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符氏第一镇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符草楼镇
今天以符命名的乡镇,目前已知的有符草楼镇,符溪镇,符家川镇,符离镇等,虽然以上诸镇都有符氏居住(其中符离镇与符姓无关),经济发展各有不同,但是论在符氏心中的知名度,符草楼镇当仁不让的居于首位。
符草楼历史上属于陈州淮阳,淮阳古称宛丘,符氏家族大放光芒最辉煌的五代唐宋时期,三王三后即出生在宛丘这块土地上,符草楼符氏并不是最多的,而
在隔壁的太康老冢镇,宋末符存审八世裔继祖由宛丘城迁乡下巨墓岗,在此繁衍生息近千年,人丁多。符草楼与老冢比肩而邻,只是不同历史时期行政名称不同,都是宛丘符氏一脉,符氏先祠就坐落在巨墓岗,在年世界符氏文化研究会一行曾经到此寻根。
今天,符草楼镇作为宛丘最大的以符姓命名的行政单位,成为新时代为符氏的骄傲。
回想当年河南全境各县市我基本上全去过,全河南当时也只看到那一个符氏标识,尽管非常激动,但是却没遇到一个姓符的,就那么擦肩而过,要是当年知道那么多符姓在那,研究符氏文化应该还会提前几年及早进入,庆幸的是虽然晚了,但终究走到了一块。
符草楼镇的符草楼村,分成符东行政村和符西行政村。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符草楼镇简介
太康县符草楼镇位于县城东南12.5公里处,辖32个行政村,个自然村,土地面积68平方公里。年成立符草楼公社,年改为符草楼乡,年撤乡建镇。
符草楼原名小王庄,曾名符套楼、符大楼。明末符姓建楼,并在楼顶套建一小楼,故称“符套楼”后演变今名。
符草楼镇历史悠久,在该镇槐寺有古墓一座,有断碑碣记载:“夏后槐葬此”,经文物部门发掘鉴定该处为仰韶、龙山及商、汉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志。关于符草楼名字由来的民间传说:符草楼原名符庄,因符姓人在此聚居得名。其中一符姓财主家财万贯,良田千顷,唯人丁不旺,仅一子二孙。符财主年老后,想建座楼房,既造福子孙,又光耀门庭,还能使自己安享晚年。因此他花去大量金钱,买回木料、砖瓦。他的两个孙子尚年幼无知,看到色彩绚丽的琉璃瓦,觉得新奇好玩,年长的一个便用绳子绑住两块瓦,拿树枝挑着,用木棍敲着边跑边喊:“谁买瓦?我卖瓦!”老财主见此很不高兴,认为自己费了半辈子心血,省吃俭用,本想为子孙留下一份家业,没想到长孙子出言如此不吉利,楼房还没建成,他却要卖瓦。一转眼看到小孙子,心想,大孙子卖让小孙子买,家产就还是自家的。当即他安排小孙子说:“你哥卖瓦哩,你快去买。”但小孙子却说:“我才不买哩!刚才我玩瓦他不让我玩,他卖瓦,我摔瓦!”老财主一听气得差点背过气去。“没想到孙子如此不屑,看来自己辛苦挣的家业要败在两个孙子手里,可建楼用的材料都备齐了,怎么办呢?哎!不建啦!他俩不是要卖瓦吗?那我建楼就不用瓦!”于是他又花钱买来槐草和桐油,用来建造楼顶,铺一层槐草浇一次桐油,足足铺了三层二尺厚,桐油晒干后,抓钩都锛不动。符财主建草楼的事迅速传开,人们就渐渐用草楼代称符庄,因是符家草楼,慢慢地也就演译成了符草楼。后来,不知传到何年,符家失火遭殃,草楼化为灰烬,可符草楼村名却沿用至今。
符草楼是锅炉产业带重点乡镇之一,也是著名的商品粮棉基地。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在镇区东部开辟工业小区,改善生产经营环境和条件。热风锅炉厂、面粉厂、饼干厂等企业效益良好,实施“书记工程”全镇消灭了企业空白村,年,乡镇企业总值达1.1亿元。
社会事业全镇现有初中3所、小学24所,在校生7多人,顺利通过了“普九”目标验收,年,投资多万元,兴建了镇卫生院病房和门诊大楼,卫生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通信事业迅猛发展,村村通程控电话,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本镇均实现了网络无缝隙覆盖,通讯十分方便。
年新加坡符氏社携符氏文化研究会太康符氏寻根之旅
新加坡携符氏文化研究会中原寻根之旅
符孟标符秀君.12.29
在目前符氏多万人口,海南和海外非常多,这些符氏后人大部分都是在唐末五代的战乱时期由河南宛丘走出去的,符存审、符元生两位祖先都是宛丘人,符彦卿是历史名将,其功绩影响了五代、北宋的许多杰出将领,史上有关符彦卿公之资料很多,因此,从符彦卿公开始研究符氏历史是最适宜的。
