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不少孩子不思饮食,体弱者更是经常感冒发烧,弄得家长心力交瘁。如何做好儿童的保健?如何令孩子身体强健、减少生病?今天漱玉丁家庄店的中医专家针对儿童保健,向家长们传授育儿常识。
一、小儿体质虚寒,避免五种“伤阳”行为
脾胃是后天之本,要想孩子健康不生病,养好孩子的脾胃最重要。人体的气血能量是由脾胃从食物转化而来的,由于小儿脏腑功能不成熟,一般又都是虚寒之体,体内阳气不稳定,因此儿童保健应该以健脾补气为重。家长在养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以下五种情形——
1、过度营养会消耗阳气;
2、过饮凉茶会损伤阳气;
3、过度穿着会抑制阳气;
4、过多补液会冲淡阳气;
5、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损耗阳气。
二、孩子消化好不好?从六个方面判断
如何判断孩子消化好不好呢?家长们可留意6个方面——口气、舌苔、皮肤、睡眠、大便和手指有没有长倒刺。消化好的孩子,口气清新、舌苔干净、皮肤顺滑、睡眠踏实、大便时间比较固定且性状正常。家长日常应学会判断孩子的消化情况,从而进行合理喂养。
1、口气:闻口气是判断宝宝消化状态的最直接方法,宝宝早上起床后闻一闻他的口气。如果口气闻起来有酸臭味,提示消化不太好。
2、舌苔:舌苔显示的就是胃气。健康宝宝的舌头为淡红色,舌苔若有若无。如果孩子的舌头上覆盖了一层白色或黄色的舌苔,均是消化不好的表现。
3、皮肤:观察儿童的皮肤是否有湿疹,或看看其耳后是否出现肿块、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异常。
4、睡眠:“胃不和而卧不安”,肠胃不舒服的时候,睡眠质量不会好。如果孩子晚上睡觉翻来覆去,睡不香或磨牙,很可能是肠胃有问题。
5、大便:一天或两天一次大便是正常的,但一般超过两天则不太好。大便的间隔时间、次数、性状的改变则提示则其消化出现了问题。小BB的大便是糊状的,吃母乳会稀一些,吃奶粉会干一些。如果出现绿色、鼻涕样的大便,说明消化出问题了。
6、倒刺:平时观察一下孩子的指甲旁是否有倒刺,倒刺多提示其消化功能减弱。
三、病在孩子因在家长
很多父母不懂得喂养孩子,过量喂食会造成孩子脾胃负担加重,人为造成消化不良。不少孩子因为偏食、挑食,家长担心他(她)饿着了,喜欢在晚上给孩子加餐,睡前喝牛奶,这种做法不可取。孩子1岁后,睡觉前及半夜不要吃东西。白天可以少吃多餐,但一顿饭不要吃吃停停,吃饭时间拉得太长会影响消化。晚饭后则应少吃或不吃,即使晚上要加餐,也要提早在睡前一小时吃完。
一些家长老是担心孩子吃不饱、穿不暖,其实,古代小儿医家早有名言:“四时欲得小儿安,常须两分饥与寒”。孩子还不懂事,吃东西不会节制,好吃就喜欢多吃,或有时候不想吃,家长就哄着他吃,这容易造成孩子过饱,伤害肠胃。
四、喂养孩子——温平多适量热少寒凉
孩子脸色黄、没光泽、舌苔厚、头发黄而稀、大便不正常、眼眶发青,这些都是脾虚的表现。孩子一旦出现这样的表现,家长不必过于紧张而猛给孩子进补,治脾虚采用“升气壮阳法”的微温补法更适宜。
饮食上多吃温、平食物,适当吃些热性食物,少吃寒凉食物。除了凉茶不能喝之外,绿豆糖水、海带汤、冬瓜汤最好也少让孩子喝。西瓜、火龙果、奇异果、山竹、香蕉、梨等水果属于凉性,也不宜多吃。家长怕孩子热气,往往不让孩子吃荔枝、龙眼等水果,但许尤佳认为,孩子需要健脾补气,可以适量吃这些水果,但不要多吃。
在肉类方面,小孩最好是吃鱼,鱼好消化。煲汤时可选用健脾益气的食材,如太子参、党参、白术、干淮山、黄芪、当归、芡实、炒扁豆、炒薏米、山楂、南杏仁、佛手等。
只有脾胃调理好了才适合进补,脾胃差时进补反而更损伤脾胃。如果小孩生病导致身体很虚弱,应先咨询医生,辨证治疗。等到身体康复了,再让孩子适当喝一些汤水,吃点汤渣,起到调理脾胃、恢复体力、增强体质的作用。
济南市知名老中医张联萍
张联萍
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跟随祖父张卓甫、父亲张子丰习中医。成年后师从叔父张子端,现已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
主治:胃肠、儿科、肝胆病、咳嗽哮喘、急慢性鼻咽炎、心脑血管病、肺心病、抑郁症、妇女月经不调、带下、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另外擅长治疗面瘫、脱发、全秃、难以治愈的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牛皮癣、不孕、不育、前列腺炎等部分疑难杂症。
坐诊时间:周三、周六、周日下午16:30—18:30
坐诊门店:济南漱玉平民大药房丁家庄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