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内科秘验方

1.红藤六妙散

苍术15克、黄柏15克、红藤30克、败酱草30克、生薏苡仁40克、炙甘草5克。

中药温水浸2小时,煮沸后文火煎20分钟,取头汁,加水再煎,共取药液毫升。每次毫升,每日2次,每日1剂,饭后服。连服2周为1个疗程。

活血燥湿,清热止带。

带下黄白,质腐味垢之急慢性宫颈炎、附件炎、宫腔内膜炎、盆腔炎、炎性包块等。

(1)腰骶酸痛者,加川牛膝、防己各12克。

(2)少腹胀痛者,加白芍30克、台乌药10克。

(3)阴灼、尿坠者,加土茯苓30克、萆薢15克。

(4)炎性包块者,加莪术15克、牡丹皮12克。

(5)盆腔瘀血者,加桂枝12克、茯苓30克。

2.赵氏祛湿健发汤

炒白术12g猪苓12g茯苓25g泽泻25g萆薢15g车前子15g赤石脂15g白鲜皮15g桑椹子15g首乌藤15g干地黄15g川芎10g。

补脾祛湿,滋阴健发。

脂溢性脱发。

3.清咽消瘰丸

玄参80g、麦冬60g、桔梗40g、甘草30g、浙贝母60g、黛蛤散80g、射干60g、紫背天葵60g、僵蚕60g。

炼蜜丸如绿豆大,8岁儿童每服30粒,每天3次。8~12岁每服40粒,12~16岁,每服50粒。

清热散结,软坚消瘰。

小儿乳蛾(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肥大、颈淋巴结炎,以及成人慢性咽炎、咽淋巴滤泡增生等)。

4.斑秃生发汤

生地25g当归12g赤芍15g川芎10g红花12g桃仁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刺蒺藜15g潼蒺藜15g何首乌20g老生姜1小块青葱管20寸(冲)。

活血利窍,滋阴生发。

斑秃。

5.白疕一号

土茯苓30g菝葜30g紫草15g乌梅15g生槐米30g甘草8g地骨皮15g徐长卿15g刺蒺藜15g生地30g红花10g川蜈蚣1条。

饭后服,煎头二汁共得药约ml,每服ml,1

日3次,

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银屑病(血热型)。

血热甚者加水牛角30g、丹皮12g;白屑厚者加生牡蛎40g、白鲜皮:15g。

6.白疕二号

生牡蛎30g(先煎)煅牡蛎30g(先煎)乌梅肉30g(打碎)夏枯草20g莪术15g红花10g。

浓煎头二汁得药约ml,每服ml,1日3次,饭后服。

活血润肤,消坚散邪。

银屑病(血燥型)。

7.润肤止痒汤

生地30g当归12g赤芍15g菝葜30g土茯苓30g紫草15g乌梅20g地骨皮15g、徐长卿15g刺蒺藜15g。

凉血祛风,润肤止痒。

瘙痒证(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湿疹性皮炎等)。

皮肤掀红,血热甚者加生槐米20~30g;连翘15g;泛痒走窜,风邪甚者加红浮萍20g、白鲜皮15g;肤燥便结,燥热

甚者加火麻仁30g、天门冬20g。

8.五味藿胆丸

当年藿香叶g、龙胆草g、香白芷60g、辛荑花60g、猪胆16~20个

取汁拌药,密盖1夜,令其浸透晒干,研极细粉,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0~60粒(10g左右,小儿酌减),1日3次,饭后服。

苦辛通窍,清泄风热。

鼻渊(急、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副鼻窦炎及部分慢性萎缩性鼻炎)。

9.疏泄利胆汤

茵陈15g赤芍8g郁金5g生麦芽15g藿香叶5g(后下)甘草3g。

疏泄利胆,化湿和中。

新生儿黄疸

10.健脾敛肠粉

怀山药50g(洗净)生薏米30g(淘净晒干)石榴皮15g(选质优者)罂粟壳10g(枯黄壳厚者)

