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首都八字桥

  

南溪书院前,溪有青石如印,水落则现,唐异僧黄涅槃在尤溪留偈云:“塔前青印见,家家亲笔砚。水绕保安前,尤溪出状元。”故名“青印溪”,源头出在尤溪县西的八字桥乡。

八字桥,因村头溪、坑头溪汇合处两桥如“八”字而得名,年从管前公社析出,独立为公社,为乡,面积约80平方公里,人口万余人,有郑、陈、吴、萧、杨、蒋、张、夏、林、翁、姜、余、罗、刘、王、高、江17姓。尤溪明代设五十个都,第一都在八字桥乡境内,当地人自嘻为“尤溪首都”。

        溪谷里的村庄

八字桥乡南高北低,主要溪涧由西南往东北流入柳塘水库。

南部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山4座,铁钉岩、玳瑁山东西走向,与狮龙盂、银凤亭、赤壁亭、九阜山连成一线,层峦叠嶂,青翠绵延。山高谷深,溪涧湍急,洋面狭窄,罗岩、黄龙、坑头、下畲、后曲五个村,全都一条溪一个村,从上游到下游,农家沿溪依山散居,溪畔的农田层叠如梯。时值初冬,我们溯溪驱车走访,所见溪谷,棚架连片,瓜果累累。

南部诸溪,全都往北,流入洪田溪(嘉靖县志称为“莒积溪”)——

罗岩溪发源于玳瑁山北边的铁钉岩,流经的上洋、中洋、下洋,居住着吴姓人家,他们源自蓬莱口祠。始祖尚三公由石坑后(今大田县梅山乡雄峰村)先迁南段,宋嘉熙二年来罗岩村牧鸭为生,11年后的八月十五建“渤海堂”定居。过约70年,罗岩人家遭匪寇郑民贼焚房,民无栖身之处。现在的祖房为清代民居,木构二层,颇为壮观。

我们在上洋遥望铁钉岩,雨雾流岚,迷失其巅。山高匪乱,村民自明正德元年起,就在停山秀顶造寨自卫,俗称“停山寨”,赖以避难,传颂至今。近30年来,罗岩“炸豆腐”闻名乡里,若不预订,有钱也买不到。这是村民江容娇从坑头亲戚家学来的传统手艺,可惜利薄,流传不广。

黄龙溪在罗岩村东边,沿溪居住的都是萧姓人家。这支萧氏以小拾公为始祖,他是遵三公六世孙十四公的第五子(新阳镇龙坪萧氏为十四公的第四子后裔),北宋末年,先从大田上京黄城岬萧溪边平美孟厝寄居玉田,再迁黄龙,建“龙兴堂”定居。

这个深山沟,古称“黄垄坑”,清顺治十一年,大田人叶吓标将大腔戏传入,代代表演,再无外传,在尤溪成为独有的遗存。也许是因了戏文的熏陶,雍正十三年,黄龙村在八字桥境域率先开办私塾,出过4个秀才。

坑头溪发源于玳瑁山北麓。溪长谷狭,余、罗、萧、高诸姓人家零星散落,有“坑头十八坑”之说。明永乐七年,余钟孙由四十五都石室迁入创基,在这年前(宋嘉定元年),坑头六境民众已合建有灵峰寺了。

清初,坑头屡遭匪患。先是尤溪二十九都陈光贼率匪徒侵入坑头,攻寨不克,焚烧了余家厝;后有匪贼正月十三来袭,烧民房多座,杀死男女人,而躲入寨堡的,传染瘴疫,死40余人。

我们溯溪来访时,瓜果将熟,当地人正在新宅附近的路边挖洞,以便窖藏过冬。

下畲溪在坑头村东边,发源于五座高山,五条小溪在五峰环抱的呈品字形的上洋、中洋、下洋三个自然村的水尾汇合,跃入神秘的龙潭——“因在瀑布的下方,周围均是峭壁,人难近之”(《下畲村志》)经大田奇韬流入文江溪。这里原有畲族,去向不明。明初,有两支郑氏从四十五都上筹村迁居于此:明洪武元年,郑魁一在刘地洋建“宽裕堂”开基;明建文元年,成二公之子郑大一在祖厝洋立祖,建“鸣凤堂”。