新加坡符氏社中原寻根之旅期盼已久,本来年10月他们就决定和江西、江苏、山东、安徽等地宗亲踏上寻亲征途,然好事多磨,几经波折,12月下旬方才成行。筹备阶段,主要由副社长符绩熙先生多方牵头,最先联系上祖籍河南太康县的符书彬宗亲(现在广西石化当工程师),然后联系上其弟弟符学德宗亲(在太康工作),有了这一渠道,此行水到渠成。符绩熙先生放下手头繁忙的公务,代表新加坡符氏社当寻根领队,随行人员还有来自江苏丹阳的符志成宗亲,他是丹阳《符氏族谱》主编,丹阳历史研究会会员,退休之前是医生,今年已经七十五岁高龄,但是,他不顾年迈体衰,积极参加。安阳师范学院的符海潮博士,是该校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也抽出宝贵时间参与行程,当然,由于他的学术专长,也成为寻根的学术顾问。原籍山东荷泽的符孟标是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也是该校历史研究会的会长。安徽淮南的符秀君,是《全球符氏网》的创办人,对符氏文化有较多的探索。河南沈丘县的符继东和安徽临泉的宗亲一行十五人,也一起抵达太康。
此次寻根考察得以圆满成功,还要感谢河南周口市侨联办冯连根副主席、黄伯成副主席、史志办付学善副主任、河南省侨联办董锦燕主席,洛阳市社科联李主席、刘副主席、洛阳市博物馆赵根喜馆长、洛阳市侨联办范主席等领导,周口和洛阳等地的符氏宗亲更给予了大力支持。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
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弄清符彦卿家族墓葬的确切地址,同时和中原各地的宗亲们建立长久的友好联系纽带。大致行程包括到宛丘(今太康县)彦卿公诞生地寻根和考察洛阳五代到北宋符彦卿家族墓地等内容。
河南省有近四万符氏宗亲,宛丘(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就有符氏宗亲约人,符氏祠堂位于太康县老冢镇巨墓岗行政村,始监狱元朝,后毁于战火,近年修复。近几年,洛阳、巩义、新郑、兰考等地符氏宗亲不断来宛丘祭祖。以上几个地方新修的家谱,也都参考了宛丘民国时期编修的《符氏族谱》,宛丘祠堂的神位、横幅、龙、凤、虎、豹等旗帜也都是他们敬送的。
由于后来河南省中华宛丘符氏社解散,海外符氏无法与宛丘符氏取得联系。新加坡符氏社副社长符绩熙先联系上祖籍河南周口的符书彬,符书彬又联系其弟河南太康的符学德,符学德对此非常热心,多次回祠堂翻阅族谱。经符学德多方联系,宛丘符氏组织终于恢复,符有文任河南省中华宛丘符氏社秘书长。有了此组织基础,大大增加了寻根团队的信心。
此前,符学德宗亲就中原寻根之旅一直在多方协调,先联系上周口侨联副主席冯连根,正好他和符绩熙副社长以前在新加坡就见过面,双方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冯主席马上帮忙查找相关符氏资料,适逢最近周口官方正组织专家研究在周口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六家族谱,其中就有宛丘符氏族谱。周口侨联办冯连根副主席及黄副主席,更先到宛丘巨墓岗(后冈)村寻迹考证,对符氏文化研究表示了大力肯定。符海长宗亲是巨墓岗(后冈)村党支部书记,又是符氏社理事,对此工作很重视,和当地宗亲一起,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寻根团队于26日晚抵达周口,周口侨联办黄主席,冯连根副主席、周口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付学善等早已在宾馆等候多时,给予大力协助。短暂寒暄之后,大家便迫不及待地投入讨论。他们拿出准备好的《周口市志》、《淮阳县志》、《周口姓氏》、《河南墓志碑刻拓片》等资料,供寻根团参考。通过墓志铭确认魏王彦卿确实是葬在"陶村",又从其他资料里知道符楚为吴王(可以讲是整个族人以前都不知晓的封号)。
27日上午,周口侨联副主席冯连根带我们先去老冢镇会见太康县侨联主席刘保平、老冢镇刘镇长,简单交流后,乘车抵达巨墓岗行政村。天下着蒙蒙细雨,室外气温很低,但大家心里却涌动着热潮。下车后,远远望去,路两旁已经有几百符氏宗亲在迎接,鞭炮齐鸣,掌声雷动,符氏宗亲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跨越千年的时空,符氏宗亲越过千山万水再次走到一起。沿路有很多欢迎的条幅,一入宗祠,就看到河南巩义市宗亲送来的巨副标语。来自河南沈丘的符继东也来相聚。尔后,在感天动地的雨雪交织中,举行了祭祖仪式,并交换了族谱,拍下符氏遗迹。这次寻根,激发了家乡符氏宗亲的极大热情,符学德宗亲当场赋诗两首,令在场人员大受感动,同时也看到了海内外符氏宗亲的强大凝聚力。大家初步决定,在合适的条件下,未来世界符氏垦亲大会可以考虑和周口姓氏文化节同时举办。
28日傍晚,寻根团乘车抵达古都洛阳。洛阳市社科联李主席及刘主席一行给予热烈欢迎,洛阳富兴管业的符会文宗亲提供了极大的物质帮助,派人派车支持。29日上午,先拜访了洛阳博物馆的赵馆长,他认真查阅资料后,确定了陶村今天的大致方位,下午,在符世朝、符光顺宗亲陪同下,实地考察了孟津县凤凰台村附近的地形,随后,又到孟津县城有关单位考察,得到了更详细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