健脾益气,敛肠固脱。

小儿顽固性泄泻(慢性菌痢、肠炎、菌株失调、肠功能紊乱等久泻不止者)。

11.加味调元生脉饮

炙黄芪30g、太子参25g、麦门冬20g、北五味子8g、炙甘草10g、生白芍25g、川木瓜20g、乌梅肉15g、肥玉竹15g、

生地30g、制黄精25g、煅龙牡60g(先煎)。

微火共炒至焦黄色,共研极细粉,过目箩,密藏备用(最好现配现用,以防久藏变质)。

1周岁以内,每服2g,1周岁以外每服3~4g,沸水冲匀,再搅匀煮沸如糊状服之,1日3次,加糖亦可。

益气养阴,强筋壮骨。

痿证(低钾综合征)。

12.猪卵五味子汤

猪卵1对(切片,干品用20g,与兽医联系,最好选用第一胎的小雄猪睾丸,勿见水,切片干燥备用)、淫羊藿30g、北五味子8g(打)。此为12岁左右的儿童剂量,10岁以内者,可以酌减。

常规浓煎头二汁,共得药ml,每服ml,1日3次,两天1剂(在服用期间,氯化钾不能陡停,只能递减酌停,也许有几次反复,但坚持服药,疗效可期)。

补肾益气,培元固本。

小儿寒哮(用作小儿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休止期的巩固剂)。

13.补肾固本丸

补骨脂80g、钟乳石80g、胎盘1具、北五味子40g、党参60g、炒白术50g、茯苓60g、甘草40g、陈皮50g、半夏50g。

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0g,日服3次,饭后服。

补肾纳气,温肺定喘。

肺、脾、肾三脏阳虚,喘咳痰黏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患者抗病力低下者)。

14.六味玉屏风散

黄芪g、炒白术g、防风40g、大红参60g、淫羊藿60g、甘草40g。

上方打为粗末,每用25g作“煮散”剂,得汁ml,1日2次分服,饭后服。或加黄精、大枣各g,常规熬膏,膏成0~0ml,冷藏备用。每服2~3汤匙,1日2~3次,沸水冲服(饭后服)。

补肾益气,健脾培元。

肺、脾、肾三脏气虚,易于外感者(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症)。

阴虚者西洋参易大红参,加麦门冬60g;多汗者加山萸肉50g、制黄精80g;咳嗽者加党参60g、平地木60g;鼻塞者加

苍耳子50g、辛夷花40g;便秘者加淡苁蓉60g、火麻仁60g;便溏者加益智仁60g,莲子肉60g;重症者可配服胎盘胶囊。

15.白前三拗汤(又名顽咳饮)

炙麻黄10~12g、杏仁泥15g、炙甘草8g、白前12g、射干12g、桔梗10g、陈皮12g、苏子15g、紫菀15~20g、枇杷叶

20g。

宣肺开郁,温金宁嗽。

顽咳(久咳不已,无器质性病变者)

舌质红而干者加南沙参20g、麦门冬20g;舌质淡而畏寒者加炙款冬花15g、白芥子10g;苔白滑而背冷者加干姜5g、

细辛5g、南五味子5g(“要温肺,姜细味”宣、散、温、敛,宁嗽如神);便溏纳呆者加诃子肉12g、炒薏米30g;便燥难行

者加火麻仁30g,睡前饮麻油1匙,生蜜水送下;咽源性顽咳,可与程钟龄止嗽散联合应用。

16.通络清脑汤

丹参20~30g、川芎10~15g、葛根30g、桑寄生30g、广郁金15g、石菖蒲10g、赤芍15g、地龙干20g、青木香10g、路

路通4个(打碎)。

活血通脉,豁痰宣窍。

风中经络(脑梗塞、脑血栓等后遗症)。

17.健脾益气汤

黄芪15~25g炒白术15g茯苓30g川续断12g桑寄生20g车前子15g川木通6g柴胡12g北五味子8g。

健脾益气,利水通淋。

劳淋(慢性肾盂肾炎)。

18.化石散

海金沙g生鸡内金g、真琥珀g、海浮石50g木香30g硼砂10g。

研极细粉,每服3~5g,每日3次。用连钱草50g,煮水送下。

消坚化石,活血通淋。

石淋(泌尿系结石)。

19.膏淋分清饮

射干15~20g泽泻30g萆薢15g车前子15g石打穿20g半边莲25g半枝莲20g石韦30g冬葵子12g台乌药10g川牛膝10g。

分清去浊,滑利通淋。

膏淋(乳糜尿)

