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贵州产区遭遇冰雹和短暂的高温天气,反常的气候导致了不少在地植株发生病害。一时人气骤起,价格也出现小幅反弹。但是,随着太子参产新拉开序幕,有货者迎来的不是一路高歌的涨价行情,而是稳中下滑的走势,令持货商大失所望。
今年太子参产新后价格没有上涨,有着自身的背景。去年太子参单产产量高,产新后价格也不低,种植户收益不错,去年冬季栽种时,药农多扩大了种植面积。据了解,主要是贵州产区扩种面积较大。贵州主产区主要集中在施秉、黄平、瓮安、麻江、开阳、福泉、玉屏、岑巩、金沙等十余县市,总体种植面积在5.5万亩左右,其中重茬地种植在2.5万亩左右,新扩种约3万亩。
传统主产区安徽宣城种植面积与往年基本持平。浙江磐安、河北无极、山东临沂、重庆奉节等新兴产地种植面积接近2万亩。福建产区主要集中在柘荣、福安、霞浦等传统主产区,种植面积基本上与上年持平,总体面积在2万亩上下。综合计算,年太子参采挖面积在9万亩左右。
从太子参种植的成本来看,如果药农自留种苗、自留地种植,亩地投入元左右;如果租地种植的,种苗、租地费、雇工费等,每亩地投入元左右。太子参正常年景亩产量在80---公斤,重茬地栽种亩产量多在50-60公斤,新茬地栽种,管理好的亩产可达公斤左右。
今年贵州产区重茬地加上自然灾害,单产产量低,多数种植户亩产60公斤左右。按照今年产地均价60元价格出售,亩收入多在元上下,散户种植每亩获利只有几百元,大户种植已亏本赔钱。
为何这么多种植户赔钱,价格反而上不去呢?由于当前市场整体行情不佳,市场经营户去产地购货积极性不高,多是小批量随销随购,购买大货的很少。虽然今年贵州产区不少面积单产减产,但是,整体种植面积大,总产量依然不少,况且新产区产量大。
面对如此行情,今年大户也按兵不动,任其价格自然回落。有人说,这样有利于生产调减,为后市或明年价格上涨减轻压力。因为今年贵州产区种植户赚钱的不多,势必减少种植面积。从理论上分析是符合逻辑的,只是不知道事实如何?仍需继续中医如何治疗白癜风白癜风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