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美清新柘荣走好柘荣特色乡村振兴之

城市建设新貌吴霖/摄

柘荣之美,美在底蕴;柘荣之殷,根在乡村。

十九大以来,柘荣县以党建为引领,把乡村振兴战略融入“清新好柘荣”发展格局,建立现场推进会考核机制,率先组建柘荣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坚持资金配套走前头、试点示范工作走前头、产业培育走前头、宣传工作走前头、农村改革走前头,补短板,强弱项,推进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有机统一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积点滴之功、筑磅礴之力,走出一条集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三生三美”的乡村发展新路子。

曾经,“柘”里是山高路远、发展缓慢的闽东贫困县;如今,这边风景独好、乡村振兴的篇章越写越精彩:产业兴旺、村容村貌换新颜、群众生活蒸蒸日上、治理高效和谐、特色文化享誉四方……

这里是“中国长寿之乡”柘荣。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完成脱贫攻坚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是当下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

近年来,柘荣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真抓实干,下足绣花功夫,向贫困亮剑、向小康进发,不仅于年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行列,还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特色路,贡献了山区县乡村振兴发展的地方样本。

“柘荣样本”背后有着怎样的发展逻辑和生动实践?让我们走进柘荣,一探究竟……

丰收在望吴霖/摄

全面统筹,强化机制体制创新

“近年来,村里的变化太大了,简直是翻天覆地。”“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在柘荣英山乡半岭村,谈及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村民们的话语间难掩兴奋、自豪和感激。行走在柘荣的乡村间,说起家乡的变化,很多村民都有类似的感悟。

老百姓的称赞,正是柘荣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成效的一个反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柘荣英山乡半岭村章乃权/摄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创新工作机制体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现场看、现场比、现场学,边听边看、边思边议……1月4日,元旦假期后新年的首个工作日,柘荣县委、县政府就组织召开全县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县主要领导带领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深入英山乡石古兰村、楮坪乡洪坑村、乍洋乡前楼村等乡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现场考察、交流与比学活动。

在一次次的现场会上,县委书记郭宋玉、县长雷祖铃亲临现场观摩,并为乡村振兴发展把脉献策与指导;挂乡的县领导现场点评,即时理清总结乡村发展的亮点、问题与发展方向,激励和鞭策全县上下鼓足干劲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是柘荣年起在全市首创的工作机制。该机制每年组织开展3次现场推进会,由县领导亲自考察、点评,各乡镇、各县直单位主要领导一同现场观摩、查找不足、寻求方向、总结经验,推广典型。

柘荣县黄柏乡蒲头村田园风光美如画吴维泉/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柘荣,这样的机制还有很多。柘荣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全面统筹推进、高位谋划部署,通过完善顶层设计,搭建起了系统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的“四梁八柱”,为乡(镇)村两级工作人员“撸起袖子加油干”保驾护航——

率先在全市成立乡村振兴服务中心,重新组建一支高效、稳定、专业性强的乡村振兴专业人才队伍,为人才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分别成立“五个振兴”工作专班、柘荣县乡村产业振兴领导小组、柘荣县富硒富锌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产业发展。

通过中央、省、市专项补助和县、乡自筹及引进参与项目投资的社会资本投资和政策性银行融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7.亿元,将信贷资金的20%用于乡村振兴,从根本上解决了资金上的难题。

……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上级的政策、资金等支持下,柘荣各乡(镇)村两级干部勇于迎难而上,创新举措,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禀赋,通过项目建设、群众参与、技术帮扶等措施,奏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因地制宜,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咱这蜜柚是富含硒锌,甘甜可口,已经进入采摘期了,欢迎大家前来采摘。”秋冬时节,在柘荣县宅中乡西坪村三红蜜柚果园里,成片的蜜柚进入采摘期,村党支部书记叶明景当起了推销员。据叶明景介绍,年该果园三红蜜柚预计产量达多担,可以带动村民户均增收多元。

三红蜜柚

宅中乡位于柘荣东南部,是当地最边远的一个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曾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近年来,作为传统的农业乡镇,宅中乡立足富硒富锌土壤资源丰富的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发展绿色无污染的富硒富锌产业,培育了水稻、茶叶、黄豆、马铃薯等生态富硒富锌农产品,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产业振兴之路蹄疾步稳。

