开阳创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利益连接机制,不仅平时可优先在猕猴桃基地打工赚钱,还能每年领取分红,每户获分红.4元。

资料图猕猴桃

“产业是群众脱贫增收的保障,以贫困户刘登全为例,他家因病致贫,通过入股合作社和在基地打工,去年一年的工资就有三万多元,前年就‘光荣脱贫’了。”吴万国说,自种猕猴桃以来,他已经累计投入三百余万元,每年光工人的工资支出就有十多万元,对于周边群众来说,这是笔不少的收入。

“今年,基地打算和全村未脱贫的21户贫困户都签订利益连接机制,通过产业发展,真正让贫困户增收脱贫,一起过上好日子。”吴万国说。

//////////

来源║贵阳日报记者/李春明

编审黄涛║审核王崇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jj/84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