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767.html
有约君说
近日,岭南不少地方迎来了
暴雨+暴晒轮番上阵的天气。
刚刚还是烈日当头、汗流浃背,
转眼间龙舟水就凶猛袭来,
让人措手不及。
又湿又热的五六月天,
用上了各种消暑方,
还是全身无力昏沉沉?
祛湿汤喝了一碗又一碗,
还是口苦口干、满脸油光?
今夏如何祛暑热、暑湿?
有约君教你少走弯路——
“暑”有不同类型
这种消暑“神器”不可乱喝
首先来说说“暑”。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暑为夏季的主气,而中暑可分“阳暑”“阴暑”,预防与治疗都要分清。
平时我们最常见的是“阳暑”——如果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体弱者更容易中招,主要症状是头晕、头痛、乏力、口渴、大汗、面色发红、体温升高等。
预防“阳暑”,要避免长期待在暴晒高温环境,劳作、游玩一段时间后,就要到通风阴凉处纳凉,并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或用凉水洗脸以降温。
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温开水或淡盐水、补液盐,尽量少喝冰水。但切忌大量出汗后猛地大量饮水,会导致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脑水肿昏迷,应少量多次地喝。
随时警惕身体状况,若出现头晕、头痛、发热乏力的前兆症状,则要及时离开高温环境,做好防暑降温补水的措施,医院救治。
(图/视觉中国)
“阴暑”也比较常见,常表现为是发热恶寒、吐泻、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没食欲、大便稀、舌苔腻,贪凉喜冷饮的人更容易罹患。
预防“阴暑”,要避免“热身”冲“冷水凉”,不要整日待在空调房内,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要特别提醒的是,治疗“阴暑”,可使用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治疗。中暑后如果不分“阴暑”“阳暑”,一味喝上一瓶藿香正气水,那对于“阳暑”者可谓“火上浇油”。
此外,夏天高温酷热,人们也易产生心绪不宁、烦躁不安、思维紊乱等“情绪中暑”症状,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的危害甚大。尤其是老年体弱者,情绪“发火”可造成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甚至引发心肌缺血、猝死等。
喝了祛湿汤没用?
先要搞清这些误区!
“湿气”可说是广东人的高频词。
从外部环境看,岭南四季不分明,雨水多,地表含水份高,加之气候炎热,湿受热蒸,因此长年空气湿度偏大。
从人体内部环境看,现代人夏天多用空调,不出汗,会导致皮肤毛孔开闭功能失常,“湿”无法排出体外,会引起体内气血循环不畅,肺气不宣、脾气受遏,损伤脾胃的运化水湿功能。
另外,饮食习惯吃冷饮凉也会导致水湿代谢受到阻滞,食物过于油腻,摄入的能量远远多于身体所需,也易聚湿生痰,引发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问题。
精神因素也是“内湿”的源头。“思虑伤脾”“肝木克脾土”,易出现脾虚征象。脾主水湿代谢,脾虚就会导致水湿就无法被正常运化和代谢,留在身体里变成湿气。
湿气重会引发很多身体不适的症状。如果一段时间疲劳困顿身体沉重,关节疼痛、如厕不如意;又或者口干口苦口臭、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头皮油腻脱发、脸上长斑起痘满脸油光,多半都是湿气聚集了。
为什么有些人一直“祛湿”也没效果?
