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目前已被卫生部确定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名单"。太子参为石竹科太子参属(Pseudostellaria)植物。该属全世界约有10种,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有10种,主要分布于青藏高、中南、华东、华北、东北等地区。太子参之名始见于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说:"太子参……,大补元气,虽甚细如参条,短紧坚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人参。"
在上述的描述中,很难判断吴氏所指的太子参究竟为何物。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引《百草镜》曰:"太子参即辽参之小者,非别种也,乃苏州参行从参包中拣出短小者名以售客。味甘苦,功同辽参。"又引张觐斋之言:"称太子参者,乃参中之金枝而小者,是参客取巧之名也。"
赵学敏所谓的太子参实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根之小者,这是很明确的。但是,现代所用的太子参普遍为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Pseudollariaheterophylla(Miq.)PaxexPaxetHoffm.)的干燥块根。年版《中国药典》规定药用太子参的原植物为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Pseudostellariaheterophylla(Miq.)PaxexPaxetHoffm.)的块根。又名:孩儿参。
太子参:本品始载于《本草从新》。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块根。分太子参和太子参须两种:太子参呈细纺锤形或细长条形,稍弯曲,长2至10厘米,直径0.2至0.6厘米,顶端有茎痕,下部渐细呈尾状。表面黄白色,较光滑,微有皱纹,凹陷处有须根痕,质硬而脆,断面平坦淡黄白色,角质样,晒干者类白色,有粉性。气微,味微甘。以条粗肥润,有粉性、黄白色,无须根者为佳。
太子参植物价值太子参甘、微苦,平。归脾、肺经。体润性和、补气生津;太子参主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心悸自汗、肺虚咳嗽、津亏口渴等症。
太子参配麦冬,补肺并润肺养阴,用治肺阴亏虚的肺虚咳嗽最宜;太子参配白术,共奏补脾肺之功。同治虚劳,劳倦乏力者;太子参配黄芪,补益之效大增,常用治劳倦乏力为效。
1、太子参治病后气血亏虚,神疲乏力:太子参15克,黄芪12克,五味子3克,炒白扁豆9克,大枣4枚。煎水代茶饮,有一定效果。
2、太子参治病后虚热。
3、太子参治脾虚便溏,饮食减少:太子参12克,白术、茯苓各9克,陈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有较好疗效。
4、太子参治盗汗(睡觉汗出,醒后汗止):太子参24克,浮小麦30克,大枣5枚。水煎服。
5、太子参治糖尿病
6、太子参治神经衰弱(神经症)、失眠:太子参15克,当归、酸枣仁、远志、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
太子参用于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心悸不眠、虚热汗多、能益气生津;太子参治气虚肺燥咳嗽,配北沙参、麦冬等,太子参治气阴两虚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枣仁、五味子等。但其补气益阴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参。
太子参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气,养胃阴。太子参常配山药、石斛等同用。但其补益脾气之力不及党参。
:甘、微苦,平。归脾、肺经。体润性和。
补气生津。主治:脾虚食少、倦怠乏力、心悸自汗、肺虚咳嗽、津亏口渴等症。
太子参味甘、微苦而性平,偏微寒,既能益气,又可养阴生津,且药力平和,为一味清补之品,适用于脾肺亏虚、气阴不足、气津不足诸症。太子参对淋巴细胞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凡脾胃虚弱,症见疲倦乏力,食欲减退者,可与黄芪、党参等配伍,以增强补气之功;若兼胃阴不足,再加山药、玉竹,补脾益胃阴;若气阴两伤,症见气短、自汗、口渴者,宜与五味子、黄芪同用,以增其益气生津之功;若气阴不足而致心悸失眠者,又当与五味、麦冬、酸枣仁、柏子仁等合用,以益气养阴安神;若治小儿自汗者,可与浮小麦等配伍。
甘,微苦,微温。
《本草再新》:"味甘,性温,无毒。"
《饮片新参》:"甘润,微苦平。"
《中药志》:"甘苦,微寒。"
《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补虚药,补气药。
补益脾肺,益气生津。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怔忡,水肿,消渴,精神疲乏。
1.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能益脾气,养胃阴。常配山药、石斛等同用。但其补益脾气之力不及党参。
