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佛像,太子参,孔子和做香的年轻人环游

12月8日

因为海上风浪的原因,取消了去台山岛的行程。然后昨天就临时查到了福鼎靠近柘荣的地方,有个孔子后裔聚居的西昆村。

公开的宣传资料说,现在全世界孔子的后裔有多万人。如何对这个数字进行严谨的考证,是会让社会学家和科学家都头大的问题。但对于我们来说,这一点也不重要,孔子就在那里,你相信就好。

多万孔子后裔中的多位,就生活在这个福建靠近浙江,群山叠叠的小村子里。

差不多7点多,在宾馆对面的陈记小吃店吃了碗福鼎肉片,就从太姥山镇出发了,东南DX7已经开的很顺手,再过几天,也许就可以人车合一。

先上沈海高速到福鼎市,然后再沿国道往西,柘荣的方向开。今天开始,我们就离开沿海,往福建的腹地行进。

一、路边佛像

国道是蜿蜒的山道,导航总是不断的唠叨,“请注意,前方有连续转弯”,“请注意,前方有连续转弯”,而后排座上,刚刚带着早餐温暖过的胃上车不久的涵深和小登,已经发出了一点鼾声,两种声音编织,这就是环游福建30天早上行车的日常。

车开上一个斜上坡的拐弯口,突然看到前面露出一个金色的弥勒佛像,然后就出现了一群,车也就是瞬间就开到了这些佛像眼前,这是一个躲在山路边上的石头佛像雕刻厂,我把车停了下来,拍照。

怒目圆睁的天王,笑呵呵的弥勒,还有低眉拈指的释迦牟尼,他们挤在一起,和铁皮产房,和那些被来往车辆折腾到失去绿意的树,在盘山公路的拐弯的一角,挤出了一点魔幻感。

此情此景,让我突然想到电影《路边野餐》,想到摄影师严明的作品,散发出隐秘的、带着一点落寞的调调。

在这一天路上,后来还数次遇到了这样紧挨着路边的佛像雕刻工厂,我问当地的人,这是这里的一个当地产业吗?他们回答很简单,不是吧,就是这一带寺庙多啊,所以也就有了这些厂。

闽中多寺,这真不是瞎说的,在西昆村,说是一个村里就有三个寺庙,最早的一个是唐朝的,是先有了寺,才有了西昆。

我们的祖先向新的土地迁徙的漫漫历史中,想来其实是很多坚韧不拔的僧人一直在打前站。

二、太子参

在导航提示离西昆村还有六七公里的时候,山路拐进一片相对平整的山坳,这时候差不多十点了,迎面的阳光斜射在山坳间平整的田地上,一条溪水在公路和田垄之间蜿蜒,几个人在田里劳作,逆光把眼前的所有事物都修饰出一种朦胧的静美,再加上山里只有偶尔串出的狗叫和鸟鸣声,活生生一副桃花源一样的田园画卷。

我知道这是文艺青年爱有的错觉,但停了车,站在这里,周身轻松自在是的确真的。“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着便是主人”。

架起机器拍摄的时候,一个四十左右的男子凑过来看,看来摄影机还是一个社交利器。他很快就给我们介绍了这里,这地方叫园塘村厝基里,他姓蓝,畲族。

他很认真地解释了蓝和兰,其实是不同的姓,只是现在很多人搞不清楚。他说他们是从广东的凤凰山迁过来的,好像是逃避战乱。

这里特产白茶,还有就是太子参。太子参的种植,是天气最冷的时候种下去,第二年天气最热的时候收成。也是那位蓝大哥,一直在抱怨今年的太子参价格太差,才五十几一斤,没的做,而前年最好的时候,一斤会卖到多元。

我们听了只是点头,不知道如何发表意见,阳光晒着挺暖和的。

是在晒地瓜粉吧

一路上刷满了这种粉红色的广告墙,中国移动在青山绿水间还挺糟心的

三、西昆村

西昆孔氏的祖上是位当兵的,江苏镇江人,袭补了叔叔的官,在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在福建省建宁做右卫总旗,于是就在今天的柘荣安了家,后来他的后代差不多在康熙皇帝的时候,又搬到了西昆,然后一直到今天。

村里有孔氏家庙,也会每年去派代表去曲阜谒祖。我们的车直接停在村委会,就顺便进去看看能不能找个人带我们转转。

幸运地碰到了村里的妇联主任,她一直说自己不够了解村里旅游开发的情况,要书记才最懂,但还是很热情地忍着肚子饿,带我们把村里主要的古迹看了一遍。

孔氏家庙,大妈在安静地绑扫帚

家庙里的藻井虽然没有花花绿绿,但也很漂亮

其实村里真正的古迹不多了,两三栋列入修缮计划的老宅子,最大的是“旗杆大厝”;一个孔氏家庙,还有一个正在建设的陶氏宗祠,说是这个村还有陶渊明的后人,这又不知道要从何说起。

