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春秋时期,郑国国王有个五岁的儿子,天资聪慧,能辨忠识奸,深得国王宠爱。但这位王子体质娇弱,经常生病,宫中太医想尽办法,屡治不效。无奈之下,国王张榜遍求补益之药,并悬以重赏。一时间,各地献宝荐医者络绎不绝,但所用皆为参类补药,并未奏效。一天,一位白发老者揭榜献药,声称非为悬赏,而实为王子贵体、国家大计着想。国王对老者说:“尔诚心可鉴,然若药不灵验,亦有欺上之罪。”
老者呵呵笑道:“王子贵体稚嫩,难受峻补之药,需渐进徐图之。吾有一药,服百日必能见效。”于是,王子如法服用老者所献的这种细长条状、黄白色的草根。三个月后,果见形体健康,病恙不染。此时,国王始信老者所言,大喜之余,晋封王子为太子,又急寻老者以封赏,但老者已仙踪难觅。
国王问臣子老者所献之药何名,众皆摇头不知。近臣谏日:药有参类之性,却无参之燥热,药效平和温稳,适于婴幼长服。令太子食欲增进,体态健康,就叫太子参吧。于是,“太子参”的美名就由此传开了。
传说无论是否可信,但我们可以通过传说得知,太子参药性温和,适合小儿服用,太子食用太子参后“食欲增进,体态康健“、“病恙不染”,用现在的话说,太子食欲不佳造成营养不良,羸弱多病,食用太子参后,胃口好了,身体才好转起来。而且大家肯定也注意到了,这个故事中提及到要“服百日必能见效”用现代话说便是慢慢补才会有效,按疗程服用,让疗效凸显。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太子参开胃的功效,在民间早有流传。
太子参的功效
功效主治:补益脾肺,益气生津。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怔忡,水肿,消渴,精神疲乏。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食少体倦,口渴舌干;肺虚燥咳,咽干痰粘;气阴不足,心悸失眠。
太子参的作用
太子参作用很多,主要是对小孩子最好。太子参是补虚药,补气药。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干咳少痰、病后体虚、盗汗、夜间惊哭、小儿夏季热等。
太子参能不能长期吃?
太子参的作用是益气生津、健脾消食。适用于气阴两虚的厌食,目前尚无药理毒副作用资料。中药一般没什么副作用,更何况是泡水喝。太子参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糖类等,而且太子参不燥热,适合泡水喝,没有副作用,对身体很好,可以放心服用。
吃太子参要注意什么?
凡脾胃虚弱,症见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者,可与党参配伍,以增强补气之功;若兼胃阴不足,再加山药、玉竹,补脾益胃阴;若气阴两伤,症见气短、自汗、口渴者,宜与五味子同用,以增其益气生津之功;若气阴不足而致心悸失眠者,又当与麦冬、酸枣仁、柏子仁等合用,以益气养阴安神;若治小儿自汗者,可与浮小麦等配伍。
太子参吃了会上火吗?有什么后果?
太子参性平、味甘、微苦,有补气生津的作用,在中医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一般素有口干、烦躁、心悸、失眠、乏力、食少、手足心热等气阴两虚症状的病人均可使用,它既可与其他药物配伍,又能单味煎水温服,常用剂量为10~30克,可根据病情适量加减。
那些久病、体弱之人脾胃被伤,出现饮食减少、乏力、自汗等症状时,可用其配伍山药、扁豆、谷芽、等有健脾、消食作用的药物,或取太子参15克、莲子20克,加水上锅煮至莲肉烂熟为度,食莲肉,喝汤。发热疾病的恢复期出现气阴两伤症状,如口干舌燥、烦躁、气短乏力等,可用太子参与生地、知母、麦冬、竹叶等同用。秋季或暖冬,肺脏极易受到温燥邪气的伤害,起病多出现发热、口鼻干燥、口渴、干咳、气短、少痰等症状,可用太子参与沙参、麦冬、百合、贝母等滋阴、润肺、止咳化痰药同用。
太子参吃了是不会上火的,请放心使用!
虽然太子参没什么副作用,但是还是应该按需服用,切忌自己按经验按感觉用药。如需长期使用,最好能咨询相关医师或药师,做到合理食用,避免矫枉过正的现象出现。另外推荐复方太子参颗粒(口服液),上班族工作繁忙,可选用复方太子参颗粒(口服液),其组方含太子参、灵芝、茯苓、山楂、麦芽、稻芽,补元气的同时,还可调理脾胃,且含微量元素钙铁锌。复方太子参颗粒(口服液)精选传统药材,科学配伍,采用现代制药工艺,安全有效,口味酸甜,适合不同年龄段气阴两虚引起的厌食、泄泻、增强免疫及微量元素需补充者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