在柘荣,像宅中乡这样的嬗变正在多地生动上演。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兴产业就是兴农村。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

柘荣一方面挖掘和提升现有资源禀赋,做强太子参、茶叶两大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全面实施“一村一品一特色”发展战略,优化要素配置,探索龙头带动、村企合作新路径,助力一产带二产连三产,三产融合迈出新步伐。

太子参植物工厂

龙头引领助腾飞。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设太子参标准化示范基地,规范太子参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辐射带动全乡乃至全县太子参产业升级;以大宗茶生产为主线、名优茶生产为目标,扶持壮大茶叶龙头企业,传承发展老荒茶、高山白茶制茶技艺,打造优品名牌。

村企合作创新篇。确立“支部引领、村户联营”的基本思路,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草莓、杨梅、石榴、辣椒种植和林下竹荪等种植产业发展。

乡村产业发展要写好“因地制宜”这篇文章。柘荣发挥山区县农产品多种多样的优势,靠山吃山唱山歌,特色农产品引来八方客。

“很开心今天来富溪玩,有吃有玩,孩子在田里跑得可欢了。富溪的糯米薯软糯香甜,古镇古香古色,美食品种丰富,看我还买了20斤糯米薯回家给朋友尝尝。”年11月15日,在柘荣县富溪镇前宅村,游客游先生提着糯米薯笑道。

当天,柘荣县工信局和富溪镇党委、政府联合举办首届糯米薯开采节暨电商直播带货活动,现场参与观众达多人,线下销售糯米薯达多斤;5小时内有60多万观众参与网上直播,线上销售达余单、2余斤糯米薯。

近年来,前宅村做大做优糯米薯这一特色产业,使之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这样的特色产业在柘荣还有很多——在抓好太子参、茶叶、油茶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柘荣大力发展糯米薯、淡水养殖、蛋鸡、硒锌水稻等特色农业,着力打造多元乡村品牌,全面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林地里冒出一簇簇灵芝,树干上的竹筒里藏着一排排铁皮石斛,路旁枯木里窜出了红菇……在宅中乡赤岩村的林下经济示范区,灵芝、金蝉花、三七、黄精、铁皮石斛等中药材令人大开眼界。该村通过全方位利用森林的上、中、下层空间,使林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贫困户依靠仿种药材全部脱贫。未来,这里将成为万亩农林生态产业园的核心区。

花卉基地游人拍照打卡赵世全/摄

乍洋乡前楼村依托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注重在农业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开发集果蔬采摘、园林绿化、旅游观光、花卉及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实现一村一品,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路子。东源乡铁场村充分利用辣椒种植和辣椒酱制作优势,培育以辣椒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为主导的一二三产融合精品农业产业,致力打造铁场辣椒专业村。年,铁场村、前楼村双双入选年福建省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名单。

……

产业对路,市场成熟,乡亲才富;因地制宜,组织得力,方能就地取“财”。目前,柘荣已形成太子参、茶叶和乡村文旅三大产业蓬勃发展、各村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7万亩(太子参4.3万亩),太子参年产量近吨,太子参全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得益于牢固的产业基础,村民们的日子才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富裕。

对此,柘荣县城郊乡熊透村村民吴国全深有感触。曾经是贫困户的他年开始就到村里的茶叶基地务工,每天工资元,月收入达到3元左右,年顺利脱了贫。他开心地告诉记者:“从现在起日工资又涨了,现在到茶叶基地务工已经成为我的主业。”

在柘荣,在蓬勃发展的产业带动下,许许多多的“吴国全”们正在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柘荣乍洋乡石山村毛竹丰产林垦复吴维泉/摄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柘荣县县长雷祖铃表示,柘荣全力抓好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积极推进完善以中药材和茶叶为主导的“2+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打牢夯实产业振兴基础,增强乡村吸引力,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扭住生态,擦亮“清新柘荣”品牌

干净整洁的村庄,儿童嬉戏,村民劳作,伴随着碧水蓝天和鸟儿的歌唱,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宜居山村画卷,让人流连忘返……这是近年来,楮坪乡各村通过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的成效。

乡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是农村“筑巢引凤”的第一关。

曾几何时,农村是萧条、破败和脏乱差的代名词;而今,在乡村振兴建设的深入推进下,不少村庄焕发生机,颜值气质双双“上线”——在柘荣,这样的变化始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生活污水处理厂、改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实现9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转运系统设施全覆盖;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县个行政村均已完成改厕任务。