2.用于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心悸不眠、虚热汗多。能益气生津。治气虚肺燥咳嗽,配北沙参、麦冬等,治气阴两虚的心悸不眠、多汗,配酸枣仁、五味子等。但其补气益阴生津之力,均弱于西洋参。
内服:煎汤,10-30克。
表实邪盛者不宜用。
1.配麦冬,补肺并润肺养阴,用治肺阴亏虚的肺虚咳嗽最宜。
2.配黄芪,补益之效大增,常用治劳倦乏力为效。
3.配白术,共奏补脾肺之功。同治虚劳,劳倦乏力者。
太子参又叫孩儿参、童参。光听这些名字,就连不少天天在处方中与这味药材打交道的医生都会想当然地认为那肯定是对幼小人参的称谓。在古代,的确有不少医书把"人参之细小者"称做太子参。可在近百年来,人们发现了一种具有某些功效类似的人参,但又远逊人参的石竹科植物。太子参的名号于是便"旧瓶装新酒",让给了这种新兴的药材。石竹科的太子参又名异叶假繁缕,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纤细,叶对生,夏季开白色的花,地下生有纺锤形的块根,主产于中国江苏、安徽、山东等省,生长在山间林下松软肥沃的土壤中。
太子参性平、味甘、微苦,有补气生津的作用,在中医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一般素有口干、烦躁、心悸、失眠、乏力、食少、手足心热等气阴两虚症状的病人均可使用,它既可与其他药物配伍,又能单味煎水温服,常用剂量为10~30克,可根据病情适量加减。
那些久病、体弱之人脾胃被伤,出现饮食减少、乏力、自汗等症状时,可用其配伍山药、扁豆、谷芽等有健脾、消食作用的药物,或取太子参15克、莲子20克,加水上锅煮至莲肉烂熟为度,食莲肉,喝汤;发热疾病的恢复期出现气阴两伤症状,如口干舌燥、烦躁、气短乏力等,可用太子参与生地、知母、麦冬、竹叶等同用;秋季或暖冬,肺脏极易受到温燥邪气的伤害,起病多出现发热、口鼻干燥、口渴、干咳、气短、少痰等症状,可用太子参与沙参、麦冬、百合、贝母等滋阴、润肺、止咳化痰药同用。
与同样具有补气生津作用的人参、党参、西洋参相比,太子参滋补的药力要差得很远,但它也有长处,就是药性十分平稳,适合慢性病人长期大量服用,且副作用也比上述参种小得多,因此深受那些体虚而经受不住滋养药物峻补人的欢迎。譬如脾胃虚弱之人初用补剂,服用其他参种恐药力过猛,改用太子参则大可放心;又如虚证患者夏季服用补药,恐天气炎热夹杂药力引动内火,而太子参清补扶正,则不会有此弊害;气阴不足而又血压偏高之人使用太子参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而且没有人参升高血压的毛病;壮年患者服用太子参不用担心引发上火;小患者服用太子参没有引发早熟之嫌。太子参堪称难得的清补佳品。注:表实邪盛者不宜用太子参。
病后气血亏虚,神疲乏力:太子参15克,黄芪12克,五味子3克,炒白扁豆9克,大枣4枚。煎水代茶饮,有一定效果。
脾虚便溏,饮食减少:太子参12克,白术、茯苓各9克,陈皮、甘草各6克。水煎服,有较好疗效。
神经衰弱(神经症)、失眠:太子参15克,当归、酸枣仁、远志、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
糖尿病:太子参、葛根、天花粉各15克,生鸡内金10克,古瓦(打碎)克(房上陈旧的老瓦、年代越久越好)。先煎古瓦1小时,取其水煎液,再合其他药同煎。有较好疗效。
盗汗(睡觉汗出,醒后汗止):太子参24克,浮小麦30克,大枣5枚。水煎服。
病后虚热,津伤口干:太子参、生地、白芍、玉竹各9克。水煎服。有清热生津止渴之效。
《本草从新》:大补元气。
《本草再新》:治气虚肺燥,补脾土,消水肿,化痰止渴。
《饮片新参》:补脾肺元气,止汗生津,定虚悸。
《江苏植药志》:治胃弱消化不良,神经衰弱。
《中药志》:治肺虚咳嗽,脾虚泄泻。
《陕西中草药》:补气益血,健脾生津。治病后体虚,肺虚咳嗽,脾虚腹泻,小儿虚汗,心悸,口干,不思饮食。
民间相传相传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为出版《本草纲目》日夜兼程赶赴金陵(今南京)后,住进一家客店。入夜后听得邻壁房间有妇女呻吟声,于是便问店小二:"邻壁何人患痛呻吟?"店小二回答:"是贱内患痛难受呻吟,已有几天了!""有病为何不去求医?"李时珍困惑不解。店小二解释说:"先生有所不知,我们虽然在国都开店,但赚来的钱还不够买一家七口人的柴米油盐,哪还有……"。李时珍听后十分同情,便起身随店小二进入内房。李时珍一边为店小二的妻子把脉,一边询问:"近来她饮食如何?"店小二说:"好几天没米下锅了,她只能吃一些番薯干,我们是靠孩子挖来野菜充饥的。"李时珍走过去,拿起篮中野菜根仔细看起来,并从其中拈了一株野菜根,放进口中。然后他对店小二说:"这是一种中草药,可治你妻子的病,是从哪里采来的?"店小二说:"城外,紫金山上!"李时珍忙随手掏出一锭银子说:"天明以后去集市上买点来,把此药先煎给你妻子服用,服后便会好转的。"店小二闻言,感动得双膝跪地,连声道谢!
翌日,店小二的妻子服了药,病果然痊愈。小二把李时珍带到紫金山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只见那里绿茵如毯,到处都是这种草药。
因为这种药草长在朱元璋太子的墓地,所以就把它取名为"太子参",但李时珍害怕此药声张出去大家都来太子墓地采挖,触犯王法,因此没敢把"太子参"写进《本草纲目》里,此事成为他终生遗憾。
往期精彩内容:
武当山道教音乐与醮仪注解
《心之痕》归处
武当仙乐神韵--独特宗教韵味
武当山道教历史文物(一)
武当山道教历史文物(二)
武当山道教历史文物(三)
外练“精、骨、皮”内练一口气!武当无为子首次展示外家功夫钻子手
道家修炼的基本功法●静功法修炼
紫岳琼台-武当中观结道缘
早期记录片《道士的生活》
珍贵的武当山历史图片
那些快被遗忘的老照片--道教修行者
道长带你感受武当武术的灵动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