这是因为,不少人确实没有掌握祛湿的正确方法,没有理清这些误区——
①祛湿忽略健脾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既能运化水谷又能运化水湿。而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湿就不易产生。因此祛湿不能忘记健脾。
②用错常见祛湿食材
很多人都知道赤小豆和薏米能祛湿,但也有不少人没有选对、用对。
比如赤小豆红豆傻傻分不清。真正有祛湿消肿作用的,不是红豆,而是赤小豆。只有用对了赤小豆,才能起到健脾祛湿的效果。
从外表看,红豆比较圆,种脐不突起;赤小豆呈细长形,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偏向一端。
薏米则属于淡渗利湿药,但性偏凉,对于脾虚特别是脾胃虚寒的人,如果光用生薏米就会损伤脾胃,而脾是负责运化水湿的,脾伤了,湿气更加排不出,越祛湿反而身体越湿。
煮之前可以将生薏米用小火炒到金黄色,把寒性减去,就能避免对脾胃的损伤。如果觉得麻烦,可以直接买炒薏米。
③湿气侵体有不同
祛湿,还要学会辨别不同的性质以及各种常用的祛湿法。寒湿、湿热、暑湿、风湿所用祛湿食材有不同偏重,最好先找中医师辨识一下体质和湿气的类型。
这些“湿”的常用食药材:
寒湿:干姜、陈皮、砂仁、草果、艾草、花椒
湿热:赤小豆、薏苡仁、水芹、玉米、鸡骨草
暑湿:白扁豆、冬瓜、荷叶、西瓜翠衣
风湿:五指毛桃、巴戟天、北木瓜、白芷、桑枝
(图/视觉中国)
要通过饮食祛湿,
首先要辨别湿证的类型,
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在岭南地区,
湿重者多见两类,
一是寒湿,二是湿热:
寒湿
——这类人平素多喜欢吃凉食,如喝冰饮,吃雪糕等。
表现:舌质淡,舌苔白;怕冷,吃凉食,受凉后容易腹胀、拉肚子;胃口不好,口淡,不想喝水;容易疲倦,严重的可出现浮肿,如手脚肿、眼泡肿。
适宜食材:煲汤、炒菜时,适宜加入温性的姜片、花椒、陈皮、砂仁,能起到苦温燥湿的作用。寒湿者往往还存在脾胃虚寒,可适当加一些健脾的药材,如茯苓、淮山、党参。常见的祛寒湿汤,包括太子参茯苓陈皮排骨汤、扁豆茯苓煲骨汤等。
调理方:生姜20克、党参10克、砂仁6克、陈皮5克,一起熬煮。
不宜:对寒湿者来说,鸡骨草、火炭母、土茯苓偏寒凉,会加重脾胃虚寒。脾虚,则水湿运化更不顺畅,加重湿邪内生。
热湿
——这类人平素多喜欢吃煎炸、烧烤等食品。
表现:口苦、口干,舌苔厚、黄,困倦乏力,老觉得睡不醒,咽部分泌物较多,大便不通畅、黏腻,精神烦躁。
湿热,还可以细分为三类:湿重于热,有一点口干,口苦不严重,舌苔腻而不黄;湿热并重,口干、口苦严重些,舌苔黄厚腻;热重于湿,特别口干,舌质红,苔黄而干,大便干结。
适宜食材:如果湿重于热,内热不严重,可用偏凉性的土茯苓、薏仁等煲汤,湿热并重甚或热重于湿的,可用偏寒性的绵茵陈、蒲公英、鸡骨草等。常见的祛湿热汤,包括土茯苓粉葛冬瓜猪骨汤、薏仁白扁豆鸡脚汤、木棉花莲蓬薏米汤、绵茵陈鲫鱼汤等。清湿热的药材多偏凉,有时候人体未必能接受,可以适当加点陈皮。
调理方:蒲公英、绵茵陈、火炭母和紫苏叶各30克,一起熬煮。
此外,如果辨不清寒热,宜用性味比较平和的祛湿药材煲汤、煮粥,如芡实、白茯苓、扁豆、淮山。
调理方:茯苓、淮山、莲子和芡实各20克左右,一起熬煮。
夏季也别忘“扶阳”
灸疗外治助养生
为什么夏天火辣辣,养生却还讲究“扶阳”?
夏天确实是大自然的阳气最盛,人体也是阳气外发而活跃于机体表面,因此也正是最需要固护阳气之时。
空调、冷饮、晚睡、贪凉都是损害阳气的做法,夏季的饮食应着重健脾利湿、行气化痰,夏季多摄取豆类、瓜类这类健脾祛湿的菜肴,摄取一些姜、葱、蒜也有扶阳的作用。
除日常生活保养外,不妨试试艾灸。艾灸的纯阳温热作用可温通人体经络,补充人体阳气,使气血畅通。取背俞穴,每次艾灸30分钟,可以培补阳气,调五脏气血、通经活络;选择肺腧、风门、身柱、足三里等,进行灸治,还可以预防“空调病”的发生。
整合自广州日报、健康有约
编辑/李津
图/视觉中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