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见太子参(Pseudostellariaheterophylla(Miq.)Pax),场面十分尴尬。那时刚入师门,被导师钦点陪他上山,本来没有什么压力,自从遇见活的太子参,瞬间意识到啃老本是不行的,压力山大。
走在一条枯水的乱石沟上,和其他人一样,仔细的搜索周围不一样的植物。像青荚叶、青灰叶下珠这样神奇的植物,都能轻松发现。走了一段,导师忽然蹲下身子,同时唤我过去,很明显是看到了什么之前采样中未见过的植物。我走近后,他抬头问我看到的是什么。我凑过去,盯了半天,紧张的不知所措,最后只好说不认识。神奇的是他也没说话,起身走开然后回过头说,采一株压标本。当它的根出土,我既尴尬又兴奋,尴尬的是我不认识活的太子参,修炼不够,还被老师考到了;兴奋的是见到了传说中的太子参,而且有花有果还有肉肉的小根。
第一次拍的太子参
做好记录追上导师,兴奋的一直喊我认识它,它是太子参,嘴里还不专业的说着它的功效。导师见我的样子异常兴奋,只是笑笑不说话。第一次的野外,第一次遇见太子参,也正是因为这样,我的植物库里才有了识别太子参的能力。
第二次遇见太子参
太子参野生的个头实在是不引人注目,如果没有第一次的遭遇,就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相遇。有时候野外采样就是这样,一切随缘。除了个头小不易发现外,其他的特征都还好,一般不会弄错。
特别好认的太子参
它的形态特征和其他石竹科的植物有几分相似,节间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肿大,为多年生草本。块根长纺锤形,白色稍带灰黄。茎直立,被2列短毛。茎下部叶常1-2对,上部叶2-3对。开受精花1-3朵,腋生或呈聚伞花序。闭花受精花具短梗,一般生于植物体基部。蒴果宽卵形,含少数种子,种子褐色,具疣状凸起。花期4-7月,果期7-8月。总体的识别特征比较明显,容易识别。
具短梗的闭花受精花
一般作为参类,多数具有膨大根,太子参也不例外,它的药用部位为肉质直根。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其性味甘、微苦,平;归脾、肺经。
颇似人参的太子参
很多人会疑惑,太子参与太子有何关系?个人认为没有什么关系,不过传说中貌似都与太子有关。
传说一:春秋时期,郑国国王的儿子天资聪慧,能辨忠识奸,深得国王厚爱。但这位王子却体质娇弱,疾病缠身、屡治不效。后国王张榜遍求补益之药,并悬以重赏。一天,一位白发老者揭榜献药。所献的这种细长条状、黄白色的草根,虽不起眼,三个月后,太子显然身体恢复康健。当国王欲要奖赏老者,却寻不见踪影。国王问大臣老者所献之药何名,众人不知。近臣谏曰:“药有参类之性,拯挽太子之身,就叫太子参吧。”遂“太子参”的美名由此传开。
传说二:李时珍为出版《本草纲目》四处游历。到南京,住进一家客店,晚上听见有病人呻吟,便问店小二:“隔壁何人患病?”店小二回答说:“是贱内患病,已有几天了。”医者仁心,便起身随店小二入内帮其诊断。穷苦人家,食不果腹,靠野菜充饥。李时珍出门时看到水池边的篮子,走过去拿起一篮野菜根细细地看起来,并从中拈了一株菜根,放进嘴里。然后他对店小二说:“这是一种药,可治你妻子的病,下次多采点为她熬药。”待小二妻子康复后,了解了这种药草生长的地方,才知道它生长在在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周围,所以,李时珍就给它取名为“太子参”。(两个传说摘自网络,有所改动)
太子参入药部位(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说只是传承的一种载体,太子参就像仁医一样,平易近人。它的分布范围较广,我国大部分的疆域上都有它的身影。至于太子参这个名字,大家就不要过多追究,要知道,他还有很多别名,如孩儿参、双批七、异叶假繁缕等。不要太过崇拜名字,实际要看疗效。老婆饼里没老婆,太子参里无太子。因为它只是一味普通的药,可以治病的药。
一碗参汤的故事(一)——最接地气的盘龙参
一碗参汤的故事(二)——来自大洋彼岸的土人参
一碗参汤的故事(三)——没有颜值的竹节参
一碗参汤的故事(四)——神似佛手的手参
END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