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临床必须牢记的六大方独家导图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m.39.net/pf/a_4402684.html

中医临床十大名方!(最常用+最实用)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

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

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中医临床十大名方!(最常用+最实用)中医临床十大名方!(最常用+最实用)

小柴胡汤

临床应用: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中医临床十大名方!(最常用+最实用)

大承气汤

临床应用:1.本方主治辨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注意事项: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中医临床十大名方!(最常用+最实用)五苓散临床运用: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便溏,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中医临床十大名方!(最常用+最实用)逍遥散临床应用:

1.本方常用于辨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或熟地,名为黑逍遥散。

中医临床十大名方!(最常用+最实用)

血府逐瘀汤中医临床验方分享

一、苍龙散治疗阳痿

中医治疗阳萎,一般有如下数法:①肾虚者补肾,多以五子衍宗丸加减,药用菟丝子、韭菜子、五味子、巴戟天、熟地、山萸、淫羊藿、鹿角胶等;②湿热下注者,多以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黄柏、苍术、川牛膝、生薏米、茯苓、泽泻、车前子、柴胡;③因忧愁思虑、情志不畅而属肝气不舒者用疏肝理气、调和肝脾的办法,多用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香附、薄荷、白术、茯苓、当归等。如因忧愁思虑,日久天长,暗耗营血,以致肝等因奉此蒌不足养筋所致者,可用养血舒筋法,多以抗痿灵加减,药如当归、白芍、蜈蚣、甘草、金蝎、地龙、女贞子等。④如因惊恐所致者,治当宁神镇静,药用酸枣仁、远志、石菖蒲、龙骨、牡蛎、甘草、小麦、大枣等。

一般讲,临床上按上述治法能够辩证处理,也就可应付自如了。可是,也有不属于上述类型者,如寒湿下注,临床亦每能见到。我用自拟苍龙散治疗,效如桴鼓。

[方药]苍龙散:苍术30克、地龙15克、川芎15克、细辛5克、炒薏米30克、川牛膝10克、露蜂房10克、麻黄3克。

[适应证]阳萎多无明显诱因,偶有久卧湿地或居室潮湿寒冷所致者。症见:阴囊冷湿,舌淡苔白厚腻,脉沉迟。

[体会]寒湿下注,宗筋弛纵,阳萎乃发。本方重用苍术,辛燥健脾除寒燥湿。现代药理认为本品含大量维生素A、B,有营养神经作用。地龙活血,此处取其善于屈伸,是中医取类比象之意。现代药理证明,本品能兴奋子宫、肠管,是否能兴奋性神经,尚有待研究证明。此二味同为君药,方因此而命名。另佐以薏米去湿、川芎活血、川牛膝补肾且引药下行、细辛通络舒筋,露蜂房乃经验用药。取用麻黄,是按山东著名中医刘惠民经验,可能是取麻黄兴奋脊髓的原理,诸药相配,祛寒湿、通血脉,从而起到治萎的作用。

二、重剂量地附汤治疗痹证

地附汤是由附子、生地组成,对各型类风湿关节炎,适当加减或单用本方均可获得良好效果。

[方药]地附汤:生地克、炮附子30克(切碎)。儿童不宜。

先将炮附子浸泡2-3小时后,用文火煎煮两小时,再将生地加入同煎2小时,去渣,取汁毫升,早晚各服1次,每次毫升,温服。

[适应证]本方用于风湿热痹,如类风湿证或风湿性关节炎。症见肘、腕、指关节疼痛,关节红肿,夜间尤甚,肢节强直,难以屈伸,甚者进食、洗脸不能自理,行走困难,疼痛剧烈。脉弦涩或数,苔黄或暗无苔。

[体会]一般4-5剂后,病情好转,有明显的效果;20剂后病愈,寒气偏盛者关半生地用量。本方消除关节疼痛快,恢复功能明显,尤其对于下降血沉的作用显著。

三、“千口一杯饮”治疗阳痿

(王耀武)“千口一杯饮”治疗阳痿-晁恩祥

学医之初,曾随方鸣谦老师实习。一资凶方老为一阳痿患者诊病,四诊之后,前因开一方,嘱其配成丸药服用。患者服丸药治疗月余后,来院告之,病情大有好转,效果显著。故将该录存。年毕业后,亦常有阳痿患者来院求诊,便多用方老治疗阳痿之方化载,治疗数十例,均获满意效果。

