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名中医池晓玲教授谈本草食疗太子参,秋日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童参,其意思是“太子”都吃不坏,或孩儿都吃不坏,是最适合秋日清补养生的常用药材之一。

太子参虽然形小,但它效果却并不弱,古籍《本草从新》说:“太子参,虽甚细如参条,短紧结实,而有芦纹,其力不下大参”,说明太子参滋补的药力并不差,此外它还有特殊的长处,就是药性十分平稳,适合慢性病人长期服用,因此对于那些体虚而经受不住滋养药物峻补人最为适合。目前已被卫生部确定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材名单”。

太子参的中医认识

池晓玲教授认为,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脾经、肺经,属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

太子参虽然属于“参”类,有“补益脾肺,益气生津”的功效,却很少出现其他参类“药力过猛”、“引动内火”、“引发早熟”的不良作用,堪称难得的清补佳品。

临床上太子参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表现的倦怠无力、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症状;或者用于气阴两伤所出现的干咳少痰、口干少饮、舌红苔少等症状;或者温热性疾病恢复期气虚津伤所出现的内热口渴、自汗气短症状;而对于神经衰弱导致的心悸失眠、头昏健忘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太子参对机体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即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防御能力,还可增强人体内的物质代谢,具有巨大的临床价值。

太子参除了有巨大的临床价值,它的食疗价值也常被津津乐道。以下介绍几个常见的太子参食疗方:

特别提醒:

★池主任说:虽然太子参临床治疗及食疗价值大,性平和,但是也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的。

★池晓玲教授认为,太子参毕竟为“滋补之品”,所以,对于表实邪盛者不宜用,以免犯了“实实之戒”。此外,中医上有说“人参最怕五灵脂”,太子参属于参类,故一般也不建议与五灵脂同用,以避免药物作用而减弱太子参的疗效。

省名中医池晓玲教授推荐以下太子参食疗方,快来品鉴吧:

  

五指毛桃太子参汤

材料:五指毛桃15克,红枣8枚,太子参20克,白术10克。

做法:将五指毛桃,白术加适量水煮30分钟,加入去核的红枣再煎煮10分钟,最后放入太子参焗15分钟。每日清晨空腹时服用。

功效:补益脾肺,益气扶正。适宜体质较差,容易感冒的人。

猪心茯神太子参汤

材料:猪心克,红枣8枚,茯神20克,酸枣仁10克,远志10克,陈皮5克,太子参10克。

做法:将猪心与红枣、茯神、酸枣仁、远志、陈皮加适量水煮40分钟,加入太子参煮20分钟。食用猪心,喝汤。

功效:补心安神。适宜神经衰弱,容易失眠、抑郁、焦虑的人。

   

兔肉参粉汤

材料:兔肉克,太子参、葛根、天花粉各15克,生鸡内金10克。

做法:先煎兔肉1小时,加入其它材料同煎20分钟,加入盐等作料,吃肉喝汤。

功效:益气养阴。适宜血糖异常升高的消渴患者。

   

参合罗汉汤

材料:太子参25克,百合15克,玉竹10克,沙参10克,罗汉果1/4个,猪瘦肉克。

做法:把材料放进砂锅,大火烧开后小火熬2个小时即可,吃肉喝汤。

功效:益气生津、润肺止咳的作用。适宜于气虚肺燥引起的咳喘气短、口干舌燥、咽干咳嗽之人。

(本文摘选自池晓玲教授在《羊城晚报》的文章,内容有改动,图片采自网络)

更多食疗营养知识,可参阅专著《中医营养与疾病》(池晓玲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tp/85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