20.八味苓桂术甘汤

茯苓30g桂枝12g炒白术15g炙甘草6g制附片10~15g北五加皮8~10~12g(另包)葶苈子15~25g丹参15

~20g。

温阳化饮,利水强心。

支饮(肺源性心脏病伴心衰及其他充血性心力衰竭)。

21.开络涤饮煎

生香附15g旋覆花12~15g广陈皮12g生半夏15g云茯苓30g生薏米30g葶苈子15~20g白芥子12g生黄芩15g紫丹参20生姜3片大枣4枚。

苦辛开络,健脾涤饮。

悬饮(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难消者)。

倒取药汁时,必须用纱布过滤。

22.平麦逍遥散

柴胡80g当归80g炒白术g白芍g茯苓g甘草30g生麦芽g平地木g。

打粗末,每次25g,水煎1次,1日2次分服(不服第二煎)。

疏肝健脾,扶正复元。

为各类肝炎恢复期的巩固剂。

23.茵陈三黄汤

茵陈蒿30g过路黄30g田基黄20g生大黄12~15g(后下)虎杖15~20g蒲公英25g板蓝根20g藿香叶(当年产者效佳)15g(后下)。

清热败毒,活血退黄。

黄疸热重于湿者(各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等)。

黄疸深重,皮肤瘙痒者加赤芍20g、广姜黄12g、刺蒺藜12g。

24.茵藿平胃散

茵陈蒿30g藿香叶12~15g(后下)、炒苍术12~15g陈皮12g姜厚朴12g甘草5g。

燥湿泄浊,芳化退黄。

黄疸湿重于热者(各型肝炎、胆囊炎等)。

黄疸深重、皮肤瘙痒者加广郁金15~20g、过路黄30g、刺蒺藜12g。

25.枳术升陷汤

枳壳15~20g炒白术12~15g升麻8g柴胡8g。

健脾行滞,理气举陷。

胃下垂气滞者(伴胃肠胀气)。

26.苓桂升陷汤

茯苓30g桂枝10~15g炒白术15~20g炙甘草6g升麻8g柴胡8g。

温化逐饮,健脾升陷。

胃下垂停饮者(伴胃液潴留)。

27.椒附建中汤

大红参10~20g炒苍术15g炒白术15g干姜10g炙甘草6g制附片10~20g川椒5~8g。

逐寒行滞,温中舒脾。

阴寒胃痛(虚寒型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之重症)。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加海螵蛸20g(先煎)、白及20g(先煎);萎缩性胃炎加乌梅15g、制黄精20g;痛甚者加白芍25g、香

附15g;胀甚者加木香8g、砂仁5g;呕吐涎沫者加炒吴茱萸5~8g、姜半夏12g;便溏泄者加益智仁12g、赤石脂15g。

28.溃疡散

乌贼骨80g(去壳微炒)鸡蛋壳80g(洗净微炒浙贝母50g白及片80g甘草40g枯矾10g

研极细粉,过目箩,捻之如扑面之粉。每服3~5g,1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用沸水冲服。

和中敛疡,制酸止痛。

胃脘痛,嘈杂吞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等)。

29.独圣散

白及(净)研极细粉

每服5g,小儿酌减,加鲜旱莲汁20ml,沸水冲服,1日2~3次。

凉血止衄,生肌敛疡。

鼻衄(病因不明,反复不止,长年不愈之根治方)。

30.凉血止衄汤

水牛角片20~30g(先煎)生地黄20~30g黑栀子15g(打碎)知母20g生大黄8g怀牛膝10g。

水煎服。小儿酌减

清热凉血,润燥止衄。

鼻衄(病因不明,反复不止,长年不愈且已排除其他血液病等患者)。

31.塞流止崩汤

炙黄芪30g炒白术15g升麻8g煅龙骨20g(先煎)鹿角霜20g(先煎)乌贼骨20g(先煎)炒地榆30g茜草根15g红苍术12g炒蒲黄12g。

益气固摄,塞流止崩。

血崩(子宫功能性出血等)。

32.黄芪白及汤

炙黄芪25g白及片20g人参12g甘枸杞25g沙蒺藜12g净连翘15g生槐米15g仙鹤草20g甘草6g黛蛤散20g大枣4枚。

益气敛阴,补肾宁络。

阴斑(血小板减少症)。

33.壮骨丸

虎骨(酒酥)10g,芡实10g,酸枣仁(盐炙)10g,枸杞子10g,五味子(醋蒸)10g,川芎20g,当归40g,石斛30g,龟甲(醋酥)30g,附片(砂炒)30g,杜仲(盐炙)30g,黄柏(盐炙)30g,羌活32g,独活30g,防风30g,木瓜30g,白芍30g,怀牛漆(酒蒸)30g,白术(麸炒)30g,苍术(炒)30g,党参30g,沙参(炙)30g,黄芪(炙)30g,补骨脂(盐炙)30g,山药(麸炒)30g,薏苡仁(麸炒)30g,防己30g,珍珠草(酒炙)30g,桂枝30g,紫地榆(醋蒸)30g,熟地黄30g,菟丝子(酒蒸)30g,茯苓30g,干姜(炒)30g。