年参加全国中医研究班,跟随名老中医王广鼎老师于门诊学习。一日,见王老为一阳痿患者处方,观其药味与方鸣谦老师所用治疗阳痿之近似,前因向王老询问该方的来龙去脉。王老言:此方名为“千口一杯饮”,系配成药酒,服时一杯药酒做千百口饮之,并意守丹田,缓缓使药下行,有道家方术之意。并言此方治疗阳痿效果甚好,有补肾、健脾、培补元气、填补精髓之效用,又取其缓缓饮之,并意守丹田,使药达病所。

近几年来,在翻阅资料时,偶见《验方新编》中载有“千口一杯饮”方,言“此方专治阳痿不举,一杯作二三百口缓缓饮之,能生精、养血、益气、安神”,并言“其功不能尽述”。方中有“高丽参(好党参亦可)熟地、枸杞子、沙苑子、蒺藜、淫羊藿、母丁香、远志(去心)沉香、荔枝肉等,上药浸入好烧酒1千克,三日后蒸三炷香久,取起浸冷水中,拔出火气,过三十一饮之。”方老所用之方,又增加桑螵蛸、芡实米、炒山药,并以蜂蜜为丸服之。王老则以原方配成酒剂服之。

从药味中可以看出该方有补脾肾、益气血、生精助阳效用,但并非辛热壮阳大补之品,诸如常为人们应用治疗阳痿的海马、鹿茸、鹿鞭、海狗肾……等药,该方并未选取,而是以平和草木之品为主,该方虽有益阳生精之药,但大都是补肾、益气以养心、生精、助阳,并非以骤补之法以求图得一时壮阳为快,而是根于补脾、益肾,其效果同样显著而且并无伤正气、耗损真阴之弊,观其效果也较持久、巩固。若兼有相火偏旺则复加知母、黄柏。我还曾用汤剂,服,只是沉香取面冲服,而后用丸药治之。“千口一杯饮”治疗阳痿的确效果好,同道不妨一试。

四、肥胖型闭经

肥胖型闭经一般以中青年患者多见。先是月经期延后量少,渐至闭经,体重随之增加,并有症状出现,推其病因,多由心意不遂,情志抑郁。中医责之脾虚运失职,湿聚脂凝,脉络受阻,营不宣通,血活空虚,体胖经闭遂至。

1、脾肾阳虚,痰湿阻络

[临床表现]体胖经闭,头眩神疲嗜睡,纳呆便溏,胸闷痰多,面色恍白,肢酸肢楚,尿少,周身肌肉发胀,脉濡,舌淡蔃腻。

[治法]化湿导痰,温脾通络。

[方药]涤痰汤加减

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茯苓15克,山楂肉10克,神曲10克,莪术10克,白术,制香附15克,制南星10克,石菖蒲10克,桂枝10克,鸡血藤15克。

[加减]脾胃虚弱,加党参10克,山药15克,有贫血象加当归15克、川芎6克;腰困加川断10克、菟丝子20克;便溏加补骨脂10克、炒扁豆10克。

2、肝郁气结,痰湿阻络

[临床表现]体胖经闭,头痛、心烦、易怒、口干,便结,纳呆,胸闷气短,尿少,肢体肿胀,脉沉细弦,舌红苔薄。

[治法]疏肝理气,养血调经。

[方药]凉血通经汤

丹皮10克,赤芍15克,生地20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牛膝10克,泽兰叶15克,当归20克,血丹参20克,益母草30克。

