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ldquo湾TALKrdqu

1种精神,2个小时,19个项目......

马岩松在“世界最高音乐厅”聊了些什么?

△马岩松讲座中摄影:郭嘉/有方马岩松在近十年的国内外建筑实践中,多次强调“山水城市”为其重要设计理念之一。从朝阳公园广场的争议性“仿形”,到光之隧道、深圳湾文化广场的梦幻场景,我们不禁要问:山水城市的落地形式变化万千,其精神内核究竟是什么?5月11日,在深圳湾1号云颂音乐厅湾TALK现场,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在两个小时内,首次详细阐释了他所理解的山水城市的精神。初夏的工作日下午,“世界最高音乐厅”内座无虚席,以至于需要在侧边加座,容纳慕名而来的热情观众。讲座由深圳湾1号·湾汇主办,有方承办。这也是继胡如珊、张永和讲座之后,湾汇为深圳设计师群体带来的第三场大师讲堂。△马岩松讲座中摄影:郭嘉/有方“山非山,水非水。”“山水城市中的‘山水’不是自然中的山水,其实是人心中的山水……注重人对城市的意境的感受。”如果说开场的观点还略显抽象,随后的19个MAD实践案例则跨越时空,从多个维度细细解剖山水城市概念中的人文关怀。本文将精选11个作品予以呈现。

△从音乐厅外俯瞰由马岩松主创设计的深圳湾文化广场(施工中)摄影:郭嘉/有方

△马岩松在活动海报上签名摄影:郭嘉/有方

———

演讲实录

00引子:什么是山水城市的“精神”?以前提过不少次山水城市,我的作品也一直在诠释、在寻找山水城市究竟是什么。今天的交流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叫它的“精神”,一个虚的东西。我先简单地用几组观点,介绍我理解的山水城市的精神。—山非山水非水北京的北海、琼岛、白塔,完全是人造景观,像一个大的园林,为了营造城市意境去布局山水。这些山水全是人工的,当我们在城市中谈自然的时候,其实谈的全是人工,也就是谈我们意识中理解的自然,人如何去看周边的环境。山水城市里提的“山水”不是自然中的山水,其实是人心中的山水。—山水城市是诗情画意的不是绿色城市今天中国越来越多地谈生态、谈绿色、谈节能,这都是城市发展的好方向,但我觉得山水城市的本质是在谈精神。古典城市或者园林场景,当然也有水、石头、树这些自然元素,但最后形成的意境才是园林的精髓。老北京有燕京八景,每个景都有诗词、山水画或者乐曲,它是关于人的感受的,是有诗情画意的。所以,山水城市不只是有绿色有自然元素的城市,它更注重人对城市的意境的感受。—山水城市是人性的是对技术至上时代的挑战现代主义思想指导了现在的城市理论和建筑设计,风靡全球。直到今天,中国城市化受的影响都逃不过几点:技术、权力、资本,它们左右了所有的城市和建筑的价值观。山水城市的理念中,城市应该以谈人性、感受、感觉、感情、人跟自然的情感联系为主,它是在挑战这个时代。年蔡国强在曼哈顿做了朵烟火蘑菇云,充满来自个人对一个强有力的现代文明的挑战或质疑。现代城市的形象有一种图形上的标志性,代表着一种价值,而这种价值也成为了不断被探讨、巩固、挑战、甚至摧毁的目标。—山水/自然/宇宙时空中国以前有过山水文化,包括山水画、山水音乐等,但我不想在谈山水的时候,被认为这是一种怀旧的想法。很多人不相信我在真正谈山水,因为觉得我们的建筑跟古典建筑好像没什么关系。确实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我们谈山水,是想从古典城市和园林里人跟自然的虚的关系中,找到面对未来的一种态度。当我们看到“山水/自然/宇宙时空”这三个词的时候,会认为山水比较局限,自然更大,宇宙时空再大。可是我觉得这三个词,如果论大小,可能应该倒过来,山水是最大的。宇宙时空是客观的,可是山水是超越客观的,如果一个人谈心中想象的世界,那可能是超越宇宙和自然的。我想把宇宙和时空的概念也介绍进来,山水不只是传统文化中山水的固有概念。01光之隧道以新的形式呈现的自然△?马岩松在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我们改造了一条山中的隧道。它原本是一条混凝土隧道,一些观景台伸出来,人从山里能看到边上的山涧,是日本非常有名的景点。我们把隧道改造成一个关于光的空间,叫“光之隧道”。方法很简单,就是给墙壁增加反射的材料,再把河水抽上来形成水面,可以脱鞋走过去。当时我们从东京到这里,经过了很多山区、农田,但是进隧道以后看到的自然,究竟能跟一路上看到的自然有什么不一样?我想在这个建筑空间里,人能看到反射与直观共存的、以新的形式呈现的自然。比如说人在边缘走的时候,好像是一个抽象的剪影在天地之间飘着。还可形成一种出发的效果,外面的景观反射进来以后,洞口像是一个离开的起点。有的人愿意自己走一走,也会有人隔着水看别人的行动,好像进入一种意境和画面中。这当然是在谈自然,但是它完全是我在这个地点想象的画面,它在真正的自然中不存在,再美的自然也没有这样的东西。人理解自然后,它才成为可创作的有意义的话题;如果我们只谈自然怎么美,或者说我们做的就是人工的,跟自然没关系,那么所有的讨论都没有意义了。