祛风除湿,养阴潜阳,强筋壮骨。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痿软,肾阳不足,精血亏损,骨蒸痨热。

34.化坚逐痹汤

威灵仙20g白芍30g制川乌12g虎杖15g鸡血藤30g麻黄8g青木香10g地鳖虫10g甘草8g。

温经活血,化坚逐痹。

痹证(同逐痹酒见下)。

寒痹加制草乌10g;热痹制川乌改10g、虎杖改20g、大红藤30g易鸡血藤;颈椎病(神经根型)加葛根30g、片姜黄12g;腰椎退行性变加骨碎补15g、补骨脂12g;腰椎间盘突出症加红花12g、川芎12g、骨碎补15g;关节僵肿加白芥子15g、僵蚕20g;关节囊积液加益母草20g、白芥子15g、水蛭胶囊2粒(1日3次);膝骨性关节炎加川牛膝12g、粉防己12g;血压高者桂枝易麻黄。

35.复方都梁丸

香白芷g川芎80g天麻60g僵蚕60g地鳖虫50g细辛30g

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10g(约40~50粒),1日2~3次,饭后服。

祛风散邪,活血止痛。

偏正头风(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眶上神经痛的巩固剂)。

36.八味拈痛汤

白芍30~50g炙甘草8g川楝子10g延胡索20g五灵脂15g生蒲黄12g香附12g台乌药12g。

活血行气,解痉止痛。

痛证(一切器质性或非器质性病变的痛证,如痛经、粘连性腹痛、盆腔瘀血粘连症、胃肠神经痛、结肠痉挛、碎石后

肾绞痛、癌痛等)。

37.八味定痫丸

广郁金80g净白矾30g胆南星60g、姜半夏60g石菖蒲60g远志50g僵蚕60g天麻60g。

共研极细粉,用鲜竹沥8份、姜汁2份,泛为丸(或加蜜作丸)如绿豆大,辰砂为衣。10岁以内小儿,每服20~30粒,10岁以外者可每服30~40粒

辛开逐痰,息风定痫。

小儿(或成人)癫痫。

38.甘缓潜宁汤

生铁落50g珍珠母30g灵磁石30g(上3味先煎半小时)炙甘草8g浮小麦30g大枣4枚百合20g知母20g生地20g柏子仁15g石菖蒲10g远志8g。

潜宁缓急,养心安神。

脏躁(更年期综合征、神经症、忧郁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癔病、失眠等)。

39.大黄韭龙汤

生大黄20~60g(切碎)活地龙70条(大小均可,洗净切段)韭菜汁1酒杯(冲服)

先将地龙放入瓦罐中,文火炖1小时,得汁~ml,冲入大黄中稍搅拌,浸1小时后,再煮至将沸而未沸时,旋即离火,待温,倒入韭菜汁顿服,必致畅泻。否则递增大黄剂量。

连服1~3剂,渐见精神疲软后,再服他药。

泻火逐痰,活血通窍。

狂证(精神分裂症及亢奋型失眠)。

40.头风石楠叶汤

石楠叶20g川芎12~15g白芷12g、天麻12g白芍20~30g、甘草8g。

前额痛者加葛根25g、升麻8g;偏头痛者加柴胡12g刺蒺藜15g

枕后痛者加桂枝10g、羌活12g;巅顶痛者加藁本12g、细辛8g;全头痛者加蔓荆子12g、僵蚕20g;眶上神经痛加决明子20g、杭菊花15g;血压偏高者加山羊角尖片30g(先煎)、苦丁茶15g;血压偏低者加炙黄芪20g、制黄精20g;痛甚即吐者加代赭石30g(先煎)、半夏15g;痛剧如啄如锥者加大蜈蚣1条,或蝎蜈胶囊2粒,1日3次。

祛风散邪,通络定痛。

偏正头风(血管神经性头痛、眶上神经痛)。

41.葛根宣痹汤

功效:辛开豁痰,活血宣痹。

主治: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方药:葛根30g、桑寄生30g、全瓜蒌20g、薤白头15g、桂枝10g、丹参25g、川芎12g、郁金15g、白芍25g、白酒10m1(冲)。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zz/83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