[加减]大便干加大黄15克,肢体肿胀加茯苓5克,泽泻10克。

[体会]妇人,多痰多湿,痰湿阻滞经络,气血不畅,冲任不利,经血不得下行而经闭。脂膏积聚,痰湿不化,故形体肥胖。方中半夏、南星、茯苓化痰燥湿,陈皮、香附行气解郁,桂枝、鸡血藤、莪术温经脉,舒筋络,活血通经。菖蒲开心窍。白术、山楂肉、神曲健脾开胃。肝郁气结型,一般脾胃素盛,体质尚实,由于情志不畅,心气郁结,肝失条达脾土受晦,痰火交结,阴精被劫,脉络空虚而致经闭。方取丹皮、生地、赤芍清肝心热凉血,当归养血,柴胡、郁金疏肝解郁,牛膝、泽兰叶、益母草活血通经。肥胖型经闭患者,体丰湿盛,脾肾阳虚,多属本虚标实,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经用止方化痰湿、活血通经治标,经行后健脾益肾养冲任,用参苓白术散、金匮肾气丸之类固本,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五、补通消水汤治疗慢性肾炎

补通消水汤是笔者攀年治疗慢性肾炎的经验方。本方是针对肾阳虚,肾不化气行水,肾气虚又易血滞成瘀的观点,立法组方的。采用补肾、益气、活血通补并用法,经临床随证加减治疗,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组成]补通消水汤。生黄芪30克、覆盆子15克、菟丝子15克、淫羊藿30克、枸杞子15克、生蒲黄(另包)12克、五灵脂10克、生地15克、粉丹皮12克,赤芍21克、葶苈子15克、萹蓄30克、竹叶6克、芦根20克。日服1剂,早晚水煎温服。

[功效]益气补肾,活血利湿。

[适应证]周身浮肿,尿量少,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质淡,舌质胖大,舌有瘀斑,脉象虚弱。

[加减]神疲乏力,重用黄芪60克,腹以上无水肿者,去葶苈子;出现尿液混浊者加益母草30克、炒黄柏20克。

[注意事项]忌食鸡蛋,浮肿、尿少应限制钠盐,避免劳累。浮肿消退,尿湿一增多,可进低盐。

[体会]凡水肿者,多是肺、脾、肾三脏为病。慢性肾炎,尤以脾肾阳虚为主要病机,在脾肾阳虚二者中,以肾不化气行水为基本原因。因此,补肾阳之气,是治疗的关键。肾气虚又易血滞成瘀,补肾阳之剂合失笑散活血化瘀,补通联用,以气行则血行,血利水消为目的。大多数患者出现瘀血症状,应用活血化瘀和益气清热解毒治则联用,实践证明能提高疗效。临床所见亦有浮肿消退、症状缓解,但尿蛋白长期不正常者,仍需继续坚持服药。治疗时结合化验及其他检查手段,全面观察,不能以症状消失为治愈标准。生活起居要规律,避免劳倦伤肾。饮食不可过咸,宜多食苦味,苦可坚肾燥湿,有助于水湿之化。

六、糖尿病的治疗

糖尿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病范畴,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尿糖增高为主要特征。其病因或因恣食肥甘厚味,或因五志过劳,或因房室不节,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临床表现]口渴多僇,消谷善饥。

[治法]滋补肺肾,清热生津。

[方药]太子参15克、沙参10克、天花粉15克、石斛12克、生地15克、石膏30克、知母12克、黄精12克、狗脊12克、葛根15克、菟丝子12克、猪胰子1付。

[体会]糖尿病临床虽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实际上是一个病3个证型。治疗总以润肺燥、消胃热、滋肾阴为大法。程钟龄指出:“治上消者,宜润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润其肺”可谓要言不繁,经验心得之谈。本人即遵此法,组成上方,验之临床,多有效验。方中所配猪胰子,所谓以胰治胰也,临证时,亦不可忽略不同。

七、泄泻验方

笔者在随师临床中收集了部分先辈的特效验方,经临床多年验证,得心应手,屡用屡效者介绍于同道。

1、脾肾阳虚泄泻

[主证]久泻不已,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腹部畏寒,或有食后即泻,舌淡苔白、脉宙细。

[治法]温肾健脾,涩肠止泻。

[方药]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味

补骨脂9克,吴茱萸9克,肉豆蔻9克,五味子9克,党参9克,白术6克,炮姜6克,附子9克(先煎)罂粟壳9克。水煎分两次空心凉服。

[体会]此类泄泻,取效容易,根治难,凡五更泄泻投四神丸皆效,停药后而复发难痊愈。用吾师张子琳先生的方法治之则可愈而不复发。①用汤剂不用丸剂。汤者荡也,量大效宏。②应用反佐法凉服,药可直达下焦,不易虚火上炎。③服药时间最好在冬季,即用热远热之意。脾肾阳虚自然冬季较重,冬天能治愈,其他季节就难以复发。一般3-5剂能止泻,10-20剂可痊愈,可根据病情连用2-3个冬天即可根治。

