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本草纲目未收录的良药

太子参,是一味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良药,但是收录中药种的我国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中,却找不到它的身影。是李时珍粗心将其遗漏了,还是李时珍没有发现它的价值?这算是中医药历史上的一桩谜案。

太子参最早的传说源自春秋时期。郑国国王5岁的儿子生病,宫中太医屡治不效。国王便张榜遍求名医。一时间,各地献宝荐医者络绎不绝,但所用皆为参类补药,却并未奏效“太子贵体稚嫩,难受峻补之药天,一位白发老者揭榜献药,对国王说:”于是,太子如法服用老者所献需渐进徐图之。吾有一药,服百日必能见效。的这种细长条状、黄白色的草根。三个月后,小太子果然恢复了健康。后来,人们便把这种有参类之性,拯挽太子之身的草药称为太子参。

自古以来,太子参一直被人们视为一种滋补良药。为什么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没有记载这味中药呢?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

李时珍为撰写《本草纲目》赶赴金陵(今南京),并住进一家客店,见店家的妻子患病痛苦不堪。李时珍一边为店家的妻子把脉,一边询问:“近来她饮食如何?”店家说:“好几天没米下锅了,她只能吃一些番薯干,我们是靠孩子挖来野菜充饥的。”李时珍走过去,拿起篮中野菜根仔细看起来,并从其中拈了一株野菜根,对店家说:“这是一种中草药,可治你妻子的病,是从哪里采来的?”店家说:“城外,紫金山上!”店家把李时珍带到紫金山朱元璋其太子的墓地,只见那里绿茵如毯,到处都是这种草药,李时珍采了一些回来给店家的妻子服用,果然很快痊愈。因为这种药草长在朱元璋其太子的墓地,所以李时珍就把它取名为“太子参”,但李时珍害怕此药被声张出去,大家都来太子墓地采挖,触犯王法,因此就没敢把“太子参”写进《本草纲目》里。

太子参以块根入药,药效与人参相似,只是药性较弱,亦有补气益血、生津、补脾胃的作用。适于小儿夏季久热不退、饮食缺乏、肺虚、咳嗽、心悸等虚弱之症以及小儿病后体弱无力、自汗、盗汗等症。中医认为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微寒,人心、脾、肺经,具有补脾润肺、益气生津的功效。暑日盛夏,太子参泡茶饮用,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消暑降温良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jj/116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