前尾洋的“永兴堂”是郑辉秀约在50岁时建成的。这座四合院式的清代民居,飞檐翘角,上下堂,左右护厝。上堂五开间,雕梁画栋,以三合土夯地,以条石铺砌天井。厢房窗花镂空,雕刻诸如“簪缨诗礼人家旧,杨柳池塘春意新”和“北苑嗣徽贻燕翼,南湖衍派裕鸿图”等诗句。郑辉秀的七世孙郑祖党老师年已古稀,他告诉我们:郑辉秀(~年)以贩卖厚朴等中药材致富,生4子,已传9代,这座古厝成为42户多人的祖房。

这个高山村屡遭匪患,不得不建彭溪岭寨、彭罗岩寨、刘地城防卫自保,当地人习武成风,郑辉秀次子郑盛羡就是个武秀才,传他恃武却匪,护住了一族的安全。盛羡之子郑有园也习武有成,但在将要赶考武秀才时去世了。

最悲壮的一幕是:年底,下畲民兵在追土匪时遭伏击,郑祖祥等6名被活埋。年,尤溪县人民政府确认他们为革命烈士。

后曲溪由东南向西北流去,几乎与省道伴行,在村头中兜汇入洪田溪。后曲村原名“厚福”,自古杂姓混居,传说陈、杨、郑、吴四大姓人家共居一村,鼎盛时,村内日售一头牛。现在人口以郑氏为多,元至正元年,郑千六从尤溪水南马坑口迁后曲,清朝初期,又有郑氏由上田文星寨迁入上际(后际)。此外,吴姓在明崇祯年间由永安迁入,蒋、王两姓都在年以后迁来。

年5月25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视察了后曲。如今,后曲建成了美丽乡村。

罗岩溪、黄龙溪汇成的村头溪,由西往东;坑头溪一路向北,两溪在村头村水尾汇合为洪田溪,往东北聚归柳塘水库。

              溪桥上的圩市

谚云:“未建尤溪县,先有界头段。”界头段与沙县大洛毗邻,所在的村头村,堪称尤溪第一个村。

村头村地处交通要道,多姓杂居。明万历元年,翁万六从沙县先锋迁至中兜;宋建炎元年,姜公迁入界头;清康熙二年,杨经初从大田双降迁至村头北坂坊;康熙二十一年,江一明、一潘兄弟从连城东坑的忠心坑(今属永安)迁入界头,建生花堂;清同治元年,余光从坑头迁入界头;清咸丰年间,萧祖潘从龙坪迁入界头。

这个村因八字桥圩闻名,乡政府驻在圩场附近。

八字桥圩由罗岩的吴景厚始创,时在明洪武三十一年(年),约已年。开圩38年后(明宣德元年),这位吴氏八代之子在村头苏林公厝建屋定居。

圩场设在村头溪和坑头溪的汇合处,这里建有两座呈“八”字形的桥:村头溪的溪口建的是石拱桥,至今犹存;坑头溪的溪口,建的是木桥,已为现代公路桥替代。

当地文化人郑祖珍先生站在三溪口为我们解说:早年,两座桥上都有廊盖,俗称桥亭,亭内可摆摊。现卫生院处,原是庵堂,逢圩售米;庵的两侧,以及两桥之间,全是店铺,大致呈“乙”字形,每月逢五、十赶圩,主要交易大米、米粉、中草药、农具、竹木器具、陶瓷、土纸、夏布、盐、糖、瓜、果、蔬、山珍、家禽、家畜以及小食杂、小百货等。

这个溪桥上的圩市,在桥头路口安放了公共石臼,供周边住家、店家舂粿擂糍,上市交易,引人围观,饶有趣味。

年10月1日,沙尤公路通车。逢圩日,十里八乡的货物聚集在公路两边交易,人声鼎沸。年公路改线,从两桥之间经过,不久,圩场转移到新街,既有露天粗放的摊点,也有避雨遮阳的摊位,更具活力,特别是金柑采收时节,商贾云集,交易活跃。

金柑是八字桥乡特产,也叫绿橘,县人俗称“柑橘子”。

相传,清同治四年(年)某天,闽南商贩从顺昌石溪口贩运金柑路过洪牌村,在水尾廊桥歇脚时,与当地的陈著琏攀谈甚欢,取出几粒金柑让他品尝。陈著琏觉得皮微辣,肉酸甜,滋味特别,就买了半斤回家,有心取种培栽,果然获得成功。此后,洪牌、洪田、洪村,广而种之,声名远播,人称“尤溪金柑”。由郑祖珍写词、蔡玉枝作谱的歌曲《小小金桔蜜甜甜》,获省、市奖,传唱四方。

