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时为小寒(slightcold),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中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小寒三候中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小寒正值“三九天”前后,它的到来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中医认为小寒节气的养生重点在于滋补肝肾,而今年冬季气温偏高、雨雪少气候干燥,所以还要特别重视润肺。在此时天寒地冻,保暖也十分重要,防止出现感冒、心脑血管意外等疾病,所以,小寒养生要点归纳为:滋补、调温两个重点。小寒起居养生除了早卧晚起,夜间少出门活动外,小寒时节还要注意“防五寒”:一防鼻寒。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顺便揉搓鼻翼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鼻塞、打喷嚏等过敏性鼻炎症状,亦有助防感冒。二防颈寒。戴围巾穿立领衣。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戴围巾穿立领衣不但能给脖子保暖,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三防肺寒。喝热粥散寒。流鼻涕、咳嗽、头痛??风寒感冒是老人冬日常见的病。症状轻者,可选用清代《惠直堂经验方》神仙粥:“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简单易行,疗效不错。症状重者,还得看医生。四防腰寒。双手搓热暖肾阳。腰部为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具体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推骨(长强穴)。每次50~遍,早晚各一次。五防脚寒。勤泡脚有助于睡眠。脚底是各经络起止汇聚处,泡脚有舒经活络,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此外注意,夜间不要憋尿。长时间憋尿,会使有毒物质积存而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小寒饮食养生饮食上,自古就有“三九补一冬”的说法,小寒是进补的最好时机。但要注意以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进补通常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的放失,不可乱补。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应该多吃大枣、排骨汤等补气的食物,也可用瘦肉、白参适量加水炖汁,或用生黄芪炖母鸡。在药补上,可以喝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四种中药配制的“四君子汤”。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血虚者,最适合吃“好”的,如羊肉、鸡鸭肉、猪手等等,猪手、板栗就是不错的“补血菜”。另外推荐一道药膳“当归羊肉汤”,将羊肉0克加当归克煲汤。补阴针对阴虚体质: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在饮食上可以多吃滋阴的食物,如百合、枸杞、狗肾等。食补可用蜂蜜炖梨、西洋参泡茶(适用于气阴两虚者)、老鸭汤等。药补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乌鸡白凤丸等。补阳针对阳虚体质:怕冷、手脚凉、喜热饮、动则心慌气短,容易出汗、夜间多尿、意志消沉等,应多吃海产品、动物骨髓,可用羊肉、木耳、胡萝卜煲汤。在用药方面,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金匮肾气丸、参鹿补膏、鹿茸片等。食补方面,太子参不错,可用0克羊肉加入50克太子参煲汤。小寒还适宜吃山楂。食欲好了,难免会加重胃肠负担,此时不妨多吃些山楂。中医认为,山楂味酸甘、性微温,具有消积化滞、开胃消食、收敛止泻、止呕止痛、活血化淤、驱虫解毒的功效。但需注意的是:孕妇不宜吃山楂,因山楂可活血、破气,有刺激子宫收缩的作用,可能会诱发流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以及胃酸过多者,应慎吃山楂。山楂对人参等补益性中药有抵消作用,因此,凡进补者,不应吃山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