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双合DaYiShuangHe
第17篇
每天两篇,传承中医
COURSEARRANGEMENT中医很早就有糖尿病的记载。
如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就已指出,消渴病"每发即小便至甜"。
但中医诊断之消渴病或消瘅并不全为西医诊断之糖尿病。
其中只有出现"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症状的糖尿病才相当于消渴病。
一、病因及症状
关于中医消渴病或消瘫的病因,有认为与体质有关,
如《灵枢·五变篇》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瘫";
有认为过食膏腴体肥而致病者,如《素问·奇病论篇》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美食也越来越多
有认为嗜酒可致消渴,
如《千金方》云∶"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
也有认为精神因素而致消渴者,如《灵枢·五变篇》云;
"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
血气逆流,皮充肌,血脉不行,
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瘫。"
根据临床观察,其发病因素很多是综合的.
尤其是嗜酒、喜食膏腴和精神过度紧张三者综合发病者较多。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病的症状如: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和尿多;
或者皮肤瘙痒,易生疖疮脓肿;
或妇女阴痒破溃等,中医认为均系由积热所致。
所以中医论上消为肺热,中消为胃热,下消为肾热。
肺热则津耗口渴;胃热则消谷善饥;
肾热则阴亏火旺,气化不利,尿量增多。
这种积热多由肾虚,因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
燥则渴,肾虚不能制水液,遂致多尿。
二、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糖尿病之有消渴症的,其病在肺、胃、肾,而根在于肾,病理是积热伤阴,所以一般都取滋阴清热法。
治疗此病是根据中医之理论结合施今墨先生的经验,以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再加生黄芪配山药、苍术配玄参,为治糖尿病的主方。
如见疖肿频生,皮肤瘙痒,或用上方后,血糖、尿糖不减,
而舌红、脉洪滑的,则用温清饮,再加生黄芪配山药,苍术配玄参为主方。
随症加味∶尿糖不降,重用花粉、生地,或加乌梅、五倍子;
血糖不降,加用人参白虎汤(方中人参可用党参代替,知母、生石膏要重用);
兼有高血压或冠心病,或夜间口干加葛根、夏枯草、石斛、山楂等;
下身瘙痒加知母、黄柏;
图为一男子下部痒的样子
皮肤痛痒加地肤子、苦参;
失眠加枣仁、女贞子、首乌、白蒺藜;
心悸加菖蒲、远志、生龙骨、生牡蛎;
大便潇加芡实、莲子;
图为芡实,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自觉燥热殊甚,则用引火归元法,主方加肉桂一钱。
三、病案举例
朱某某,男,52岁,干部。年10月27日初诊。近几年善饥能吃,年体检发现糖尿病。
年以来,体重下降,疲乏无力,口渴思饮,一日约喝十磅水左右,多尿,泡沫甚多,
饮食控制在每日八两左右,时感饥饿,后背瘙痒,易生疖疮,血糖毫克%,尿糖十十十十,血压/90毫米汞柱,舌质偏红,脉缓。
证属气阴两伤,肺胃火炽,
拟益气养阴清热为治。
处方∶生黄芪、山药、苍术、玄参、石斛各五钱,
图为石斛,主要能滋养胃阴、生津液,适用于热性病津液受伤或阴虚内热,以及舌光无苔、津液少等胃阴不足症。
太子参、花粉各一两,生地、熟地各五钱,
天冬、麦冬各三钱,枸杞子四钱,
知母、黄柏、乌梅、芡实各三钱。
10剂。
二诊∶服药后诸症均减,口不太干,饮水减少,只觉腿软无力,唇色暗,舌胖,苔白,脉缓。前方去石斛、乌梅、枸杞子、
知母、黄柏,加五味子三钱,功劳叶四钱。10剂。
三诊∶服药后,疲乏好转,"三消"症状全减,但仍控制饮食。原方再服10剂。
四诊∶患者连服汤药30剂,诸症显有好转,尿糖空腹阴性。
患者素喜饮酒,能一次饮白酒3斤,自发现糖尿病后即戒酒不饮,近日诸症大减,尿糖转为阴性。
放松注意,饮白酒1斤,次日空腹尿糖十十,口干,思饮,大便潇,苔白,脉滑。
处方:生黄芪、苍术、玄参、太子参各五钱,
山药四钱,天冬、麦冬各三钱,
生地、熟地各五钱,五味子三钱,
金樱子二钱,肉桂一钱。10剂。
五诊∶服药后尿糖转为阴性,血糖为毫克%,
"三消"症状消失,改服丸药(即上方加四倍量,研末,山药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饭后服二钱)。
患者服丸药一料后,血糖、尿糖正常,已不控制饮食,血糖尿糖仍正常。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点击「赞」+「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吧
双合杜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