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藿香正气散,患者险些心衰进ICU

I导读:藿香正气散,是夏季常用的药物,但是如果不辨证准确的使用,会出现大问题,赵绍琴先生的这则医案,就很好的警醒了我们,再常见的药物,也不能随意使用。(编辑/居业)

解读赵绍琴之暑温(感冒合并心衰)案

作者/范英志

赵绍琴,男,-。三代御医之后,幼承家学,医院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一生致力于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著有《温病纵横》、《赵绍琴临证法》、《赵绍琴临床经验集》等书。

其弟子辛松峰、董宜华、彭建中、赵崇学、王洪图、杨连柱等已成为中医界的后起之秀。

钱某某,男,51岁初诊两天来身热头晕,阵阵恶寒,右脉洪大而数,左手略小,面赤口渴,头面汗出较多,昨服藿香正气散加减方,藿香10克,苏叶6克,佩兰叶10克,半夏10克,白术6克,厚朴6克,白芷6克,生姜三片,大枣五枚,一付。服药后汗出更多,夜间四肢发冷,今晨面色苍白,两脉虚大而芤,遍体汗出,口渴欲饮,心慌气短,神志欠清,喘息气急,舌苔白腻。此暑温热蕴,津液大伤,本当益气兼以折热,误服辛散伤津之品,急于益气生津,达热出表,防其神昏致厥。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生甘草10克,梗米30克,生黄芪30克,五味子10克,西洋参粉6克(吞服),即刻先服一付二诊药后汗出已止,身热渐退,口渴喘息皆止,已能安眠,小溲甚少,两脉已由虚大而芤转为细弱小滑,头面汗出甚少,面仍略红,口干渴亦见缓解。暑温误汗之后,正气大伤,津液过耗,昨服益气生津之品,虽见小效,尚不足恃,再以甘温益气,甘寒生津,兼以祛暑,以观其后。原方减石膏为15克,加党参12克,二付。三诊前药连投两剂之后,身热已退净而汗出亦止,喘息已平,口仍干渴,面色正常,精神好,两脉细弱且滑,大便通而小溲渐利。暑温误汗之后,气津皆伤,今观舌质偏红,苔白略干,虽汗止气复,然阴津尚未全复,改用甘寒益气,兼祛虚热。饮食当慎,生冷粘甜皆忌。北沙参25克,太子参10克,生黄芪18克,五味子10克,麦门冬12克,生白芍25克,鲜荷叶半张(撕碎入煎),二付。上药续服二付,诸症悉平,食眠均佳,舌脉如常。再休息一周而恢复正常工作。按叶氏云:夏温发自阳明。其为热盛之证明矣。然暑热易伤气津,故当主以白虎加人参汤。此例患者病暑温,初用藿香正气发散太过,致汗出不止。汗多气津更伤,遂致心悸气促,神疲脉芤,乃厥脱在即之象。急用西洋参粉即刻吞服,以固元气,继以白虎汤加黄芪、五味子益气敛津固脱。二诊加党参,三诊易为太子参,可见虽益气一法,亦须随证变药,此间细微功夫,正须吾辈着眼处。此案初诊用西洋参粉6克吞服,乃最为关键之招。告诉我们,危急之证须以抢时机最为紧要。若缓缓坐等汤药煎成,恐已坐失良机矣。——《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暑温(感冒合并心衰)》

01

温热与湿热,主要鉴别点是什么?范英志:温热的主要矛盾是伤阴,湿热的主要问题是气滞。这个患者主要是伤阴还是气滞?患者开始是头面汗出较多,吃了藿香正气散后又遍体汗出,汗出这是阴伤的一个表现。所以,这个患者主要是伤阴。从这个角度我们应该看到,主要矛盾是温热为主。即使有头晕,也要考虑是热气上冲扰了神明。加上舌苔白腻,所以,这个患者最多算是温热夹湿。

02

为啥藿香正气散,用错了?范英志:这个患者的症状,面赤口渴,脉洪大而数,这是气分热盛,虽然有头晕,但这是热扰神明,根据舌苔白腻,这个患者最多算是温热夹湿,应该重点注意的是热的问题。但是藿香正气散,重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taizican.com/tscd/85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