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春秋时期,郑国国王的儿子体质娇弱,时不时生病,宫中太医屡治不效。一天,一位老者前来献药。他对国王说,王子贵体稚嫩,难受峻补之药,需渐进徐图,服我一药,百日必能见效。
王子如法服用,三个月后日见强壮。这时,老者悄悄隐退,而众皆不知为何药。有人提议,药有参类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参吧。
于是,“太子参”的美名就由此传开了。
太子参的主要作用,益气健脾,生津润肺;适应病症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
由于功似人参而力薄,为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太子参多用于邪未去尽,或病后体虚,而见气虚不足、津少口渴等。
《陕西中草药》记载太子参的作用:补气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后体虚,肺虚咳嗽,脾虚腹泻,小儿虚汗,心悸,口干,不思饮食。
太子参多与其余中药同用,煎汤、浸酒;还被作为药膳的原料,制糕、作馅、做羹、煮粥、泡茶,还用来制膏。
稚儿灵有膏方与冲剂两种制型,其配方即以太子参与山药、党参、南沙参、生地黄、制首乌、白术、当归、仙鹤草、大枣等同用,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脾虚厌食,面黄体弱,大便稀薄,夜寐不安,睡后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