人居环境改善了,村容村貌也要相应提高颜值。于是,柘荣又实施村容整治提升工程:境内各村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突出富裕乡民、提升乡貌、留住乡愁、文明乡风的衡量标准,走特色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形成“一乡(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格局。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持战略定力,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等治理和修复。

柘荣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前头、做表率——在加大对村庄规划工作的指导和推进力度的同时,不遗余力发展绿色农业。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近年来,英山乡石古兰村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发展茶产业和休闲农业,建成千亩野放茶基地、百亩冬桃基地、白茶岭、百亩林下经济基地,完成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打造山水田园风光,推动富民兴村。

年12月11日,福建省农膜回收利用暨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广会在柘荣举行。传统塑料地膜需要人工回收、难以降解,容易形成“白色污染”,近年来柘荣通过建立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基地和示范基地,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为土壤穿上了“环保衣”。这种地膜不仅对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生长没有副作用,还能节省回收残膜的人工费用,提高农业效益。

下一步,柘荣将立足农业“2(太子参、茶叶)+N”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推动太子参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生态底色越擦越亮,一块块金字招牌花落“清新柘荣”:“中国十佳生态养生旅游福地”,“首批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首批十佳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年,柘荣更是登上了“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榜单”。

好生态不仅营造宜居新生活,更为老百姓致富增收开辟了新空间,带来新机遇。

游草场、逛栈道、住民宿、观星空、赏花海,古朴的民宿村舍、怡人的田园风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美味的农家菜……走进东源乡绸岭村翠竹园,竹林小道蜿蜒向前,道路两侧绿竹成荫,虫鸣鸟叫不绝于耳,宛如行进在画中。

“以前总爱去繁华的都市游玩,现在发现美景就在身边,感觉真好!”来自周宁的自驾游游客林炳铃感叹,来这里是经朋友介绍的,果然不虚此行。

近年来,东源乡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立足农业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探索和打造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了由“盆景式”向“全城式”的转变。

柘荣县城郊乡靴岭尾村吴霖/摄

东源的成功仅是柘荣的一个侧面。通过以“中国长寿之乡”为载体,柘荣整合九龙井、鸳鸯草场和东狮山、水泊岩、曲坑林场及黄柏游氏文化公园等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资源,做足生态观光游、休闲避暑游、医疗保健游、民俗文化游等绿色生态文章,让生态发挥出最佳优势。

“好生态,才能有好生活。纵观今日柘荣,生态红利触手可得,百姓收获满满获得感。”柘荣县副县长袁灿申表示,“我们将努力擦亮‘清新柘荣’这一区域招牌,让更多村民吃上‘生态饭’。”

文旅融合,提升乡村振兴品质

沿着青石板路,走进宅中乡西坪村,一股清新、干净的气息扑面而来,碧水蓝天,鸡犬相闻,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缓缓展开……近年来,西坪村着重加大对文化遗产、文化古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大力宣传祈学文化、励学励志文化,保护了乡村风貌、传承了乡村文脉、留住了乡村记忆,村庄品味进一步提升,成为知名摄影基地、研学基地、文化基地等。

柘荣县富溪镇岭后村千亩生态观光茶园信天游/摄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美丽乡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念好“文化经”,唱响“富民曲”。柘荣充分挖掘和发挥文化引领优势,不断探索“文创+”发展模式,大力推动“文化+产业+旅游”深度融合,文创产业方兴未艾。

党员们带头拿起剪具和红纸,组织村中的男女老少们跟着邀请来的乡土剪纸艺人开始学习剪纸和绘画……在柘荣城郊乡靴岭尾村,经常能看到这样有趣的一幕,目前该村拥有10余位较有名气的剪纸艺人。

“拿起锄头是农民,拾起剪刀是艺人”。年以来,以世界非遗——柘荣剪纸为载体,柘荣连续三届被文化部评选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剪纸艺术是柘荣文化的无价之宝。近年来,这块无价之宝正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这离不开当地的不断保护、挖掘:定期举办骨干培训班,选送乡土剪纸艺人到国内外考察交流、进修深造;在剪纸创作与科技手段的碰撞中,突出乡土文化、融入现代元素,开发出剪纸服饰、剪纸灯具、剪纸陶瓷等多个富有时代气息的衍生品。