旗杆大厝,但除了中间部分,周围一圈的建筑也都坍塌或者破坏了

满眼所见,已经是后来新建的二三层的没有多少美感的水泥楼房。带路的主任说,她本来是邻村的,在这里当老师,后来就嫁在了这个村里。她说,其实是可惜了,她刚来这里的时候,村落以孔氏家庙为中心,还是完整的,很漂亮。差不多年后,慢慢村里人就开始盖新房,旧的房子就被拆的差不多了。

不仅这样,后来猖獗的文物贩子,还把这里仅有的那些老房子搜刮了一个遍,连孔子家庙藻井上的八仙木雕都被偷了。后来只能把能偷走的,藏了起来。

历史留痕

“隔壁浙江那边就做的很好,村子保留下了,做旅游”,她说了好几遍,“我们是这几年才有这个意识,但做起来难处也很多。”

村里很多房子里都挂着孔子像,遇见的人讲话都客客气气的,我自然把这就理解成孔子遗风长存。

带我们逛的主任

在主任的带路下,我们还去了村里的德成传统文化学校,看起来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铺满碎石的操场,操场上有个孔子像,然后是一栋三层水泥教学楼,小孩子在操场上玩,看见我们都跑过来,一个个喊叔叔好,特别的礼貌。

这里的小孩有村里的,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在这里寄宿学习的小孩都需要一位家长长期陪同,家长也是学校的义工。

溜达到后面厨房参观,他们刚吃完午饭,几个也就是七八岁模样的小孩在后院,把洗好的碗筷一个个认真的摆成一排摆着长木板上晒太阳。

过去和她们聊天,问:“这是轮流洗的吗?”他们点头说是。我说,“你们每天都学什么”,他们说,“上午都有早课,最近是念论语。晚上有晚课,练书法。”我说,“每天都这样?”

其中一位大一点的女孩说,“是啊,生活不就是应该规律一点吗”。

竟然一时语噎,被戳中了。

也就是在学校,我们更神奇地遇见了下午本来要去柘荣拜访的对象,做香的姚潇文。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恭顺的样子。

四、做香的年轻人

从西昆到姚潇文做天然香的基地,柘荣县城郊乡漈头村,半小时的车程。

基地是村里弃用的旧小学改造的,围墙和楼房都被漆成了像寺庙墙体一样的黄色,在村子里显得很醒目。

到了基地,姚马上换上了一套工作服,然后就张罗着给我们泡茶,而我们就负责坐下来不停的问他问题。

我注意到,他把摆好在茶盘里的茶杯洗了两遍,似乎有些紧张,亦或是在认真回答我们的问题,忘了手上的动作。其实我还挺熟悉这种感觉,自己也常是这样。

姚也说自己是会有点内向的人,但也正是这种性格,才可以呆在这里一呆就是几年,安安静静。

姚说,做香最重要的是要洁净,环境要洁净,心也要洁净,这话已经很有禅机,今天听了很多很有禅机的话,觉得生活里充盈着一股神秘的气场。

晒盘香

我相信他说的这个,因为我去上厕所的时候,跑过干净的厂区,进到厕所后,看到里面整整齐齐摆着一双拖鞋,边上有提示,“请换拖鞋”。出来后跑去问他,他说是这样的,做香的环境要洁净,为了尽量确保这一点,所以他才会把基地设立在依山靠水的村里,而也才会在厕所门口摆个专用拖鞋。

姚就是柘荣人,86年,和大家一样,曾经的人生计划就是读书上大学去外面闯一个世界。后来福州上大学后,就留在福州工作,差不多年的时候,下了决心回到了柘荣。

好奇他怎么做了这个选择。他说,“当时就想做香需要找个环境好的地方,而且那时候要当爸爸了,妻子在柘荣工作,就想还是回来,要让孩子从小有足够的陪伴。”

窦唯说过一句话,“最难熬的就是清净”,让自己安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我其实在福州有用过他做的香,用的是一款叫“柏”的,那个香轻轻的,但安定,就像此刻坐在对面,做香的年轻人姚潇文。

晚上姚潇文叫上他的妻子,陪我们一起吃了顿大餐。妻子很干练,也很周到,看到妻子不停张罗我们吃菜,还给我们讲教育自己女儿的各种感受,对丈夫做香的看法,他就是看着静静的笑。

这是出来几天,吃的最丰盛的一餐,尤其本地特色的乌米饭,太对胃口了。

明天就要去福安了,不知道看到这个文章的有没有福安的朋友,能不能和我们说说福安好吃的都有什么?留言区告诉我们下把。

希望更多的人,走在故乡的路上,活在更宽阔的大地上,花掉自己的时间。

项目资助

纪录片联合摄制

用车支持

拍摄器材支持

支持伙伴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高等专科医院
北京中科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zz/12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