2、肝郁化火,脾胃失和的泄泻

[主症]腹痛腹泻,痛一阵泻一阵,时轻时重,时发时愈,情绪激动则痛泻加重,胸胁胀满,心烦嗳气,肛门热,烧心泛酸,舌红少苔,脉弦。

[治法]泻肝和胃

[方药]戊己丸合痛泻要方加味

黄连9克、吴萸3克、白术9克、防风9克、陈皮9克、赤白芍各15克、煅瓦楞30克。

[体会]本方是吾师印会河教授治疗肝郁腹痛泄泻的一张验方。治疗此类病症一般先选用痛泻要方,但对肝经郁火吐酸痛泻者,必精细辩证,年随师临地,一老妪痛泻吞酸20余载,常因情绪激动便泻不能自控而污染衣被,北京名医诸家,多用逍遥、痛泻要方治之,似有好转但未能根治。经用上方3剂效,7剂后痛泻止、吞酸愈,经3个月追访未得发,20多年沉疴痼疾7剂而愈。

八、胆结石

胆结石属中医“胁痛”范围,多由于气滞血瘀、湿热内蕴、阻滞肝胆而成。

[临床表现]右胁疼痛及胃脘胀满为主,胁痛多为胀痛或绞痛或阵发性窜痛,并有口苦咽干,头晕少食的少阳证,舌尖发赤苔白或微黄,脉弦紧或弦细。

[治法]疏肝利胆,利气止痛。

[方药]金钱草30克、虚杖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赤芍10克、鸡内金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证见口苦口干、纳呆、头晕、恶心、呕吐、尿黄如茶、大便秘结、舌红苔典腻或厚、脉弦数者,加茵陈30克、栀子15克、大黄10克。如症状出现胁痛或持续性腹痛,腹胀满,口苦咽干,头晕,不思饮食,寒热往来,黄疸,尿黄浊,大便干,舌红或绛,苔黄燥,脉弦滑数,加龙胆草9克,生大黄9克(后下)、板蓝根20克、银花5克。

中医临床句!你知道哪些?

在中医古籍中,常有些格言发人深省。小编特整理句格言,有言诊断,有言治法,语句对仗,朗朗上口,谈医理面广而发人深省,推荐给读者们,以期读者有所获益。

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9.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10.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1.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2.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3.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4.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5.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7.亢则害,承乃制。

18.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19.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0.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1.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2.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元。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

52.内热曰烦,外热曰燥。

53.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54.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55.火动风生热,筋挛脉急,风煽火炽,而炽乱神迷,外窜经脉则成痉。

56.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57.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58.火郁发之,木郁达之,金郁泄之,土郁夺之,水郁折之。

59.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60.膏粱之变,足生大丁。

6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62.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63.阳虚恶寒,阴虚恶热。

64.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5.胃本不呕,胆木克之则呕。

6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67.形寒饮冷伤肺。

68.木叩金鸣,土中泻木。

69.耳聋宣肺。

70.胃喜清凉,脾喜温。

71.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72.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73.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74.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75.少阳属肾,肾上连肺。

76.淋属肝胆,泻属脾胃。

77.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7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9.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80.足太阴痰厥头疼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81.内不坚则善病风。

82.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83.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84.脉络空虚,贼邪不泄。

85.脑为元神之府,心为藏神之脏。

8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7.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88.发热恶寒者发于阳。

89.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90.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9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9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9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9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95.牙痛长,腿痛短。

9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9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9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四季脾旺不受邪。

.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气证饮水,血证不饮水。

.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阳、峻补其阴。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阳化气,阴成形。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本订阅号免责声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分享好文精选、精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敬请原作者联系给予删除!特别提醒:如文章所涉及的各类食疗及验方其真实性、可靠性有待大家斟酌,仅供参考,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你若喜欢,记得点个在看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cd/66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