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贵州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贵州中药材种质资源丰富,是全国中药材四大主产区之一;
贵州中药材商品化程度高,目前已培育了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家以上中药材种植企业和合作社,家规模以上制药企业;
贵州中药材种植规模化程度高,43个品种种植规模上万亩,产值上亿元品种达21个……
我们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就是要把黔地的药草变成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的“宝贝”!
为此,我省制定印发了《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中药材产业“一年有突破、两年上台阶”的目标——
年,重点推进天麻、太子参、钩藤、半夏、黄精、薏苡仁、白芨等7个中药材重点品种,目前,单品实施方案正在制订中。
该方案要求,到年底,全省新增中药材(不含石斛、刺梨)60万亩,总面积达万亩,产量万吨。
年,则全面推进15个重点品种发展。
到年底,全省新增中药材55万亩,总面积达万亩,产量万吨,把我省建成全国道地中药材重要产区。
钩藤:味甘,性凉。
具有息风定惊,清热平肝之功效。常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感冒夹惊,小儿惊啼,妊娠子痫,头痛眩晕。
钩藤是贵州剑河县的道地药材之一,现在,该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钩藤产区。
近年来,陆坪镇紧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鼓励农户流转闲置土地,大力发展太子参、头花蓼等中药材种植。
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素来就有“黔地无闲草,处处皆灵药”之说。
贵州草木深受自然厚爱,多花黄精、圆珠半夏、安龙白芨等多种道地药材在这里“活得”热热闹闹;
贵州草木最得土地滋养,全国1.2万种药用植物中,种在这里长得郁郁葱葱;
贵州草木又获大山呵护,这里的苗家人尝百草之味,凝练出的“苗药”,成为中国六大民族医药之一。
贵州农民爱惜每一株草木。
如今,草木回馈贵州农民以富庶!
——贵州中药材品质优良,往来商客赞不绝口。
贵州天麻折干率、商品等级、药效成分含量高,是国家中医药局开展天麻药食同源试生产指定省份。
贵州太子参色黄、明亮,太子参环肽B含量高,占据全国60%以上市场份额。
——贵州中药产业基础坚实,生产规模不断提升。
大方天麻、剑河钩藤、兴仁薏苡仁、赫章半夏、施秉太子参等一批区域公共品牌基本形成,全省中药材种植企业和合作社达家以上,培育了信邦、百灵、益佰等49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贵州中药材治好了疾病,更治好了“穷病”。
年,全省中药材(不含石斛、刺梨)总面积.85万亩、总产值.83亿元,带动52.61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年,如何让中药材从“治穷病”产业向富民产业提质升级?如何把我省从资源大省建设成为种植强省?如何创响一批“黔药”知名品牌?
且看一一道来。
福泉市陆坪镇香坪村的农民在基地为太子参除草
巧规划! 大品种拉动大产业
贵州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按照“大健康、大品种、产业扶贫、山地特色”的定位,推动中药材产业走上专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为此,我省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攻关、扩大产业规模、拓展销售渠道、强化利益联结等方式,精心谋划中药材产业发展路径,切实做大做强优势品种,确保中药材产业规模、质量和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看,黔药正在“大步走”!
专班“坐镇”,集中发力——
省委、省政府把中药材产业列为全省重点发展的12个特色农业产业之一,成立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中药材产业专班,统筹推进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
科学规划,集中推进——
制定《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年)》《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三年提升计划》《贵州省发展中药材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年)》《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将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明确主攻方向。
抓住重点,集中优势——
围绕“一年有突破,两年上台阶”的目标,年,贵州将重点推进天麻、太子参、钩藤、半夏、黄精、薏苡仁、白芨7个中药材单品的发展,并制定实施方案。
“围绕7个重点单品,我省已成立科研院所和高校组成的7个专家组,针对不同中药材种类,发挥技术优势,推进产业发展。”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专班班长、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黄俊明介绍道。
到年,全省将重点推进天麻、钩藤、太子参、薏苡仁、半夏、黄精、白芨、花椒、艾纳香、何首乌、党参、茯苓、头花蓼、金(山)银花、生姜等15个重点品种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精服务! 大数据贯通供销网
黄平和施秉,都是太子参的主产区。两地相隔不远,只需40分钟车程。
但黄平的药农必须到施秉,才做得成买卖,这是为啥?