洪牌人慧眼识金柑,或与陈氏的历练有关。

宋绍兴元年,陈六六从永安上坪九龙村迁来,在紫岭头雪竹坑湾建“颍川堂”开基。村名香山坊,后因有太监牌,曾叫坊牌。当地人传说,明景泰年间(一说元泰定年间)出过太监陈显,在柳塘秀峰顶赐建秀峰亭,状如金銮殿,谚云:不识金銮殿,去看秀峰亭。又传,陈显的五代孙陈赐钊,呈请朝廷批准建太监府,高三丈二尺一寸。县志记载,陈赐钊任过“明吏职”,余不详。乾隆二十八年,陈圣勋集众,依旧式复盖太监府。这样的家族,见多识广,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在洪牌墓兜洋的竹林边,见到一株金柑树。一人多高,直挺少枝,与满坡粗壮、蓬勃成团、连片的金柑林相比,它显得苍老单薄,结的果实也小,毫不起眼。

但它却是大名鼎鼎的金柑母本!全乡只有3株,历经百余年传承,孕育出了“中国金柑之乡”的品牌!

柑橘,在明嘉靖版《尤溪县志》已见记载。另有民间传说,明正德君年南巡至洪牌,啖食随带的贡品柑橘,吐籽陈氏厝边,偶生此物。

八字桥产的金柑,形美色艳,皮薄核少,汁多肉嫩味甜。果肉含有大量维生素、多种富营养物质,鲜食具有理气、补中、散寒、清咳、消食、化痰的功效,能醒酒、抗炎、降血压,还可加工成果汁、果酱、果醋、果酒、罐头、蜜饯等。仲夏开花,立冬采收,单株产量可达五六百斤。

近年,八字桥圩市出现了罗汉果、太子参等药材,都是当地以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引进规模种植的。

八字桥乡版图呈南北向不规则的长方形,省道几乎拦腰穿过,过往旅客喜欢在乡址停车,捎上若干“豆腐腊”(炸豆腐)、土猪肉和溪鱼等回家。这里溪涧众多,潭深洞杂,鱼、鳖、鳅、螺时见圩市,因无污染,特别鲜美。

         峡谷间的风景

龙湖村在八字桥乡西北角,因“山形如龙,环围如湖”得名。旧属沙县二十都,年划入尤溪,村民能说沙县、尤溪两地方言。

这个村人家的祖居地在榄底坊。元至正二十年,林长茂从广平迁入榄底;明洪武年间,张公从沙县大北门迁入榄底,夏公从沙县大倍科迁入榄底;明末,吴公从罗岩迁入榄底。榄底形如橄榄,先人们聚居抗匪,古寨基、古寨门,至今犹存。

龙湖和洪田交界的文笔峰是八字桥马仙信俗的基石。

文笔峰下,有一处“中共龙湖支部”遗址。年8月,东方军解放将乐期间,中共闽赣省委在黄潭成立中共黄潭边特委。第二年1月,黄潭边特委在建立中共沙县特委的同时,派尤溪籍中共党员吴兴标等人到龙湖活动,成立了中共龙湖支部。

10年后,龙湖发生了“石头坑战斗”。年5月15日,队长游栋、政委林大潘率中共闽西北游击队员50多人,从沙县南坑仔沿小路进驻龙湖石头坑纸厂休整。6月22日,县保安队中队长陈玉麟闻讯,带兵多人包围游击队。激战中,游击队员4死4伤,其余突围后转移到永安洪田休整。

车从界头段入龙湖,经榄底出洪田,围着文笔峰转来转去,一路峡谷,满目美景。

文笔峰海拔.5米,突兀孤绝。峰之西南,悬崖峭壁;峰之东北,青松、翠竹、紫柏成林。从南面看文笔峰,巨石隆起,形如倒扣的大酒瓮,县志称之为“酒酲岩”。亩竹海,千余亩金柑林,簇拥着这块庞然大物。盛夏时节,我曾沿着林间古径登山,恍入晚秋。峡口,千年红豆杉高大挺拔,成为情侣合影的绝佳背景。