△?马岩松

02四叶草之家不谈人,则风貌无意义

△?FujiKoji

这个位于日本的改造建筑,里面的木架是老房子的结构,保留下来成为新建筑的一部分。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想说一个“土地”的概念。这么一个小项目所体现的人跟土地的关系挺感动我的,开工时还进行了一个小仪式。老房子是几代人生活的家,想改造做成幼儿园,希望它未来应该有家一样的感觉。把老房子保留在新房子里,是一个情感的反映。未来的小朋友要在这上学,将来的房子会在这长起来,这是非常有仪式感的过程。人跟土地的关系就造成了文脉和在地性。文脉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谈风貌的时候,如果不谈人,这风貌一点意义都没有。我们不想这个建筑跟周围的民宅貌合神离,干脆弄了一个新东西,但是它内部的核心是老的空间和结构,好像是老房子一种蜕变和生长。木头有的是新的,老木头好像也不是名贵木料,更没有什么文化价值,这些木头的价值在于记忆、跟人的关系。原来的坡屋顶变成阶梯教室和图书馆,一些非常低矮的空间只有小孩能过去,能看见外面的稻田。建筑形象虽然很特殊,但跟土地有一种内在的关系。△?FujiKoji03衢州体育公园从竞争性空间走向艺术性空间△效果图渲染:SAN谈到土地,我想谈一个大项目。这是我们在浙江衢州做的一个体育中心,右边是体育场,左边是体育馆、游泳馆。我们把所有的大建筑都埋到景观中,一看像一堆绿色的火山,可以上人,而建筑消失了。体育场馆满足非常详细的功能要求,以及采光、通风等要求。游泳馆则采用混凝土壳体结构。上方都要种植植被,人可以上去。我们平时为什么热衷于把体育场馆建得非常宏伟呢?我想可能是因为现代奥林匹克的精神,更高、更快、更强。这基本上也是现代城市建筑的座右铭,竞争在城市中成为一个核心目标。但我认为未来的体育场馆不仅仅是为了竞争,也不是为了表现力量,而是变成一个公共的、日常的、绿色开放的空间,甚至一个艺术空间,大家到了这随便走走,对它可能有天外来物的想象。回到我一开始讲的所谓人性的东西。建筑不只是提供绿地或者公共空间,它可能提供了一种思想上的自由。这个项目里,通过大地景观,形成了一种跟天的对话,它是绿地但是又跟市政公园不一样,是一种大地艺术。△效果图渲染:SAN04朝阳公园广场拒绝“临时的错误”

△?Hufton+Crow

我想让建筑成为公园的一部分,而不是边界。很多建筑把自然当成资源,纽约中央公园也是这样,公园是资源,建筑围着它,建筑跟自然的界限的变得非常强硬,形成一道墙。公园的另一侧是CBD,建筑像纪念碑,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就像我开头展示的蔡国强的照片里边一样。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喜欢这样,或者认为百年以后城市还会是这样?蔡国强的质疑让我非常有感触。所以我们做了像山一样的异形建筑,从公园看过来好像是自然景观。这个项目一方面想靠近自然,另一方面也抗拒城市。一个艺术家复制了一部分《千里江山图》,把我们这个黑楼放进去了,显得还挺和谐的。可是这个项目在现实中并不那么合适,因为周边很多方形大白楼,我们的项目显得有点与众不同。山水城市的景象一直在我脑子里,我觉得在未来城市有可能达到那种意境。很多的现代城市中的建筑,似乎是一个临时的错误。如果从长期来看,所谓“千城一面”也好,“钢筋混凝土丛林”也好,总有一天我们抱怨的东西都会被改变。这个改变从哪开始呢?我们这个改变可能稍微猛了一点,但应该在这个时刻发生。我一直想去融合的是文脉,形成这张图景,虽然它在现实中已经消失了,但我觉得这是我心中该有的图景。

△?Hufton+Crow

05哈尔滨大剧院匍匐的姿态与大地契合△?MAD这组建筑的匍匐的姿态,跟东北一望无际的大地相契合。它不显得非常壮观,不显得自大,好像要让人崇拜它。它非常地平和,你可以围绕着它。水平线慢慢变成坡,有一种邀请的意味,让人愿意去接近它甚至触摸它。晚上时,它的内部空间可以特别开放透明,进去以后也是半室外的效果。建筑本身的形态也具有生长感。上下楼梯的时候,觉得自己有种好像被观看的感觉,有一种过程感、仪式感。内部空间也有跟声音、乐器,跟声音的场相契合的一种表达。△图源:MA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gx/92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