无他,施秉有专门的太子参交易市场,成交量大,配套服务很方便。
这些优势,黄平没有。
说起来,黄平的太子参品质不比施秉差,近年来生产规模又一再扩大,现在种植面积已经超过施秉了。
然而,论名气,却远远不及施秉。
“原本以为专业市场就是个做买卖的地方,现在才晓得,里面的学问深得很!”黄平县长龙湾村药农吴强军对记者感慨,没想到建个市场,还能把名气打响。
不得不说,吴强军道出“真相”了——
建了专业市场,施秉成了产品集散地,当地的太子参产业名气不响才怪!
事实上,不止施秉,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提升,贵州多地已经自发形成了一批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吸引了安徽、广州、浙江等地的药商来采购药材,供销体系日趋成熟,交易规模亦一再扩大。
仅施秉太子参交易市场,据统计,年就吸引了全国多家药商,年采购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
但施秉药农并未因此而盲目乐观,相反,他们的眼光变得更加长远——
“自从有了交易市场后,太子参不愁销。但质量检测和仓储物流跟不上,客商总担心质量没保障,管理如此粗放,如何扩大交易规模,走出贵州,走出国门?”在吴强军羡慕的太子参市场里,施秉县贵丰中药材合作社负责人曾志海告诉记者,他不希望深耕几十年的产业,因此坏了名声。
吴强军和曾志海他们想到的、没想到的,实际上,政府早都想到了!
为此,贵州着力加强中药材产业产销衔接,持续提升产业影响力——
积极培育中药材场地交易市场,推动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市场化运行;
构建覆盖种植、加工、收购、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质量可追、责任可究;
推进中药材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中药材销售网络;
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创新中药材流通服务模式,加快“互联网+”与中药材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中药材销售渠道和市场;
推动医药企业设立“定制药园”,医院优先采购以“定制药园”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药品……
勤钻研! 新技术伴随全产程
贵州中药材大多以野生为主,实现人工种植和规模化发展,必须有非常“牛”的技术体系作支撑。
怎么办?
贵州的第一步,便是技术推广,先用技术把药农“武装”起来——
在大方县,贵州乌蒙腾菌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光文与科研机构合作,成功研发出林下仿野生种植乌天麻技术。
“采用这种技术,天麻亩产量能增加斤,每亩增收3元。”张光文自豪地说。
在他们的带动下,大方余户农户种植天麻,户均增收0多元。
如今,不仅“大方天麻”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大方天麻种植综合标准化示范区还成为了贵州首个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
在安龙县,贵州省农科院现代中药材研究所的吴明开博士创新研发了白芨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了全国独有、规模最大的马鞍型白芨组培种茎生产基地。
他们通过“专家+技术骨干+产业辅导员+种植户”的技术体系支撑,实现基地%技术全覆盖。
现在,“安龙白芨”与上海鼎芨联合开发的白芨系列产品,累计销售额达4万元。
解决了生产环节,贵州的下一步便是产业规模化的重中之重——
加快建设安全、有效、可控、稳定的“第一车间”。
“种源问题不解决,后续产业布局都是空话。”贵州昌昊金煌中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定翔表示,有了优质、高效、低成本的中药种源,才能保证产业规模。
然而,我省中药材良种供应存在制种基地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制种成本高,种子种苗售价偏高,种源混乱,产品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
为此,今年,我省着力攻克“第一车间”存在的技术难点和痛点,推进我省从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中药材种植强省转变——
成立省中药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着手制定针对60多个中药材品种的种植标准,目前,已完成20多个品种;
编撰及审阅修订《贵州省地道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与基地建设》相关文件;
深入开展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绿色生产技术等相关课题研究;
加强对中药材快繁技术、连作障碍、绿色防控、产地环境控制、产品加工、运输、储藏等共性技术攻关;
深入开展中药材成分、药理药效等研究,制定完善中药材绿色生产技术规程……
黔农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