庞大的酒瓮之下,绵延数里的山谷,尽是罗汉果的棚架,绿叶青藤,挂果密集,车行其间,一望苍翠,仿佛满谷流碧。

移步换景,酒酲现出两道深长的凹槽,传为罗隐在此耕石留下的犁痕。罗隐属半仙,在闽中留下了众多的传说。有个尤溪人在网上著文说:“一般人看不出来,八字桥文笔峰居然像一只鳄鱼!”他的照片和配图显示:从远处看,竹林遮掩了凹槽,此时的文笔峰与周边的峰岭果真状如巨鳄,惟妙惟肖。

再换角度,蓦见孤岩突起,赫赫然如笔尖朝天,难怪人称“文笔峰”——而若从莲花山眺望,中峰高耸,两侧山矮,岭峡凹隐,却是巨大的笔架山!也有人说,像乌纱帽,又像三位星君降临人间,护佑四方百姓。

今人为文笔峰及其周边命名十景,计有:文笔透天、酒酲涌醴、罗隐耕石、神猿护笔、红色履痕、榄底古寨、九曲天梯、三仙降临、莲峰迎圣、七星拱照。诗人纪小然说,若从龙湖遥望文笔峰,榄底古寨像一只巨猿在看护着文笔。其《神猿护笔》诗曰:

文笔通天爱煞仙,灵猿看护越千年。

欣逢圆梦峥嵘日,写就中华锦绣篇。

龙湖溪由西北往东南,经洪牌流入柳塘水库。沿溪的峡谷,灌木丛生,岩山暗红,竟然是丹霞地貌,这在闽中颇为罕见。

车伴溪走,狭窄处,溪、路竞挤,有一冲而过的畅快;稍宽处,溪缓、垄现,十多里长的梯田、畔坡,当地人称“八丘”,种着罗汉果、黄精、荆三棱、七叶一枝花等名贵中药材,差异的叶形,不同的花色,斑斓如画,尽收眼底。停车漫步,药草香气隐约可闻。

当地人说,这叫“药王谷”,龙湖至洪田小型丹霞地貌的山谷,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所产药材品质更优。

在洪牌村,我与山峰太子参专业合作社王而荣先生闲聊。他说,从年起,计划用5年时间,在洪牌、彭新、洪田三个村的区域,创建“现代中药专业园”。据策划书所述,药用植物园四季可休闲、观赏;农家生活体验园提供传统民居,可自助农耕;在柳塘水库的小岛上,建以体验、休闲、娱为主的不夜城。此外,利用洪牌隔藤岭峡谷开发漂流探险区……

柳塘水库为青印溪上游中型水库,洪牌的彭坑淹没后,索性成立一个移民村,取名彭新,现有王、郑、萧、罗四姓人家。唐德宗元年,罗清松从大田白石峡来鲁坑打长工,后至彭坑立祖,可见此地早年即有富户。王师贵不堪重赋,从漳州府宁阳香寮,几经搬迁,于嘉靖五年定居新田坊。明洪熙元年,郑鉴一由四十五都上筹迁入彭坑。清道光二年,天花流行,鲁坑余人死亡。至民国初年,这支随宋南下的鲁氏无存。清光绪末年,龙坪萧清章兄弟来洪牌种青,最终落户于此。

目前,“山峰康养谷”已种植了多种中草药、18种台湾水果、58种观赏南瓜和葫芦系列植物,同时,套种了3万多株的红豆杉、2万多株的银杏。4公里长的旅游观光道路旁,遍植栀子树,每当花季,美不胜收。

当然,峡谷里种的不只是中草药。在坑头、罗岩、黄龙等村,佛手瓜的架子沿着溪谷搭建;在后曲,三叶花卉产业园的花棚沿着坑垄铺排。登高望去,蔚为壮观。

           荥阳堂的名士

洪田溪纳入了八字桥乡南部6个村的水源,流经洪田村时,溪道弯曲,水势缓慢,两岸是八字桥乡最大的洋面。

洪田的郑氏有洪宅、上田两支,都来自大田县广平上筹。据洪宅郑氏族谱:万一公始开田阳四十五都上筹,传至九代昌八公之子,长房兴九公生子璋一公,裔传二六、二八、二九兄弟三人,宋末元初一起迁居尤溪二都文星寨。为不忘田阳上筹,取村名“上田”,因寨边林密,又名林兜。

