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县重安镇小小绿叶子成了乡村振兴金叶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和密码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405.html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自古以来,各方文人墨客颇爱表达对茶的喜爱,茶的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正是春茶采摘之际,在黄平县重安镇马场村余亩的茶叶基地里,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茶树宛如绿色的波浪一般此起彼伏,一行行茶树抽芽吐绿,泛着翠绿的嫩芽如绿宝石在丛林中点缀,沁人心脾的茶香在山间回荡。  走进基地,只见一名名茶农分散在茶园里,施肥、除草各自分工,在茶园中奏出一曲美妙的春耕备耕进行曲。

“我们马场村种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明清时期还被作为贡品供奉给皇亲贵族享用。现在我们的茶园种植了余亩茶树,年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帮助下还建成了占地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房,现在我们的炒茶技术不断成熟,在市场上赢得了不错的口碑。”贵州黄平银山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寿礼满怀自豪地说。

据悉贵州黄平银山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社在成立之初,茶叶加工还停留在自产自饮的传统做法阶段,经济效益上不去,村民都不愿意种植茶叶。村内大部分的土地都停留在种植传统农作物上,年自茶叶加工厂房落地后,茶叶逐渐精细化加工,获得的收益也逐渐增加,这大大刺激了农户种植茶叶的热情,在村“两委”和黄寿礼的带动下,广大农户积极投身到发展高效农作物中。截至目前,该村调减低效农作物种植余亩,用于发展种植辣椒、茶叶、太子参、黄豆等经济作物。  如今的贵州黄平银山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社以“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茶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壮大产业规模,逐渐形成集生产、加工、包装、营销一体的产业链,带动周边30户人贫困家庭脱贫致富,30余人稳固就业。

“现在年纪大了,做不了什么重活,就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了,平时没事就到基地里做点活,一天下来最少也有70、80元的收入,到年底了还有分红,比以前种苞谷轻松多了。”正在基地剪枝育茶树苗的村民黄天芝说。  依托黄平县“以茶兴村,以茶富民”的发展思路,重安镇马场村将进一步扩大茶厂规模,继续做大做强基层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全村农户走出一条致富路,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吕宗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锦焘

编辑周睿

编审杨仪杨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zz/108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