柘荣剪纸文化吴霖/摄

在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柘荣剪纸还与高校联姻、与文化龙头企业合作,吸纳剪纸企业入驻,不但进一步扩大柘荣剪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促进特色文化品牌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还为实现剪纸产业规模化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让村民尝到文化产业的“甜头”。

靴岭尾村设立剪纸文化产业基地,深化剪纸非遗传承,由村内文创企业承办剪纸采风创作、中小学传承剪纸非遗文化现场体验、定期举办剪纸等非遗技艺展演等“文旅融合”项目。农旅、文旅融合产生的效益,由集体经济组织、各相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三家分成。

东源乡引进福建幽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元在绸岭村建立柘荣剪纸文创主题民宿园,连片流转14栋旧民房开发剪纸主题特色民宿,为游客提供一个既有“乡愁记忆”,又富有乡村文化氛围的特色休闲度假胜地,如今该项目已经进入设计阶段。

此外,入驻柘荣剪纸之窗的10多家剪纸企业注册资金达0多万元,月生产剪纸5万多张,每年销售产品3万多件,实现销售收入多万元,全面打开柘荣剪纸的新市场与新局面,逐步提升剪纸产业发展水平。

不仅仅是剪纸,近年来,更多的文旅资源正在被激活,成为柘荣吸引八方游客的“香饽饽”——

柘荣黄柏乡游氏仙姑祈福文化节盛况吴维泉/摄

黄柏乡充分利用游氏仙姑信俗文化和历史名人游朴文化资源,举办“两岸游氏仙姑祈福文化节”系列活动等,推动两岸民间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年12月,中华游氏文化园揭牌,成为宁德第三家“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

闽东革命老区楮坪乡投入大量资金保护西竹岔战役遗址、楮坪会战遗址纪念馆等,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提升红色文化内涵,打造集红色教育、农业采摘、旅游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红色旅游主题小镇,助力脱贫攻坚、引领乡村振兴。

作为明代慈善名人郑宗远故里,楮坪乡仙岭村是宁德市首个“慈善文化教育基地”,是“宁德市慈善扶贫第一村”。通过举办慈善文化节,该村大力弘扬中华“善”文化,营造浓厚的慈善文化氛围,有效地促进慈善文化的传播,全面带动慈善文化建设。

楮坪乡还有曾经鲜为人知的土楼。这两年,位于该乡洪坑村的土楼资源得到开发,被打造成具有陕北风情的土楼景观,周边种上桃树并配套秋千、跷跷板等游乐设施。如今,每到花开时节,洪坑村常常游客爆满。

枯荣县宅中乡后垅生态茶园

宅中乡将硒锌茶文化与孝德文化相结合,发动全民广泛参与,大力开展“孝德文化村”创建活动,依托孝德典故宣教、模范事迹宣传、孝德讲堂学习、文明结对等方式,并连续举办多届孝德文化节,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打造了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城郊乡创新举措,大力开展创业文化建设,在城郊乡际头村大学生创业园举办四届柘荣际头大学生创业园文化节,助力大学生创业产品展销,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踏访。

……

缤纷多彩的文化赋予乡村更多的内涵、更高的品质。冬日暖阳中,行走在柘荣大地,仿佛走进了一幅融山水、历史、人文于一体的画卷,如画乡村里,游客和村民的欢声笑语交织回响,令人心旷神怡。

强化治理,提升乡村振兴效能

美好家园需要共同守护。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现民富村强,需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具体怎么做?柘荣通过创新村财管理制度、创新基层民主制度、创新“五微工作模式”、创新多元化解体系,构筑乡村治理新格局——

在全省首创“一年一审一结”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被省里推荐参选全国村级财务管理典型案例,被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以正刊形式发表,并供全国各地参考学习。

柘荣县楮坪乡西竹岔战斗纪念馆吴霖/摄

新建成36个“党建院落”“红色驿站”,通过制定党员公约、村规民约和家风家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乡镇党校、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党建院落等场所,采取集中学习、网上培训、夜间大讲堂等形式,实现村干部轮训,增强党组织和党员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的能力。

在城关派出所创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gx/79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