长房四代孙郑九生三子,长子数传后绝;次子十八公开基三都上地;三子十九公过继给二房十七公为子——因为十七公之子开基上际,祖堂无人祭扫。

二房郑崇孝(排行十九)与三房后裔,一起由上田肇基下头祖厝,旧传为洪姓遗址,故以“洪宅”命名。明洪武七年,建祠定鼎。郑崇孝生三子安寿、安定、安靖,现在所传的都是安寿公和安定公的后代。

上田的郑氏始祖为郑宜七,元末(年)迁入,5年后(明洪武元年)建荥阳郡“光裕堂”。

此外,洪田还有陈、刘、蒋三姓:明崇祯元年,陈仕居从洪牌迁入上田洋尾开创“后荣坊”;清乾隆二十四年,刘温奕从沙县新桥迁入寨坑。

洪宅郑氏“荥阳堂”宏伟高大,堂前广场达数千平方米,能容万众。

郑氏族谱记载,崇祯末年,朱新建屯扎文笔峰,招兵买马,意欲反清复明。马提督率清兵围剿,致使郑氏祠堂在年焚于兵火,直到35年后(康熙二十三年)重建。7年后,才子郑居南诞生。

郑居南(—),名文周,字宽士,邑廪生,也就是每月有皇粮吃的秀才。谱赞:“心性灵敏,才资聪明”。曾“一试考三案首,岁试一等第一”,但当地人说他是“预选进士”,不确。相传,郑居南应试,其文奇妙,因考官收贿,将文中繁体“馬”字四点连在一线,批曰:“文章惊动五岳,惜马不能行,故屈落孙山。”但据当地人说,此人家道贫寒,曾卖功名度日,32岁那年挨到他岁贡(雅称“岁进士”),学官诱他“让贤”,哄说来年的“岁进士”非他莫属,却不料再也无缘。由此,这个空口许诺的岁贡,人称“预选进士”。

乡志《郑居南传略》,所述“南台救人”的故事颇为传奇——

某日,郑居南上文笔峰祷梦无成,挥笔题诗一首:

到处文笔高峰间,今夜求梦实无闲。

神仙不测凡间事,回去读书中魁元。

七绝经方言转述,已失格律,但仍可感觉才子负气情状。回到家,适发族人命案,王县令亲临勘查。向居南问话时,居南竟然禁口,说不出话!要求以笔代答,被视为傲慢,遭罚银元一铜盆。县令刚走,居南又能说话了。事虽蹊跷,但郑居南不服,赶去福州告状。

从县志看,这位王姓县令或是房山人王澍,岁贡出身。其时,郑居南年龄在26至29岁之间。

话说郑居南到了福州,见南台百姓扶老携幼,争先出逃。一问,原来是暴洪冲走了马营,官员诬认刁民私宰军马,明日午时将发兵抄斩。第二天,郑居南代为拦路喊冤,率兵的廷官拆读诉状,见是一副对子:

水浸南台,将军何须问马;

火焚东鲁,至圣唯恐伤人。

廷官沉吟片刻,下令撤兵,南台百姓因此获救。当然,郑居南的官司也打赢了,退回银元一铜盆。

当地人传说,郑居南在文笔峰留诗多首,其一:

峰似文笔笔似峰,矗立南方天柱中。

四周尽居勤劳汉,峰尖顶上有仙公。

其二:

迎头登高九曲湾,乘风攀桂上天关。

推开白云看世界,玄空踏雾一重天。

与收入县志的“刘唱郑续”四十韵诗句对比,这两首诗显然失真了,雅俗相去甚远。

郑居南在五兄弟中排行第四,其弟郑居钧,增生,是个还没吃皇粮的秀才。侄辈中,出过文武两秀才:监生、武生。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能在县志为家乡留下诗文的,有几个?郑居南做到了——这个秀才,胜过了进士!

附录二例:

郑元祯(—)20岁中进士,年从南平来游时,询阅家谱,认为“绍祖宗联登继起,光上国奕世腾芳”14行辈中,“奕”字宜忌讳,帮助修订为:“绍祖宗腾声人瑞,裕经纶翔彩天阊。”同时撰出相应字派:永德克昭名雋品,奇功广树大英才。从郑二八公至绍字辈,共25代。郑氏族人不理解的是:挂在祖厝堂上的14个字辈派“绍祖宗腾登振起,光上国万世标芳”,已沿用到“上”字辈,而却异于族谱,怎么回事?我猜测是民国“荣锡绍祖”字辈族长公听取了元祯公意见,但在族谱修罢,本族才子获准修改了行辈字。郑元祯也为“光裕堂”郑氏撰写了16辈派:运会鸿开 永应天庆 贤才秀毓 高步云程。

年,郑玉山在石马洋创建明星小学,这是八字桥境内有小学教育之始,发出了名士故里的新声。

巅峰的信俗

八字桥乡北部,文笔峰与莲花山巍然并立,峰岭相连,公路联通。

文笔峰为孤岩,三面壁陡崖峭,东北却是松灌杂生的黄土山坡,乃至岩峰之顶,也竹柏茂密,一派郁郁苍苍。

县志载:“峰顶有仙亭祀马仙,叠显灵异。”传说南宋嘉熙年间,榄底太保亭供有马氏三仙。洪武二十九年,榄底林长茂第三代后裔会同文笔峰周边寨坑、林兜、洪宅、后际、中兜、村头等六境,在文笔峰建祖殿,惜乎毁于“文革”。

年,七境信众在文笔峰顶复建祖殿。殿为仿古歇山顶建筑,藻井式吊顶,柱壁以石材构建,雕镂描画,飞檐翘角,饰有葫芦燕尾,龙飞凤舞,一派肃穆庄严。因有山林依靠,不觉孤高。放眼远眺,众山低伏,天际苍茫,令人颇有出尘之思。

9年,在半山藏风纳水之处,增修“文笔峰二殿”。年,乡人集资开通水泥路,车可抵达。殿前场地广大,另有空地可摆数十张饭桌,适宜香客举行诸如马氏真仙诞辰(农历七月十九日)的民俗活动。

自半山至峰顶,纡回九折,名叫“九折岭”。明初以来,信徒们都沿着“之”字形的石径,曲折而上,去峰顶祖殿朝拜马仙。

祖殿供奉马仙,信俗颇久,与柳塘水库边的秀峰亭,渊源深厚,关系密切。有关秀峰的传说大致如此:宋代飞炉,元泰定二年建亭,明景泰年间重建,正德君来巡,赐建其亭如“金銮殿”。

相传,正德君也到过文笔峰。乡志载:“丙子年即年,六月二十二日,正德帝周游至此,题有御园春诗,并赐‘皇帝万万岁’五字金牌一块。”

正德君,即明武宗朱厚照(—年),是否曾经入闽“游龙戏凤”?存疑;甚至,连同郑居南的颂风词也颇可疑。但是,郑居南的确为文笔峰留下了吟诗佳话——

雍正年间九月初四,临近重阳,郑居南陪城关秀才刘梁登高,夜宿文笔峰祖殿祷梦。秋高气爽,新月在天,两位才子夜话不休,三更时分诗兴勃发,刘梁高吟:

摄衣绝巘上,携手孤峰巅。

郑居南应和:

飞阁凌空出,长梯倚洞悬。

刘梁又咏:

云间听犬吠,雾里数鸿旋。

郑居南续唱:

呼吸通霄路,歌吟彻斗躔……

就这样,刘唱郑续,从三更到五更,不觉联吟四十韵!

乾隆元年,刘梁获岁贡,验证了“灵应叠显”。同一年,46岁的郑居南去世了,当真如他所吟:“一觉徒惊梦,惟吾亦遽然!”

文笔峰遥遥相对的莲花山,海拔米,松林漫山。明天启二年,洪田郑盛瑞始创“岩庵狮子洞”。当地人相信: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打翻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炼丹炉,一块垫脚石掉落在八字桥,便是文笔峰。代代相传,几经演变,形成了齐天大圣信俗,朝拜地点也移到了莲花山顶。于是,每逢六月十二、十三两日,八方信众,前来朝拜。

当地文人描叙说,吉时在午夜,法师做功,信徒上香,万人云集莲花山顶狭长的地坪,烛光晃动,炮仗连响,从文笔峰望去,恍如火龙翻腾。

马仙、大圣两大信俗相互促进,演变成为八字桥的现代乡愁文化。当地有识之士认为,可以进而打造“尤溪西部情天下”:文道马仙,笔下有情,八字有缘,桥上等你,让千年红豆杉见证百年爱情。

莲花山周边散落着多个小村。山谷、坡地,尽是金橘林。花开时,一片雪白;果熟了,金黄一片。此时,晚稻已归仓,又采金橘,八字桥乡喜气洋洋,连空气都是甜的。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可以医治吗
南昌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zz/1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